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责任动力及其培育

2016-02-05 17:31曹卫玲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中国化理性

曹卫玲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责任动力及其培育

曹卫玲*

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一支独特力量。在创新理念日益重要、知识经济主导、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支撑创新动力的元素渐趋多元,发端于责任的动力成长为能量之流中的一股强劲东风,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提供了强大力量来源。坚持以激发内在的“责任动力”建设为目标,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动力支持系统,以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命与活力。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责任动力;培育

创新活力不足已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疲软的突出弊病,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源于责任的动力不足则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在创新理念日益重要、知识经济主导、文化多元的社会里,我们受益于创新带来的经济兴旺发达和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感受到“责任重于泰山”的分量。经济飞速发展不仅彰显了知识的能量,也加重了责任的重量,前不久出现的“问责制”便是一种佐证。在支撑创新动力的元素渐趋多元之际,发端于责任的动力以其独特优势成为诸多能量之流中的一股强劲东风。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重大任务之一便是厘清责任范围以及特殊性所在,找准方向,搞好责任动力建设,为创新注入一股巨大的能源滋养。

一、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两种责任

与部属高校相比,由于地方高校的教育对象、研究领域范围和生源基本素质等方面都存存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不过,有两种责任是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推卸的:一种是思想教育、人才培养;一种是学习研讨、实践创新。两者一脉相承,在高校教育教学研究平台上共同肩负着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为高校与社会,教学与研究搭建了桥梁和舞台,责任与使命并存、传承与创新同在:不仅肩负着传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职责;而且还承担着在教育教学实践创新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神圣使命。

(一)统一思想,引领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各个高校范围内的学习得到加强,其传播速度、规模也随之扩大,在广大党员和师生中掀起讨论热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等十七大精神日益深入人心。相应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地位愈加凸显,责任更加重大。“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教学科研组织机构相继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等团体有如雨后春笋。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对此同样有着精辟论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改革创新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思想教育,人才培养

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肩负着所有学科共有的“教书育人”的义务,也具有其特殊性。大学既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又是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用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的特殊使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6月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首席专家的顾海良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相继颁布了多个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件,提出了切合高校实际的意见和政策措施,先后形成和实施了“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旨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融入和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促进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趋于成熟。

二、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责任动力及培育

无论从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职责的特殊性出发,还是从教育者创造力现状来看,责任动力建设显得重要而必要。

(一)责任动力培育的科学依据

1、责任动力培养的伦理学视角

责任动力建设的中心任务在于一种理性的培养,即“责任实践理性”。“责任理性”要求主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以责任心作为行动的指南。因为一个有责任意识的人,他的行为受他自己意识所控制,处在一个按照自己的理性进行活动的情境中。正是因为这种强烈责任意识的存在,每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才能培养起一种理性思考的判断力。当他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的时候,用自我约束力实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

中西方伦理学家对责任理性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著名社会伦理学家韦伯认为,责任理性是以对一种忠诚献身事业的激情为动力,其本质在于化责任为信念,大大增强了责任履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得责任心真正转化为行动。“责任心”是韦伯责任伦理的核心思想,它要求道德主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既能理智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后果,又能勇敢承担责任,具有信念和效果双重价值。

2、责任动力培养的心理学依据

责任动力与创造力具有内在一致性,有着特定的心理学内涵和重要心理学意义。在“责任实践理性”塑造中,自信与乐观乃是这种理性不可或缺的心理元素:自知是自信的基础,自知之明的可贵就在于它拥有醒觉的精神生活,善于学习和接纳外界信息,能够如实的表达自我及真实感受,敢于剖析内心世界,明心见性、认清自我,内化责任,超越创新。据西方科学界的一项调查显示:成功者多达观。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乐观者常常利用积极思维来支配思想和行为,积极的心态乃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自信、乐观的性格有利于创新实践理性的形成,能够较好地把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植入心理人格,从而有效指导个人行为。这些优秀心理资源和人格无疑为责任动力的激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有人把“责任心”比作心灵深处一曲“心的人生交响乐”不无道理。

(二)责任动力的培育

1.激发主客体责任意识

在高校,无论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肩负着传承与发展的责任,责任意识的激发是责任动力建设的关键。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其强弱在于一种心理和态度,即肯定性人格心理和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责任实践理性

责任实践理性虽力量巨大却不易形成,它是主导个人行为的潜意识因素,它的确立是责任意识走向内心世界,内化为思想的过程。内化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责任伦理教育来实现。

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责任伦理教育思想资源,无论是韦伯的责任理性所带给我们的启发还是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古人云:“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古往今来,是责任与我们相伴而行。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之际,我们要不失时机弘扬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思想,强化责任意识,这不仅修整了现代人的心灵秩序,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道德自律精神,而且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把知识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3.注重外在压力的转化

在责任动力的激发过程中,内在的正向动力资源的开发虽然是工程的主体,但外在压力的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创新具有超前性、突破性,也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通常情况下,只有动力足够,人们才会选择打破陈规。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最大化原则支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存压力也随之增加,变压力为动力是一种选择,由此也唤起人们的创新热情。

[1]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

[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8)》[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冯刚,张东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J].高校理论,2008.12.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曹卫玲(1980-),女,河南确山人,哲学硕士,黄淮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哲学。

B0-4

A

1006-0049-(2016)18-0103-02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中国化理性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制度建设: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重要基石——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