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发展分析

2016-02-07 04:27宫明娥
中国矿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煤炭资源煤炭企业内蒙古

宫明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新常态下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发展分析

宫明娥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于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三个地区,环境容量大,适合规模化与集约化开发,而且开采成本低,市场巨大。2005~2015年的10年时间内,内蒙古自治区原煤产量从2.5亿t增加到10.3亿t,煤炭产能从供不应求发展到产能过剩30%~40%,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集约、环保的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在煤炭行业优化产能、合并重组过程中必将推动煤炭产业的集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脱离市场导向。新常态下,内蒙古煤炭产业要走出困局,则需煤炭企业和政府共同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从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培养人才着手,建立各种适应内蒙古区情的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技术的标准体系和管控制度,建设示范区和样板工程来带动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内蒙古;煤炭产业;新常态;产能过剩;协调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煤炭产业经过关井压产、整顿关闭、资源整合、技术改造等发展阶段,从2005~2015年的10年时间内,原煤产量从2.5亿t增加到10.3亿t,年均增长15%[1-3]。在产业快速推进的同时,有力的促进了自治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这一新常态的出现,给自治区煤炭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能源结构要求低碳化发展,煤炭开发利用环境制约增强,煤炭需求强度下降,煤价低位运行、煤炭企业利润下降、供应宽松、行业亏损。煤炭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

难,面对这种困难局面,分析原因,确立优势,找准问题,准确定位,对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优势

1.1 资源丰富、优势突出

内蒙古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极为广泛,从东到西,均有煤炭资源的发现,含煤盆地面积达20多万平方千米,查明煤炭资源总量8000亿t,位列全国第一位。其中,预查煤炭资源储量3300多亿吨,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800多亿吨。在已发现的500多处煤盆地中,煤炭资源储量规模达到大型以上的有200余处,大型煤炭矿产地占发现煤炭矿产地总量的40%以上。在200余处大型煤炭矿产地中,查明煤炭资源保有储量3000多亿吨,占自治区煤炭资源保有储量的95%以上。从地域分布来看,全区12个盟市均发现煤炭资源,但90%以上的煤炭保有资源储量集中于鄂尔多斯、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三个地区,总量达到3400多亿吨。这三个地区煤炭资源的赋存特点是埋藏浅、分布广、资源相对集中,适合于规模化与集约化开发,特别是适合于大型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基地的建设。

1.2 成本较低、市场巨大

由于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且大型煤炭矿产地占比较高、埋藏较浅、煤层较厚、易于露采。原煤生产成本比较低,井工矿的井口价仅为90~100元/t左右,露天煤矿的井口平均价仅为70~80元/t左右,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内蒙古东西狭长,横贯三北,东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相连,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接壤,西与甘肃、宁夏毗邻,距离北京和天津等特大中心城市较近。既与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相邻,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煤炭产业还具有接近市场、运输距离较短的区位优势。综合考虑煤炭价格和运输成本,比我国中东部地区成本低300~400元/t左右。

1.3 环境容量较大

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资源稀少,并且具有良好的草原草场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具备承载煤炭产业发展的巨大环境容量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面积118.3万km2,开发强度仅为1.3%。中部和东部地区被草原和森林覆盖,西部地区人口非常稀少,特别是阿拉善地区,每平方千米平均不到一个人。从西向东分布的草原依次有:阿拉善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全区草原草场总面积13亿亩,约占我国草原草场总面积的22%,草原草场平均植被覆盖度达到44%。全区拥有森林总面积近4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位居全国第一位[2]。

1.4 创新驱动凸显

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基本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其发展方式已实现了由规模速度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集约增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作用愈来愈加显现。

从技术创新分析,无论是煤炭开采、还是加工,无论是煤化工、还是煤转电,其技术工艺均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大型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已在煤炭开采行业得到了普遍应用。全区煤炭单井产能已达190万t,高于全国平均单井产能5倍以上。内蒙古伊泰年产16万t煤制油间接液化项目,是国内第一套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合成油成套工业装置;神华集团年产108万t煤制油直接液化项目,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套煤直接液化的工业化成套装置。这两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装置和工业流程,技术成熟,生产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从制度创新分析,资源配置已全部实现市场化,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决定作用的发挥,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良好市场环境。政府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金融支撑能力,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一个高效率高服务的社会环境,这些先进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市场主体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

2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产能过剩、消化困难

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深度调整期,经济增长将由原来的高速转为中高速,这种结构性的深度调整,对煤炭产业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煤炭需求减弱、煤炭消费增长速度放缓。增速放缓使得内蒙古煤炭生产的供给与需求失去平衡。

2003~2004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煤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在利益驱动之下,内蒙古煤炭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大批企业先后转产进入煤炭生产领域,烟草、电力、石油等行业资本也相继流入煤炭行业,使煤炭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和生产旺盛期。无论是煤炭的生产规模,还是煤炭采选的固定资产投入,均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经过10年的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原煤生产量从2005年的2.5亿t发展到2015年10.3亿t,目前仍有在建的煤炭产能2亿~3亿t[3]。

2012年以后,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开始变弱。另外,随着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内蒙古煤炭生产供需矛盾严重突出,建成和在建的煤炭产能过剩已达30%~40%,消化现有产能的任务十分繁重。

2.2 效益下滑、风险显现

由于煤炭需求逐步减弱,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一再加强,煤价进一步下跌,使得内蒙古的煤炭企业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局面。内蒙古煤炭行业共有煤炭矿山企业570家,从业人员13.86万人,201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97.22亿元,实现煤炭销售收入1257.95亿元,实现利润181.11亿元。与2013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176.50亿元,同比减少11.2%;销售收入减少240.70亿元,同比减少16.1%;年利润减少14.86亿元,同比减少7.6%。2015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477.81亿元,同比下降7.6%,实现利润总额165.51亿元,同比下降29.41%[4]。销售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滑,使得大部分煤炭企业开始采取压减成本、裁员降薪的措施。神华集团高层管理最高降薪达到30%~50%。全区500多家煤炭生产企业中,由于煤炭需求减少,价格下降,目前已有40%~50%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鄂尔多斯市的煤炭企业尤为严重,300余个煤矿中,接近60%的煤炭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随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不良信贷快速上升,信贷风险逐渐显现。全区煤炭企业不良贷款由2012年的不足2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40余亿元,两年的时间,煤炭行业的不良贷款增加了20倍。煤炭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由2012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4年的3.27%,信贷风险开始显现并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2.3 需求减少、压力增大

我国经济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转换为中高速增长,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常态。这种经济增长换挡的新常态对煤炭的需求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会进一步打破目前煤炭生产的供需平衡,并通过市场竞争和选择,实现生产企业的优化重组、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压减煤炭生产,从而达到新的供需平衡。

同时,我国煤炭供给还受居民生活方式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和小城镇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煤炭为主,对煤炭的需求占有相当量的比重。按照我国城镇化规划的要求,未来将会有约1亿农村人口要转移到城市,这将会使得大量居民改变依靠煤炭取暖和烧饭的传统生活方式,对煤炭的需求逐步减少[5]。

另外,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逐步重视,能源产业政策也会向实现低碳和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发展清洁能源、改善生存环境方面倾斜,这将会逐步压缩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供应体系的比例[6]。

这种新常态的发展模式对内蒙古以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个迫切的课题,给内蒙古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 优化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

内蒙古煤炭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布局逐渐优化,但从贝恩分类法分析,内蒙古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还不够,产业兼并重组必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煤炭企业必将退出市场或被兼并重组[7]。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脱离市场导向,面对严峻形势,政府部门一定要强化政策引导,按照自治区政府有关支持煤炭转化企业与煤炭生产企业重组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形成合力,推动煤电、煤化重组并购,构建全区煤电化整体优势。

煤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主动意识到产能过剩成为未来煤炭产业新常态的意义,积极推进改革,通过市场选择,促进企业上下游重组联合,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发展。还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安排部署,加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积极引导资源枯竭矿井、不具备机械化改造可能的矿井、开采成本较高矿井退出生产。

为了发挥自治区煤炭资源优势,消化现有煤炭生产的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国家已同意内蒙古建设特高压配套火电项目5000万k W,年产煤制气280亿m3,煤制乙二醇200万t,煤制烯烃300万t,化肥1500万t。这些项目将在“十三五”期间陆续建成投产,项目的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扩大对内蒙古煤炭资源需求,促进对现有过剩产能的消化。对此,自治区政府一定要统筹考虑,根据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进一步优化项目布局,推动新上项目与现有煤炭企业重组,盘活存量产能和存量投资,实现新上项目与现有煤炭企业的共赢和发展。

3.2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

煤炭产业的产能过剩,使得依靠高煤价支撑高效益的时代一去不返。企业今后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在于内部挖潜、在于技术创新、在于绿色发展、在于互联网+。要推动企业从规模扩能向加强

修炼内功提升效率转变,要转变原有单纯依靠要素投入产能扩张的发展思路,推动企业从横向扩张向纵向延伸转变,延长产业链[8]。要摒弃等、靠、要的传统思想,积极推动企业深化内部改革,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煤炭在开发、转化与终端消费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清洁化和低碳化空间,注重环境保护、减少废气排放、发展洁净煤技术、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内蒙古伊泰间接液化煤制油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科技新示范工程,为内蒙古煤炭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启示。神华集团推行电厂技术改造达到“近零排放”的案例说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方式经济上可行,技术上可靠,值得在全自治区范围内推广。要树立互联网和大数据思维,改变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分析,拓展销售渠道。内蒙古煤炭产量的50%外销,运输成本占到消费价格的30%~40%,为进一步降低运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强力整合现有的销售平台和信息资源,特别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型营销平台,在网上发布煤炭的供需信息,实现网上交易、降低成本的目的。

3.3 加大投入,培养人才

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资源禀赋、市场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外,关键在于人才和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是靠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的,而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则要求企业着重培养各类人才。煤炭产业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产业的发展要求尽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水平的科技专家[9],这样才能尽快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目标。

为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以达到培养人才、创新技术的目标。内蒙古自治区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包括平台建设、资金支持、股权激励等等措施,以鼓励科研院校和企业创新煤炭开采和加工技术;区内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要根据自治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充实教师队伍,调整专业设置,加强现代煤化工等理论学科的建设。在技术上,不仅要加强碳捕捉技术和洁净煤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而且要加强因煤炭开采和加工造成的环境恢复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技术

创新,特别要注重植被恢复技术、微生物复垦技术、土壤重构技术、景观重塑技术等的研究和创新;在人才上,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一批有志于从事煤炭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到国外学习访问,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通过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理论技术水平,为全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4 清洁利用、绿色发展

煤炭产业的生产和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不同程度的产生环境污染。因此,内蒙古要在煤炭资源产业发展的生产、加工、转化、消费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大气污染、矿山地质环境、废弃物堆放等环境管理。

要建立系统完善、责任明确、科学合理、监督到位、适应内蒙古区情的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和技术的标准体系,形成全面科学的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管控机制,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系统,以此来引导和规范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

要建立煤炭资源开发污染控制和管理制度,实施煤炭勘查、开发、加工、运输的全过程环境管理。

以建设煤炭开发与环境保护示范区、重点控制区和治理样板工程带动煤炭产业的综合发展与开发,使煤炭生产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控制重点区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形成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鼓励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绿色开发,限制开采煤质较差、硫等污染物超标的煤炭资源。通过税收、高额罚款和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来实现目标,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作为煤炭综合开发决策的底线,给予高度重视。

[1] 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统计分析报告[R].2015.

[4] 李世镕.增长效率与机制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15.

[5] 王震.新常态下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能源,2015(3):30-33.

[6] 孟凡生,孔亚诺,刘丽.我国煤炭资源供给情景分析[J].中国能源,2016(1):40-42.

[7] 袁井香,田晓超.高能过剩背景下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J].北方经济,2015(12):40-43.

[8] 陈伟.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

[9] 王锋正,郭晓川.能源矿产开发环境规划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5(3):107-113.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us

GONG Ming-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of Inner Mongolia,Hohhot 010010,China)

Inner Mongolia is rich in coal resources,and the resources are mainly in the Ordos,Xilin Gol and Hulunbeier three regions,and the resources are suitable for large-scal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and have low mining costs,huge market.The coal prod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crease from 250 million ton to 1.03 billion ton in 2005~2015.That means the production It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from being in short supply to excess capacity of 30%to 40%.The excess capac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slowdown and the intensive,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development concept.Optimizing production capacity,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will promote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coal industry,and that will lead to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ut of the market-oriented.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us,if the coal industry in Inner Mongolia want to be out of the difficult situation,need to do the following:the coal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changing their ideas and innovative ideas;adjusting the structure,optimizing the layout,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 system of laws,policies and technologies and control systems that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coal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Inner Mongolia;constructing demonstration area and model area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oal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ner Mongolia;coal industry;new normal status;excess capacit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407.21

A

1004-4051(2016)09-0061-04

2016-01-20

宫明娥(1962-),女,内蒙古集宁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质勘查、储量评审。

猜你喜欢
煤炭资源煤炭企业内蒙古
《自由》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试述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与有效实施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魏贤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浅谈新形势下煤炭企业政工干部的休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