新常态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之刍议

2016-02-05 17:31肖太云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材

肖太云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 408100



新常态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之刍议

肖太云*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重庆408100

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教育新常态下,大学语文的边缘化现象正日趋加重。而大学语文教育肩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不能偏废。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起点。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应处理好多样性与稳定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三组关系,同时需处理好教材库建设撰与教材使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新常态;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材使用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的一门基础公共课,它肩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既注重实用性、工具性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审美性、人文性知识的传导。它在大学生的“成人”教育中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材、教法和教改等多个环节,有教育行政当局、大学、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水无源不成泉,树无本不成木。在大学语文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起点,是大学语文的活水之源泉,“大厦”之根基。因此,做好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常态

要讨论新世纪中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首先要了解新世纪之大学语文教育背景发生的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了制造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行动计划,国家“十三五”规划也重点突出对制造强国的强调。全社会将形成一股浓厚的重视“工匠精神”的氛围,熟练技工将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一线熟练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会得到极大提升。在此种国家引导、舆论宣传的社会氛围之下,教育部适时提出了高度重视职业教训、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普通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学发展思路。在国家战略层面、社会舆论层面、教育行政层面的三层压力下,在学生就业压力的促使倒逼中,大学学府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大步走上“重理轻文、重工轻文”的发展道路。在极度重视理工科、大力发展理工科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规约下,非应用性、非功利性的大学语文课程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语文本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正在退变为一门选修课。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普通二本院校,大学语文实已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随时可废弃的“鸡肋”课。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笔者所在的一所师范院校,为大量增加学生参加教育、社会实践及见习、实习的时间,已全部“果断”砍掉大学语文的全部课时。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英语的地位却是岿然不动,课时甚至是稳中有升。大学语文教育已陷入困境或末路之中,“身份”出现危机,地位出现尴尬,遭漠视或弱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大学语文教育的形势岌岌可危。在21世纪的中国语境中,大学语文的教育之痛不会是暂时的,在一定时期之内,它会持续发酵,它会成为新世纪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材建设

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窘境和挑战。要想让大学语文教育重新焕发生机,走出困境,重获重视,就要显示出大学语文的“新”迹和活力,敢于大胆迎接挑战。要完成这项大学语文发展中的历史宏任,就要建筑好牢实的根基,让大学语文教师这个主体责任人有“舞蹈”的舞台。这个牢实的根基就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

笔者以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处理好几组对立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教材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建设很有必要。大学语文教材决不求统一化,决不能单一化,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多出各具特色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当前预科、专科、本科,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各有侧重点,需求各不尽同。大学语文应建设特色教材库和精品教材库,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提供多种不同的选项。但多样性并不等同于频繁更换教材,特别是同一专业的教材应该保持稳定,那种纯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变换教材的举动,不仅要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更应被严厉禁止。多样性与稳定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语文教材要鼓励求异思维,但也要有共性考量。整体教材数量要多,教材编撰体例和形式要多样化,但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材使用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所使用教材的内容要有延续性和中心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其次,处理好教材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审美的基础课程,是无功利性的,本无实用性可言。所谓的实用性指的是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大学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和能力提升。学者们反复告诫,大学语文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要有眼界的打开、境界的提升、格局的讲究。在审美教育层面,大学语文教育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语言之魅力、文学之优美、艺术之亮丽,以获得美育的熏陶、审美能力和情感的提升。但绝不是说,大学语文教育就可以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当今日益讲究“有用性”的社会氛围之中,听、说、读、写能力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亟需的一门技能,是他们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它也是缓解大学语文危机的一个突围孔径,是说服理工科类院校和新建地方本科类院校保留或开设大学语文的一个拿得出来的有力理由。笔者曾在多所理工类院校及一些职业类院校兼职过大学语文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可以说,如果大学语文教材不涉及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教师不讲授应用写作,大学语文课程根本就没有在这类院校中生存的机会。在当今“重理工、重制造、重技术、重职业能力”的教育新常态下,应用写作教育可谓是成了大学语文教育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讲,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不可能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一部分内容为应用写作,那会显得不伦不类、顾此失彼。但在目前形势下,应用写作教学又显得异常重要,关乎到大学语文课程的“生死存亡”。何况,即使在正常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学语文教育也应该兼顾应用写作的教学。那如何做到二者的兼得兼美。依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编撰一本为大学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应用写作的小册子,然后抽出一定的精力,合理搭配文学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的授课时间,效果会较好。另外,课外多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公文写作竞赛、公文写作培训等活动,可算作是大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写作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拓展,算是对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有限学时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配套讲授的应用写作小册子,可以由任课教师自己选编,也可以建议学校预先订购。笔者比较成功的做法是根据专业的不同,提前建议学校分别订购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或预购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进入学校的教材库。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针对诸如英语教育、音体美小教等专业的学生,使用过张家恕主编的《现代应用写作教程》[1]、本校教师主编的《应用文写作》[2]等配套教材,针对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的学生,使用过任鹰主编的《经济应用文写作》[3],尹依主编的《新编财经写作》[4]等配套教材。经过实践检验,这种做法收到学校、系院和学生的欢迎,在学到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性教学的兴趣也提升了不少。

再次,处理好教材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教育有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三个基本教学目标,提出大学语文应实施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三个课程要素的教育[5]。大学语文究竟是否属于语文学科,语言及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是课程的基础,不可或缺。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缔造者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6]大学语文教育究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成人教育”,终极目的是人文教育。如果说知识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则是提高,是求善。人文维度是大学语文的终极维度。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必须体现人文教育的内容。

笔者以为,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则为突出人文特色、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代表教材。这套教材以“精神方面的发育和成长”为教材编撰的基本目标,强调在求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培养。全书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大的方面,精选古今中外200多篇经典人文佳作,涵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众多内容。并且,每一篇都加附“编者旁白”进行推荐、介绍、点拨、解析,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做人”、“成为如何的人”等根本性命题[7]。当然,这本教材也未忽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它将语文知识的教育很好地融合于审美与人文教育之中,如对每一篇古诗词、古文之字词句的释义,对现代美文的写作训练的注重等方面就是例证。这本教材可为知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思考与启发。

最后,处理好教材库建设与教材使用之间的关系。教材建设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教材编撰,也可以包括教材使用。教材库建设好了,如何科学合理地采用,也是一门学问。试以笔者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经验为例来说明。在笔者近10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生命中,使用过近10种大学语文教材。笔者粗略回忆和统计,累计使用过的教材版本如下:(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2007年版,(2)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魏饴主编《大学语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彭光芒主编《大学国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曹顺庆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6)夏中义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张进军主编《大学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9)何九盈主编《中国语文》,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一些特点:(1)教材更换频繁。近10年中换了近10种教材,几乎平均每年一换。当然,其中也有某种稳定性。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2000年的第一版、2004年的第二版、2010年的第三版、2012年的第四版,全都使用过。但考虑到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为一个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教材使用仍显不稳定。(2)偏重于使用“名教材”。譬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使用最多,有5种。(3)人为因素无法排除。近10种教材中,何九盈主编的《中国语文》和曹顺庆主编的《大学语文》,有重庆高校的编者甚至是本校教师作为编者参与其中,由利益而导致的人为因素渗透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之中。

偏爱使用著名出版社的“名教材”无错。因“名教材”多为有名学者所主编,多为精品教材。多尝试使用不同教材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一个变换的度。同等层次、级别的教材,经常变换,却只有量上的增加,并带不来质的改变,只是庸俗地反复,增加的是老师的负担,是失策之举。可见,优秀的教材库只是一个基础,如何有计划地科学使用教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语

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大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工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载体。大学语文要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建设教材库。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要实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最后,补充一点的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具有兴趣性。大学语文教材要具有吸引功能,使听说读写的内容成为学生生活和生命的真正表现,从而获得满足感、解放感、提升感。大学语文教材还要具有点燃功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本文对新常态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只能是一种刍议,只能是挂一漏万,就算是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指正。

[1]张家恕主编.《现代应用写作教程》.重庆出版社,2006.

[2]韦济木等主编.《应用文写作》.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任鹰主编.《经济应用文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尹依主编.《新编财经写作》.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5]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黑龙江教育》,2008(12).

[6]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7]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肖太云(1976-),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长江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文化及文人思想研究,兼职从事高等教育课程教学论研究。

H193

A

1006-0049-(2016)18-0007-0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