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语言符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6-02-05 17:31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符号语言

徐 颖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论非语言符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徐颖*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非语言符号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其他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与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这三类表现形式,可以加强或者削弱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语文课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有效运用非语言符号:摆正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协同效用。对静态的教学资料充分运用“伴生语言”。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体态符号”。站在系统论角度,通过适格象征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生更为深入有效的掌握授课精髓。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对非语言符号相关工作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语言学;大学语文;传播学;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一、大学语文教学需要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的一切其他符号系统,它可以加强或者削弱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之一。与中小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更侧重审美观念培养和语言能力拓展而不再局限于通识教育,如果说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虽然在使用包括汉字本身在内的各种符号来做出各种表示,但这均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无论汉字本身或者其他符号表意系统均没有被过多站在“工具价值”以外的角度让学生获得更为充分的认知。

大学语文的研究领域更为细致,除了继续关注包括汉语言文字在内的语言符号本身的历史与传承,更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非语言符号方面,从而真正丰富了大学课堂。汉字本身属于象形文字,其产生伊始更多属于一种表意符号,比如“鱼”这个字,直接用一条鱼的简单勾勒形象来表示,从而让人对该符号所表达的含义或指代的对象一目了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化,今日的汉字虽然也继续保留了一些象形表意的特征,但许多汉字已经距离其最初诞生时的表意形象相去甚远,如果仅凭文字外形或者词语表面组合,则很可能导致学习者望文生义。这就使得非语言符号的引入成为必要,以便弥补单纯语言表意系统的单调与不足。非语言符号具有广泛性与笼统性,其表现形态既可能是有形的符号,也可能是无形的抽象表现方式,前者比如用箭头表现了行为趋向或者指向目标,后者比如同一句话的重读、断句、变声、省略等不同(“副语言”系统),造成的表达效果就可能产生显著差异,即可以加强或者削弱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从而给听众或者读者留下不同的感受与印象。另外,以舞台艺术为例,大量的肢体动作、富于变化的语调与服饰文化将本来静止于纸面上的剧本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从而使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非语言符号对语言及文化具备支撑作用的良好范例。

二、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及其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传播促进效用

第一,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声音的高低、大小等,也成为“副语言”,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同时自身也具有意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了广泛应用,以PPT课件为支柱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在为师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因其存在的一些弊端而备受学生的诟病。比如屏幕太满、字太密、重点不突出、陷入抄笔记忙碌等问题,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总结相关教训后,通过精简课件内容、调整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颜色后,使得整堂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以往以“忙于抄笔记”的侧重于学的模式,变成了教学互动的语文教学模式,许多低头看都不看一眼授课老师的现象获得了根本改观,甚至有的学生已经通过注意老师的语调快慢、声音落脚的字句而领悟授课重点难点内容,而非语言符号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这些优势恐怕是单纯的语言符号系统无法比拟的。有心理研究表明,氛围化的感染交流模式远比生硬说教的机械灌输模式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及促进其接受。

第二,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等,又称作“肢体语言”,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起重要作用。语言是心灵的表达,也是主观世界通往外界的必经渠道,同时外部世界对主观世界的作用也会通过被感染者的语言表达方式及其内容而获得客观反应。人有自卫的本能,许多作用于主观世界的外部刺激都会引起人身的条件反射,比如当我们在某次大学语文课上听到一场悲壮的故事时,学员或者说“听众”就会以哀伤、愤怒等表情面对他们所受的外部刺激,同理当授课人或者称之为“演讲者”讲到爱国主义题材时,如果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则可能会做出一些类似握紧拳头、头向上高扬的肢体动作即体态符号,通过与演讲者的讲话内容相互照应,现场就被浓浓的爱国主义气氛所笼罩,这样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的并用,大学语文课堂就成功实现了他的预定教学效果。而假如我们改用单纯说教,比如用以往应试的角度通过分析试题的方式,传授爱国主义知识,则可能会出现学生索然无味机械识记的情况,真正的“魂魄”性质的东西就无法被受众充分领略,甚至很快就会被受众遗忘。

第三,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是一种象征符体系,包括徽章、建筑、音乐、美术、城市和消费方式等。这样的情形,被笔者定义为“文化符号”,比如受众如何知道自己身处农村?他除了通过静态的建筑物(比如村落、古井、土墙、篱笆等)、动物(比如“鸡犬相闻”)来判断,还通过动态的人们的劳动过程及语言风格来判断,而这一连串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就是表征农村与其他人类聚落显著差异的文化符号象征体系,是一种融抽象性与具体性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这样的经验或者说原理,带给我们大学语文教育的启示是,授课者有必要重视非语言符号的象征与环境营造价值,主动为学员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以便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的大学生要多到基层走走看看的亲民“接地气”的教育思想,其实就充分考虑到非语言符号文化体系对学习效果及人格培养的暗示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运用非语言符号

第一,摆正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关系,充分发挥二者协同效用。语言符号是基础,非语言符号是符号系统的重要补充,这就要求大学语言授课者应首先把好语言关,做到书写规范、语言得体、表意准确,在此基础上通过擅用非语言符号的协助表意功能,共同完成语文教学的授课使命。

第二,对静态的教学资料充分运用“伴生语言”,对动态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体态符号”。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准备一些书面材料或者电子文档,这些材料本身是用静态的文字组合而成的,如果没有授课者通过体态语言等非语言符号的生动演绎,学生就容易陷入机械识记的死循环中,从而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非语言符号系统,来有效引导广大师生达到教学大纲的预期安排。

第三,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对大学语文非语言符号相关工作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通过总结,发现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际存在并经常起作用的各类非语言符号,并找出其效能化运用规律,以便更好服务与指导一线教学实践。

四、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过程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而无论在哪个环节,都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系统的有机统一,在静态层面,要高度重视字体、字号等“副语言”对静态文字材料的支撑作用;在动态层面,要重视肢体语言与形象象征环境对表意效果的氛围辅助推动价值。此外,要通过具体实践找到符合当时当地本校的非语言符号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支撑体系及规律,做到理实结合,更好服务一线教学实践。

[1]L.R.帕默尔著,李荣译.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13.

[2]胡德才.大学语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关孜慧.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7).

[5]吴迪.非语言符号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徐颖(1986-),女,汉族,湖北公安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应急传播研究、传播学与中文教育交叉领域研究。

H193

A

1006-0049-(2016)18-0201-0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符号语言
学符号,比多少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语言是刀
“+”“-”符号的由来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我有我语言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