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典心理学理论助学生心灵分析的尝试

2016-02-05 17:31姚喜宁
山西青年 2016年18期
关键词:潜意识心理学理论

姚喜宁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 威海 264210



运用经典心理学理论助学生心灵分析的尝试

姚喜宁*

威海职业学院,山东威海264210

对于心理学有很多误区的学生,如何把西方经典心理学理论国土化为我们所用,启迪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在“自我认识,悦纳自我”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心灵。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心灵分析

社会上许多人对心理学都有很多误解,学生没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学阶段也只是接触一些心理学皮毛,中学里的心理辅导室多数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检查而设,心理疏导也只是层面上的一些夸夸其谈。受影视媒体误导,很多学生认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才是心理学范畴,认为学心理学的都是揣摩别人心思、类似于巫术之类的人物,再加上传统家庭经验与应试教育,国人对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模糊不清的,而且也羞于谈论内心的一些负性真实感受,总认为只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才要学习心理学,由于误解而对心理健康课程抵触。

鉴于国情和现状,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真正接纳这门课程,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自己认识自我,成长自己,提出了高的要求;如何把西方经典心理学理论国土化为我们所用,启迪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困惑,走出心理误区,无论外界物质生活如何起起伏伏,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命的精彩,成就幸福、快乐、成功的一生,这是我们做教师所追求的永恒的一个课题。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吧。

在给学生授课的第一堂课上,我会就学生理念上的一些对心理学的误解一一解除,让学生明白心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自我认识,悦纳自我”这一章节,我会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心灵。

众所周知,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尽管他现在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他提出的“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恋母恋父情结”、 “心理防御机制”等概念被大家逐渐接受和使用。心理咨询师无论使用何种咨询方法,但其中都会用上精神分析理论,也激发了后人对精神病理学理论的提出与研究,发展并成型了临床心理学,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也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提出的精神层次理论:意识和潜意识。该理论是阐述人的心理(精神)活动,包括冲动、欲望、幻想、思维、情感、判断、决定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简单的二分法,就是意识与潜意识。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够察觉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它包罗万象,包括集体潜意识、历史潜意识、家族潜意识,还有早期个体所经历的一切不记得的人、事、物等,“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了解了这些概念,引导学生可以理解自己的一些不接纳的行为和情绪感受,为什么很敏感?为什么总有受伤的感觉?为什么生活中总是负性情绪占主导?这可能与早期的与母亲的依恋创伤有关系,让学生了解到这并不是自身的问题,了解到事情真相的根源而不用感到沮丧和恐慌,从而认识自己,接纳了自己,才能慢慢地接纳这个世界。

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来自农村家庭,甚至有近1/3的学生是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家庭经济不是很好,个别甚至是贫困,完全要靠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金来支撑学杂费和生活费。在我们做“生命线”的游戏时,一半的学生表示肩负重任,担负着改变自己、父母命运的重任,有的还要担负毕业后供养弟弟妹妹的责任,这些学生心理很有压力,每天过得忙忙碌碌,但碌碌无为,自卑、敏感、迷茫而又无力,这些学生是不允许自己休闲下来的,会对父母感到有内疚和羞愧,因为他们认为父母生活的艰辛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自己不努力就对不起父母,可能正是这样的压力才造成高考的失利,高考的失利又加重了他们的挫败感和内疚感。如何化解学生的内疚和挫败,我在讲授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三层次理论时,和中国的“人”字结合起来,简单易懂。一个和谐、大写、能够立起来的“人”字,我把它分为三个部分,下面的一撇一捺是“本我”和“自我”,上面的竖代表“超我”。本我(id),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一些欲望和冲动,它们遵循着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也称儿童原则行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盲目地追求满足。我们往往对儿童的一些不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饿了就吃奶,不舒适了就哭,需要排泄时就随地解决)也不会谴责,因为我们不能把一个儿童称之为标准意义上的“人”,所以我们对待儿童都很宽容。

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当儿童渐渐长大,和小朋友一起玩,不遵守游戏规则没人和你做朋友;和社会接触,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规则行事就生存不下去,因此,本我在不断与现实遭遇冲突后,慢慢分化出了一个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机构,自我内容开始逐渐丰实起来了。遵循着“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反思和道德化、理想化了的自我。众所周知,儿童是没有道德评判标尺和价值观的,因而掌握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等准则是自我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一任务最初是由父母的权威

来行使的。父母对儿童符合自认为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给予赞赏,不符合的给予惩罚。趋利避罚,儿童会逐渐将父母的标准即社会规范内化于心。这样假如儿童的举止甚至仅仅是头脑中的想法与这些道德标准不符时,自我的某一部分就会采用过去父母对待儿童的惩罚类似的方式进行谴责和恐吓,这就会阻止儿童继续做出这样的不当言行举止。当然随着儿童的长大,外部力量还包括教师及社会所宣传的理想典范等等的影响。这样从自我中又分化出一部分专门执掌道德规范的机构,这一部分称之为超我,遵循着“道德和良心”。

人们之所以会患上心理疾病或陷入内心冲突中无力自拔,就是由于自我在处理来自本我、超我和外部现实的不同要求时无能为力所致。如果一个人全是本我的内容,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人没长大,永远处在孩童时期,我们不会喜欢这样的人的。一个没有超我的人,没有道德和良心,那么这个人是可怕的,是干瘪的,没有人格魅力,是不可能立起来的。而如果一个人从小父母要求过于严格苛责,如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养儿就是防老的;父母经常打悲情状,为了孩子不辞辛苦劳作,自己所有的不如意好像都是孩子的原因;重男轻女思想渗入等等,导致这个孩子超我超大,被过多的责任感和道德感绑架了,这个人会被压死的,这也是现实中很多凤凰男、樊胜美(《欢乐颂》中的人物)的现状,当事人不敢享受生活,人际关系敏感过度的自尊,即使物质得到满足了也不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现金社会成功的逆袭在寒门中长大的孩子很难实现。所以我会告诉贫困中长大而又肩负重任的学生,父母的艰辛不是你们的原因造成,每个人的幸福都是自己负责的,与别人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没有你们,他们的现状也会是这个样子的,抚养弟弟妹妹长大这是父母的责任,孝顺不一定要用金钱来体现,我们尽力了就可以了,不用过多苛责自己啦。所以对于超我:要有对过于苛刻的、不合理的要求、戒律勇敢说“no”的能力。对于本我:要认识到其本能的冲动、合理的要求要适当的满足,不可压抑,不会休闲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对于自我,要增强“自我”的力量,要聪明有力,加强工作能力,和谐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一个和谐、大写、幸福、立起来的“人”。通过这样讲解,学生都能接受从而走出误区、困惑,调适自己的生活状态,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成长自己。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上,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社会上打着“幸福”的旗号进行心理学的培训琳琅满目,我们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慎重有分辨的能力,我们也应该走进社会、社区,帮助人们了解心理学,学会分析自己心灵,科学客观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2]清新.我这是怎么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姚喜宁(1970-),女,山东威海人,本科,威海职业学院,教师,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I0-03

A

1006-0049-(2016)18-0129-02

猜你喜欢
潜意识心理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