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城市发展

2016-02-05 17:31王萌芽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伦敦英国小说

王萌芽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城市发展

王萌芽*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十八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变革的浪潮中,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以相对平和的环境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试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与十八世纪英国小说的关联,明晰城市发展对小说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十八世纪;城市;经济;小说

“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史上唯一真正的新发展是小说的出现”,而小说的形成与繁荣,则是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最为瞩目的成就。在此之前虽然已有《堂吉诃德》这样具有现代小说特征的作品出现,但并没有小说的概念,相关的文体只能称之为传奇。前者旨在对人类活动进行可靠的记叙,后者则完全是虚构的。从文艺复兴时代走出的英国,其小说的兴起与城市环境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因素也是奠定其小说开拓地位的主要原因。

一、城市熔炉下的十八世纪英国

自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新航路的拓展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掠夺使得英国的财富由量变达到了质变,尤其是英国西海岸在港口规模和财富增长上最为显著。从此,一个新的阶级开始成长,它既包括海外贸易者、公司股票持有者,也包括不少银行家和金融家。据估计,在1750年,“伦敦商人的商业收入超过了所有上议院议员和国教会议员的地租。”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因其巨大的经济力量变得越来越重要。受到挑战的贵族们为了能从商人们的利润中分一杯羹,会毫不犹豫的主动结交那些暴发户,在18世纪初,笛福就曾经写到:“商业造就了绅士。如那些古老家族的后代一样,商人的儿子们——顶多是孙子们——是议会里好议员,政治家,枢密顾问官,法官,主教,胜任一切正当职业。”而这些,自1688年英国率先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就已经不足为奇了。

1666年伦敦大火之后,新的城市规划格局被构建了出来,至18世纪初,伦敦在废墟上重建完成,河道的疏通,道路的拓宽以及泰晤士河上码头的兴建似乎都表明着城市为商业运输所做的贡献。而与此同时,资本家们对道路的保养和维护使得城市空间开始沦为商品,对土地的兼并和占有达到了白热化阶段,富有的地产业主往往把地皮分成小块租赁给投机开发商,开发商再通过租赁他们所建造的房子而从中盈利。当时的伦敦,东区已经因为严重的污染而成了新移民和贫民的聚集地,富人们则大多搬迁到西北部新开发的居民区,“这里的房子里面有很多狭长的长方形房间,所有的房子都有一个公共花园。从10月到次年6月都是旺季,因为这段时间很多乡下的地主和绅士来伦敦办事或者寻欢作乐。”而这种由消费刺激的享乐,也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小说在诸多生活方式的转变中悄悄萌芽。

二、消费刺激下的阅读

事实上,商人对于财富的积累欲望恰恰来源于对享乐的贪婪,这种享乐不是声色之欲,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贪婪狂放。城市在发展,“资本家们也在寻找更大的、更集中的市场和永不满足的顾客。强权政治与强权经济互相加强。”空间的买卖成就了房地产商,停车场和快速道路的开辟,公园、街区以及购物商场的建立为人们的消费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空间,却也加剧着贫富差距。由于城市围绕“家”来建构,人们的居住空间开始变得十分狭小,工人被挤了出来,薄有田产的农民和有一技之长的手工业者蛰居在家中,“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转而使得公共空间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数不清的小巷、胡同、院落和排列凌乱的建筑物为流浪汉、暴力分子和小偷提供了有利的庇护,“整个伦敦似乎就是一片广袤的树林或森林,小偷可以安全的隐蔽其中,就像非洲或阿拉伯沙漠里的野兽一样。”据统计,十八世纪的英国约有1200伦敦人被绞死,可判处死刑的罪行多达150多种。但是,这些严厉的惩处并没有起到对民众的震慑作用,“行刑大会反而被当成了公共节日,人群聚集在这里,等着观看臭名昭著的罪犯被送上绞刑架,而那些表现得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强盗,往往成为被浪漫化的对象。”这一点也成了18世纪多位英国作家描写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菲尔丁的《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正是以一名被处死的罪犯为原型创作出来的,类似的情形在笛福的作品中也多有描述,“犯罪家”的形象便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富人们正沉浸在对世俗生活的享乐之中,一种由内而生的愉悦感从这些贵族和富人身上散发出来,随处可见的酒馆和咖啡店为他们提供了可供休息的场所,而丰富的报刊杂志和文学读本则又使得阅读成了一件越来越广泛的事情。

塞缪尔·约翰逊博士曾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之中能给人最大快乐的莫过于好酒馆了。”在乔治王朝初期,据估计伦敦共有酒馆447家,小酒馆207家,啤酒店5875家和白兰地店8659家。这些咖啡店往往按照顾客的职业和政治派别而安排座位,但最为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在于那里有种类繁多的报纸供顾客阅读。“航海技术的拓展促使海上探险与海上贸易增加,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始资料的积累进一步拓展,商人的财富使其有了权势,也就有了闲暇,有了读书的兴趣。”他们经常出入咖啡厅、图书馆、俱乐部和茶室等公共场合,讨论社会政治、文学和时事,报刊文学也随之壮大了起来,而当时英国最为著名的几个小说家,恰是在报刊文学的创作中成长起来的。

不仅如此,十八世纪的英国还出现过多个文学团体,他们的社交活动也多集中在咖啡店或小酒馆。同时,便利的交通和邮政事业的发展也为团体成员广泛的书信来往缔造了条件,印刷业的发达也进一步促进着社会的阅读风尚。文学创作的市场化倾向愈加明显,相对于要求严格的诗歌和戏剧,传记、散文叙事体等接近现代小说的文体创作起来更为自由,“作家多了起来,写作不再是少数受过古典文学熏陶的上层知识界垄断的领域,人人都可以投稿和出版。”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喜欢小说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因为它紧扣生活而不是拔高生活且人物也较为平凡,这也与非贵族化的读者密切相关。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这样评价笛福的创作:“他是真正给小说定型并把它推上它的发展道路的创始人之一。小说必须讲述真实的故事,宣扬高尚的道德,才能证明它存在的价值。”所以,从18世纪初的《鲁滨逊漂流记》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英国的小说创作逐渐从兴起走向了繁荣。

三、大旅行对小说转变的影响

对自然的重新回归,是影响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观念的形成,则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与大旅行的出现。从16世纪开始,富有的商人阶层就开始购买土地涉足农业,贵族们为了恢复和保持自身的权利和地位,终于意识到改进土地的重要性,原有的将土地租赁给中间商的牟利方式开始逐渐转为自我经营。“进入十八世纪后的前30年,在有关农村生活的一切方面,英国都成了欧洲的模范。它开创了伟大的‘回归自然’运动,到这个世纪的下半叶汇成一幅壮观的景象。”城市内环境的肮脏与污浊成了富有的中产阶级逃离的最佳借口,他们往往只在伦敦呆几个月,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乡下的庄园里。因此,对自然景物的感悟催生了情感表达的感伤化,“虽然在今天‘感伤的’是一个贬义词,但在18世纪,‘伤感’是文明更加人性化和人文化这个更大进程的一部分。”尤其是大旅行的热潮出现后,感伤之风愈加盛行。

实际上,大旅行是启蒙运动对新领域兴趣的自然表露,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富有的英国人相信,“大旅行”比上大学更有价值。当然,旅行者也并非只限于学生、学者和艺术家,商人、银行家、使节、政客等也是大旅行的重要群体。方便快捷的交通为顺畅出行铺平了道路,“它使城市里的人们享受到快速前进时的刺激和欢快,这在过去只有骑马的人,在田野里驰骋或在森林里打猎时才能体会到。”一望无际的田野美景和沿途风光不仅刺激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也进入了人们的内心。大自然成了个体独立性的象征,相对于城市的污浊,大自然纯真美好的形象开始在人们的观念中定格,对城市环境的不满和鄙夷,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热爱,成了18世纪晚期感伤主义小说的滥觞。

所以,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是与伦敦这座城市是密不可分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财富积累日益丰厚,资本家们对城市交通的开发和控制又促进了城市资本的进一步扩张,道路畅通所代带来的不仅是对外贸易的便捷,更是文化和时尚之风得以繁荣的原因。商人们除了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的兴趣也得以提升,而此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说则应运而生,城市中遍布的咖啡馆、小酒馆与图书馆等又为他们相互交流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便利的空间场所,邮政的发展也成了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于是,小说就在这诸多因素的推动下,终于于19世纪走向了鼎盛。

[1][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M].刘北成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1).

[2][法]G·勒纳尔,G·乌勒西.近代欧洲的生活与劳作(从15-18世纪)[M].杨军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6).

[3][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士·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西方文明史(二)[M].王觉非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

王萌芽(1992-),女,汉族,河南新乡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外戏剧。

I561.074

A

1006-0049-(2016)18-0073-02

猜你喜欢
伦敦英国小说
英国的环保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英国圣诞节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