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党宗教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2016-02-05 17:31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孟 雅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新形势下我党宗教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孟雅

中共驻马店市委党校,河南驻马店463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并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辨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妥善处理宗教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宗教氛围,正确引导各宗教为国家的现代化服务——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

新形势;目标;任务

我党宗教工作的目标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者说,它就是我党希望宗教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宗教作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宗教徒成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宗教作为意识形态是与社会主义有差别的,作为社会实体它又可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的规律,是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根据我国社会和宗教状况的发展变化,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总结宗教工作新的实践经验,而作出的科学论断。我国的宗教派别繁多,加上宗教本身所固有的排他性,那么在如何提升党和政府与宗教界的和谐关系上,在如何保持不同宗教徒之间的和谐共存上,以及在如何维护宗教徒与非宗教徒的和谐相处等问题上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做好的极其重要方面。党和政府是做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引导工作的主导方面,所以,必须努力在实践中把握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巩固同宗教界的政治基础,从而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客观认识我国宗教现状及特征

世界上现在由于宗教因素引起的冲突和战争是连续不断的,而我国各宗教目前呈现出和平共处的局面,是相对静好。我国宗教社会现象的规律特征大致表现以下三点:

(一)长期性

说到长期性,与其说是特点,不如说是共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宗教有兴有衰,有起有落,但总能持续不断地生存。宗教也并不因教育发达、科技进步或者政治迫害,而在世界上销声匿迹,它依然存在,不仅影响着人的生活,而且也塑造着人的价值观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主张让宗教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关注宗教的自然消亡问题。

(二)群众性

目前,我国宗教发展快速,整体趋热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信众结构变化为男的多起来,文化程度高起来,甚至精英信徒、老板信徒、海归信徒大批出现。另一方面,我国宗教信教人数增长快,快于以往的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宗教人口总体发展的速度。所以,当下,对待宗教问题的正确态度不是争论群众应不应该信仰宗教。而是要重点关注,既然有这么多群众信仰宗教,那就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得人心的工作,广泛争取人心、凝聚人心,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另外,要切实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权利。

(三)复杂性

许多世界的热点问题,都几乎会与宗教、民族问题分不开。宗教成了影响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世界上民族、宗教的纷争、动乱和冲突、战乱,一直以来民族、宗教问题都会引起中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现在,从国际形势来看,新兴宗教在不断涌现,传统宗教在普遍复兴,宗教原教旨主义抬头,宗教世俗化进程在加快,宗教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宗教交流与对话变得日益活跃。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期,其中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民族、宗教无小事”。总而言之,认识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的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全面把握宗教问题的四对关系

历史表明,宗教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其内容和形式的规律。因此,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从实践出发来说明和认识当下我国宗教问题。因为宗教问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它总是和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及历史传统等交织在一起,这就不能单纯就宗教问题而论宗教问题,解决问题时也不能孤立进行。

(一)宗教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立和联合

政教关系是每一个有宗教的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所谓政教关系或者说政权与宗教的关系是包含着两方面:一方面,宗教和宗教组织对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国家政权对宗教组织及宗教生活所履行的各种调节功能。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宗教作为巩固王权的上层建筑不但不会消失,反而日益加强。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当代中国政教关系应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新型的政教关系,就是在政教分离基础上努力追求政教关系和谐。

(二)宗教问题与历史传统交织在一起,分离和合一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说过,宗教是历史的钥匙。是的,宗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历史上宗教领域引起的重大冲突,背后都是现实经济、政治利益的争夺。例如,当洪秀全利用西方的基督教来反对中国的封建君主权和传统宗教神权时,曾国藩则利用中国的传统宗教,特别是孔孟儒家的纲常名教来反对洪秀全,洪秀全的基督教碰上了曾国藩的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没有根基的外来宗教显然不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宗教的对手。又例如,耶路撒冷问题一直是中东和平进程中最复杂和最敏感的问题之一。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正是由于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圣地,为了争夺圣地,自古以来,在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次残酷的战争。就是直到21世纪的今天,耶路撒冷问题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

(三)宗教问题与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撞击和融合

大致来说,世界上有大大小小的民族2000多个,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哪个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宗教现象的。可以说,宗教因素影响着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影响深远,规模宏大,参加人数多、涉及面广的文化输入。就是汉代时期的印度文化的传入以及明末清初起的西方文化的传入。它们之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首先,都是凭借一个宗教的力量,叩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印度靠的是佛教,而西方靠的是天主教。其次,无论佛教,还是天主教,它们一进入中国,开始都与极其顽强的中国固有文化发生冲突,可是到头来这一场冲突终于被克服,使得中外两种文化融合起来,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宗教问题与现代化交织在一起,出世和入世

所谓宗教的世俗化,是指宗教组织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在信仰方式上进行了调整,使之日益关心现世事务,而不再将彼岸世界或超脱现实的来世作为信仰的惟一目标。宗教的世俗化的特点包括,宗教的人道化、道德化、宽容化、入世化、商品化和自由化。在新的国际形势的社会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出现,宗教信徒在生活方式上接受了“地球乃一国,人类皆其民”的地球村思想,并开始关心宗教伦理与经济活动的融合问题。我们应当客观、辩证地看待宗教的世俗化问题。它因着对人的思想解放和人的心理作用的现代化,从而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具有着正效应,然而当宗教组织过分地热衷于现实利益的时候,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它的负效应就会显露出来。

三、正确做好宗教工作的科学方法

宗教精神领域有种自发的力量,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在对待宗教领域的问题上,第一,不能简单地卡,要以理性的态度冷处理。对待宗教一定要采取“十分严谨”、“特别慎重”和“周密考虑”的态度。毛泽东说过,“人的宗教感情是不能伤害的,稍微伤害一点也不好。除非他自己不信教,别人强迫他不信教是很危险的。这件事不可随便对待。就是到了共产主义也还会有信仰宗教的。”所以在我党宗教工作上必须做到避免伤害教徒的宗教感情,禁止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对待教徒群众。必须坚决铲除任何企图用关闭教堂、清真寺、寺庙等行政手段同宗教信仰斗争的作法。第二,不能简单地切,要切实用好“五把钥匙”。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实干、创新才能保证宗教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形势下,要坚定地沿着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工作方法不能一刀切,要用好“五把钥匙”,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其目的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心做好宗教工作。第三,不能简单地堵,要善于引导,疏通。宗教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些规律,往往不易改变。当外力强行介入时,反而会强化规律,而不是随外力改变。做好宗教工作要认识和把握宗教自身的规律,要注重“疏”而不是“堵”,要因势利导。特别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要注重网络舆论的疏导。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断地向纵深拓展,各种信仰文化思潮随之涌入我国。可以说,当前在我国社会中什么样的“主义”都可以找到。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来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弘扬主旋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

[3]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世界宗教资料》.

[4]石衡潭.《对宗教问题的几点思考》.

[5]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

[6]牟钟鉴.《中国宗教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D628

A

1006-0049-(2016)18-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