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

2016-02-05 17:31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结合部城乡空间

张 静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

张静*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从“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的转变,城乡结合部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城乡结合部处于特殊的空间位置,具有特殊的社会形态,尽管很多学者称其的存在只是过渡,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结合部动态的扩张和延伸是长期的。因此,必须正视这个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的空间形态,通过系统梳理近年来的既有研究,进一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找出存在的空白和不足,丰富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成果,推动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和社会的发展。

城乡结合部;空间与社会;外来人口;内生发展;研究综述

一、城乡结合部概述

(一)城乡结合部概念界定

城乡结合部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第三类社区,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但又不同于城市和农村的特点。郑国恺①梳理了国内学者关于城乡结合部的界定后,发现已有的定义大多从空间说、定性说、形成说、或综合说这四个维度出发阐释的。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视角,学者们提出了看似不同其实犬牙交错的定义,个人认为对城乡结合部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界定,但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可以在这个框架内研究各自关注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部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经济扩散的主要空间载体,农业与非农业、传统产业与现代业、正规经济与非正规经济并存共生,形成城乡结合部独具特色的“混合经济形态”②。经济类型上,高端与低端同在;经济要素构成复杂,有国有土地,也有集体土地,集体资产的比例较高③。

经济特点④: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边缘性特点⑤: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不统一,管理体制的交叉,动态性和人口构成的多样性。

复合型特点⑥: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的混居,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集聚集中;商品经济活跃发达,技术、设备、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先导性以及从农到城动态的过渡性。

变异性特点⑦:城乡结合部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生活条件、空间地域发生重大改变。

(三)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与社会”

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立场倾向于将城乡结合部当作一个过渡地域,认为城市化是必然路径,从而忽略了其自身发展的诉求。而加拿大地理学家Mcgee⑧在考察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东南部城市空间结构后提出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乡村空间结构理论”,更具比较研究的广阔视野。其强调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城市空间的不同塑造,更强调城乡结合部地域的独特空间意义、空间价值和利益。

田毅鹏⑨则引入“地域社会”的概念,将城乡结合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社会样态。在这一研究视域下,城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实体性的存在,而是由都心内城、郊区、城乡结合部等若干具有不同特征的地域社会组成。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的复杂导致社会关系样态的复杂,呈典型的“社群区隔”特征,空间乱象,管理体制也带有极强的“二元性”。

综上,提倡将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和社会样态加以看待,不要为研究的便利而刻意简单化,从而深化对城乡结合部研究的理解和重视。

(四)城乡结合部的功能

城乡结合部在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刘杰⑩认为国内学术界关于城乡结合部研究存在“污名化”取向,缺乏对城乡结合部正面效应和功能定位的反思研究。他主要分析城乡结合部三个方面的功能:为我国的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广阔的物理空间;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一种“正常”的生活场域;城乡结合部是原住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市民化的第一场所。

二、城乡结合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

(一)城乡结合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站在不同的立场出发,发现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矛盾的综合空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学者多从城乡结合部本身及其管理入手,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二)创新管理、治理机制、改造路径和社区建设

在面对城乡结合部复杂的环境时,学者从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治理机制、寻求改造路径和重建社区等几个方面提出参考性建议。

(三)城乡结合部的专题研究

在有关城乡结合部各类问题的研究中,土地利用最受关注、讨论最为集中。不少学者指出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及利用过程的复杂性。

现行城乡结合部改造多是政府、开发商、村集体及村民之间的利益博弈,将流动人口的利益排斥在外。一些城乡结合部改造实质上是变相地驱赶流动人口,同时也是位移城中村,不仅给流动人口带来了困扰,很难获得好的改造效果。分析城乡结合部改造对流动人口的影响、探索城乡结合部改造兼顾流动人口利益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

城乡结合部作为外来人口实现城市融人的关键空间,缺乏对外来人口空间实践的研究。“空间实践”、“城市融人”与“能动性”应统一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的日常生活中去分析,让话语权回归行动主体,赋予研究者理解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城市融入的新视角。

城乡结合部非定居性移民有着复杂的“社会世界”构成,其观念世界中,既有割舍不掉的“故乡情结”,又有一种深深的社区隔离感。非定居性移民社区归属感的疏离与游移,其实质是一种所属社会关系、利益关系在移民社区的双重缺失和空间错位而引发的社区认同危机。因而,城乡结合部应该构建一种新的公共性。

三、未来城乡结合部研究的切入点

由于利益分享机制的不健全,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往往会造成以出租房屋为生的居民失去了生活来源,以务农为主的居民失去了土地,本地的居民不能获得持续、稳定收益,社会保障的利益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再加之这部分人群往往劳动技能低,就业竞争力差。如何保障本地居民的正当利益应当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以上这些思考对城乡结合部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和进入的路径。因此,希望在系统梳理城乡结合部既在研究的基础上,厘清脉络,搭建框架,从而更好地完成田野工作,以丰富城乡结合部的研究。

[注释]

①郑国恺.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2).

②于莉,曹丽莉.城乡结合部:我国城乡体系的第三空间[J].理论导刊,2015(5).

③于莉,曹丽莉.城乡结合部:我国城乡体系的第三空间[J].理论导刊,2015(5).

④金平.论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之发展[J].开发研究,1999(3).

⑤单瑜.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枢纽——西部地区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思考[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⑥中共济南市委党校课题组.“边缘社区”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问题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2002(4).

⑦沈孔忠.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转型与城市协调发展[J].人文地理,1999(4).

⑧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

⑨田毅鹏,齐苗苗.城乡结合部“社会样态”的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4(6).

⑩刘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功能定位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4).

张静(1991-),女,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F301.2

A

1006-0049-(2016)18-0066-02

猜你喜欢
结合部城乡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栓接结合部迟滞非线性建模与辨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