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乡村文化的变化与整合

2016-02-05 17:31车瑜欣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建构农民国家

车瑜欣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乡村文化的变化与整合

车瑜欣*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9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中国乡村社会也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的基本内容是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取向,国家政策越来越深入乡村社会,并按照国家意志对传统乡村社会进行不断改造。随着乡村社会的改造,乡村文化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本文从现代国家建构视角下,对乡村文化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国家建构;乡村文化变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在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百村观察”农村调研中,笔者发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建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越来越多借助日益发达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足不出户”便取得了与外界的联系,改变了原来较“封闭”的状态。国内外的、城镇的新鲜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通过文字、声音、画面等信息载体不断冲击着农民的传统生活,并促使乡村传统文化发生着改变。

一、国家建构下乡村文化的变化

在国家建构下,国家成功地改造了传统的农民思想:不断使农民从“无讼”意识到萌生法治意识,从“小农意识”到“市场意识”,从“与世无争”到“参与竞争”,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等等,而这些思想恰恰催生着原有的传统乡村文化的变迁。笔者在参加“百村调研”中发现现代国家建构下的乡村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

(一)乡土观念的淡化

中国自古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观念以及对故土的特殊感情,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曾经农民们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思想根生蒂固,甚至融入了农民们的血液里,世代相传。但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许多农民外出打工,“民工潮”字眼开始跳跃于我们视野,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选择离开故土,去城镇寻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机会。城镇的新环境、新生活以及城镇潮流文化很容易吸引流动性大的农民工人群,使得这些农民工对世代相传的乡土观念渐渐遗忘,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人逐渐丧失了对乡村建设的自信和动力,甚至有些农民开始对家乡产生厌倦感,内心上越来越拒绝接受故土。

(二)风俗、人情观的裂变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大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风俗、人情都是礼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曾经的村民们非常讲究孝亲敬祖、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等等。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原来农村相对封闭的状态不断被打破,同时也改变着农民传统风俗和农民的人情观念,这些礼俗文化的变化渐渐偏离了原来的方向。在很多学者的调研数据分析中,我们经常看到“农民不合作”“善分不善合”“人情日趋淡薄”“邻里关系生疏”等等的描述与过去传统的小农生活描述截然相反。

(三)乡村传统文化的衰落

随着现代城市文化的新鲜理念的不断输入,乡村的传统文化不断被冲击直至裂变,致使传统的礼俗道德变质,传统的乡村秩序失序,原生态的乡村文化不断衰落。现存的很多古老村落的内在文化价值不断在流失,现在很多村落只是表层文化上还留有传统文化的印迹,而其内在的文化生活方式却出现了现代转型,不断被商业化和市场化,使农民原有的乡土情结不断淡化甚至被遗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一步步趋向消亡。

二、国家整合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在传统中国农村,乡村社会是游离于国家政权边缘的。20世纪初,中国开启了现代化后,国家开始深入乡村进行整合,不断打破了国家与乡村之间一直以来那种疏离的关系。紧接着的长期战乱,更是使乡村的传统文化网络严重遭到破坏,乡村失序的状态愈加严重。虽然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后,乡村开始重新确立全新的秩序、全新的话语系统,但传统的乡村文化还是有被破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乡村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需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土性”的特征逐渐淡化,往往造成农民对国家主流文化宣传的“视听疲劳”,国家文化整合的效果大打折扣。

笔者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视角下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应正确看待乡村传统文化的形态,并将其视为乡村亚文化进行整合

家户制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基础性制度和本源型传统,与家户制相联系的家户主义成为中国历史上长期延续的传统。即使土地改革和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家户传统受到新的权力话语系统的冲击,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未被改变,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依旧存在并延续着,所以说乡村的传统制度和文化不是能够简单被代替的,更不是简单能够被“消灭”的。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正确看待乡村传统文化,如乡村的家族观念、宗族意识等等,将其作为乡村文化的亚文化并进行整合。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适应村民们的现实文化需求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依靠“礼治”,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乡村社会更多依靠的是“力治”,不断破坏了原有的传统乡村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坚持走群众路线,“以理服人”才会获得广大农民群众自愿的认可和赞同,我国乡村文化整合才会减少阻力。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时,应该不断调整相关政策适应乡民们的现实文化需求,不断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挖掘乡村的本土传统文化,重新肩负起传承我国乡村本土传统历史文化的重任。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个体文化向集体文化的构建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封闭社会不断被打开并注入新鲜理念,同时乡村传统的家族文化、礼俗文化不断饱受冲击,致使昔日农民的凝聚力丧失、集体感缺失、缺乏理性化交往,村庄不断呈现出农民邻里间关系淡薄,村民间缺乏信任,集体合作能力低的现状。村民个体化倾向的日益突显,不断弱化了村落内部凝聚力和资源动员能力,严重影响村民自治的深入发展。因此,重视集体文化的构建尤为重要,通过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在轻松的环境中使村民更加了解彼此并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重塑新型的“熟人社会”,形成新的村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姬会然.20世纪以来中国农村文化的变奏与调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4.

[2]徐勇.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3.

车瑜欣(1991-),女,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

G631

A

1006-0049-(2016)18-0214-01

猜你喜欢
建构农民国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饸饹面“贷”富农民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