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对黑格尔“承认学说”的超越

2016-02-05 17:31赵思维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耐特米德黑格尔

赵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霍耐特对黑格尔“承认学说”的超越

赵思维*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承认”即表示同意、认可,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存在方式,它从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的角度揭示了主体间的关系的形成过程。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以人的认同形成为开端。他之所以将人的认同形成作为其承认理论的开端是因为:他用经验描述和规范阐释相结合的方式来解释人的认同形成等同于承认以为着什么以及爱、法权、团结三种主体间的关系。霍耐特认为,“爱”是最神圣的,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家庭成员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承认关系,这种爱是作为家庭成员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是其身上折射出来的一种承认状态;法权是公民的一种权利,是公民社会主体之间关系得以维持的可靠保障;团结是将“爱”和“法权”之中的情感支持和互相尊重上升为价值尊重,它让每一个个体在共同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他人的价值,从而实现并维护自己的价值。

霍耐特;黑格尔;承认

霍耐特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理论的基础上对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有非常大的超越,他构建了自己的承认理论体系,他的代表作《为承认而斗争》将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作了深入的总结。

一、黑格尔的承认理论

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源于霍布斯和费希特,但他反对霍布斯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这种原始斗争模式,他认为作为主体的人并不仅仅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肉体而存在,相反是因为“承认”,人们渴望自己得到认同,渴望被承认,正是这种对承认的渴望才让作为主体的人不停地为之奋斗。他认为,作为主体的人一旦被孤立地设定为社会化的自然基础,那么人在这种承认体系中将失去其作用。为此,黑格尔想要构建出一个新的体系,他创造性地结合霍布斯和费希特的命题,这个新的体系是将人作为主体,重在发挥人在承认中的作用,它是按照人的伦理一体性模式来构建的一种人类共同体。黑格尔对现代社会哲学将社会生活描述为一种自我持存的斗争关系很不满意,因此在这个新体系中他用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取代原来的旧体系——费希特和康德的孤立主体存在的体系,从而给新代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基础。接着,他进一步论述了如何从自然伦理过渡到社会伦理及其何以可能。黑格尔认为主体间是互相承认的,在爱、法权、团结作用下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而这种相互联系、相爱依赖使得当个体自我认识到自己在主体的能力和品质方面必须为主体有所贡献,为主体所承认时,个体便会认识其自身的特殊性,感觉到自己得到了承认,发挥了作用,接着再次与其他的拥有特殊能力的个体做斗争。正是在这种和解和冲突的斗争中,主体在承认中不断的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熟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黑格尔的承认理论中自然伦理是其承认的基本形式,他的承认理论是以其为开端的。在他看来,当承认的最基本的形式——爱、法权、团结遭到破坏时,即走向它们的对立面强暴、剥夺权、侮辱时,新的社会整合要求和它的整合状态才会出现而这种新的社会整合状态就是“在形式上可以理解为纯粹伦理的有机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包括了三个发展阶段:自然伦理阶段、绝对伦理阶段、犯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发展。自然伦理阶段等同“爱”而“爱”是最神圣的,是一种主要存在于家庭成员主体之间互动的一种承认关系,它代表着人类最普遍的互惠行为。绝对伦理阶段它代表了个体的一种完整性,是个体特殊性的表现,个体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得到了法律能力的承认,其特殊性也要在共同体中得到承认,这样个体就获得了共同体的完全承认,个体在共同体中获得了一种团结式的情感。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犯罪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伴随着犯罪,我们看到了合法的承认关系遭到了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意识到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可以充当伦理共同体的基础。我们知道,犯罪它首先是侵害个体的权利,使得个体的利益遭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便对共同体产生了依赖关系,对共同体产生了承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打破自然伦理的社会冲突,停止犯罪对个体的侵害,使主体做好了对个体承认的准备,使得主体和个体互相承认。

从黑格尔承认理论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在转向意识哲学之后,承认理论在其思想体系和著作中就失去了核心的地位。但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又使用了“承认”,他用承认概念来解释人类自由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但在这之后他对承认理论再也没有做过系统的阐释。

二、霍耐特的承认理论

我们知道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围绕着四个方面的问题来展开的:(1)霍耐特承认理论与批判理论的关系,即为什么说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是必要的;(2)霍耐特承认理论与黑格尔承认学说以及米德社会心理学的关系,即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是如何可能的;(3)主体间的承认形式,以及个体所遭遇的蔑视形式有哪些,为什么说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4)承认与再分配、承认与正义、承认与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他承认理论的框架。霍耐特不仅阐述了主体间的承认形式而且还阐述了个体遭遇蔑视的形式并试图论证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其代表作《为承认而斗争》中,他要解决的问题是:批判理论如何转向现实的可能性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建构其承认理论的框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霍耐特吸收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承认理论,在社会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的框架中,重新构建了承认理论体系,将“为自我持存而斗争”和“为承认而斗争”做了对比,阐发了一种新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社会批判理论克服了社会批判哲学的内在紧张。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对“为承认而斗争”体系进行完善,他吸收了米德的思想,从米德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心理学来寻求支持,米德的社会理论给了霍耐特以经验上的支持,而他的社会心理学则让霍耐特看到了如何重建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他将米德的思想和自己的承认理论相对比,厘清了米德的思想和自己思想之间的关系、区别并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自由学说和古代政治思想的道路,让道德和伦理相互协调,这就使得批判理论的伦理——政治转向变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能。

第二,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基于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的基础上将人对主体的这种认同描述为个体在表现其特殊性的过程中,为了得到共同体即同伴的承认而进行的主体间相互斗争的过程,是主体和个体相互承认的过程。他着重分析了社会承认关系结构,解释了为什么而承认,即承认的原因,并且将经验描述与规范阐释相结合进一步阐述了爱、法权、团结这三种主体间的承认关系以及与之相对的强暴、剥夺权、侮辱这三种形式。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就是在这种语境下考虑主体和个体的关系,相互之间进行斗争,进而相互承认。

三、霍耐特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超越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是从黑格尔耶拿时期的承认理论中吸取的,他主张复兴道德斗争思想,因为在社会批判理论中这一思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他主张用承认理论来解释一切斗争现象,承认可以在社会批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黑格尔却将主体在承认中的主导地位即“自我持存”整合到社会批判理论中来,将其归结到“道德规范”之中,将之前的主体和个体相互为敌转换为主体和个体间的相互承认,但是黑格尔的承认学说的前提是理论唯心主义,所以说如果没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支撑,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就无法完成其伦理构架的这个伟大使命。而霍耐特基于后形而上学的视野,吸收了米德的思想,从米德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心理学来寻求支持,米德的社会理论给了霍耐特以经验上的支持,而他的社会心理学则让霍耐特看到了如何重建耶拿时期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实现了意识哲学向“交往主体性”承认哲学的转变。承认理论的出发点是“社会生活的再生产服从于相互承认的律令,因为只有当主体学会从互动伙伴的规范视角把自己看做是社会的接受者时,他们才能确立一种实践的自我关系。”②

霍耐特认为,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承认理论知识如果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话就是一种伦理状态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将个体的这种特殊性归结到社会构成的道德规范中去,从而使这种关系得到了一个转化,化解了这种紧张的氛围,即从“人人为敌”转化为“主体间相互承认”,在这种伦理生活中,主体和个体在其中的价值得到了实现。霍耐特认为黑格尔的承认理论没有将主体对个体缺陷的这种补充关系,即主体性理论的互补性,而这个概念恰好可以用来使得个人得到承认。黑格尔由于在唯心主义的视角下缺乏关键性的工具,使得他在理论上对犯罪问题的解释不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并肯定“为承认而斗争”理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今天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追求自身的权利,为自己的权利而高呼、呐喊,而“为承认而斗争”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看到蔑视人权、践踏人的尊严的现象,人们对此感到愤怒,要求自己的权利得到承认,为自己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因为每个人都想自己能够被承认,获得别人的承认,无论是处在发达国家的人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我们都希望自己得到承认,希望可以有尊严地活着,都想自己得到尊重,因此对于各种形式的强暴、剥夺权还是侮辱,人们会进行激烈的反对、抵抗,因此承认理论在今天很有意义。

在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中,他认为经济利益在承认关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对于那些物质上已经得到了满足,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人来说,尊严是十分重要的,而相反对于那些连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群体来说尊严没有那么重要,在他们眼中生存是最重要的,他们的承认诉求更加强烈。所以说经济利益在承认关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事件表明,罢工、抗议、游行示威、暴乱冲突等都是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保障自己的经济生活。在这种事件的影响下,霍耐特改变了自己的思路,强调道德冲突和利益冲突是个体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利,为了主体的完整而进行的斗争,就是“为承认而斗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他系统地阐发了个体所遭遇的蔑视形式有哪些,为什么说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承认与再分配、承认与正义、承认与道德的关系是怎样的,构建了一个新的承认体系,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霍耐特承认关系结构说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信在今后这些问题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他的理论学说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注释]

①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

②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5.

赵思维(198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B516.35

A

1006-0049-(2016)18-0070-02

猜你喜欢
耐特米德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其米德策耶:《论语》属于全世界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稳”字当先,不破不立——专访上海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狗“开”拖拉机撞死农场主
能让人站起来的鞋子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安宁史》和《伊米德史》比勘
察合台维文文献《伊米德史》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