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而治”的当代价值

2016-02-09 13:34李秋月
知与行 2016年6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价值

李秋月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论“无为而治”的当代价值

李秋月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无为而治”最早出现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内容,成为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当时国家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大量的治世方针纷纷涌现出来,“无为而治”便是其中之一。“无为而治”在提出之初,各家对其褒贬不一,虽有些思想家认为老子的思想过于消极,不适合当时的战乱时代,但依旧有部分统治者对其观点表示认同。事实上,“无为而治”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是古代帝王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延用至今的治国理念。时至今日,老子的“无为而治”仍具有其深远的影响,无论从伦理角度,还是从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角度,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老子的“无为而治”描述了各司其职、合理分工的治理模式,体现了节制欲望、各守本分的思想境界,规定了遵循自然、适当劳作的生活态度。“无为而治”在当代的价值可谓无处不显现,上至国家的治理、环境的改善,下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家庭的幸福和睦均离不开“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无为而治;老子;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城濮之战”“三家分晋”“长平之战”等等大大小小的战争从未间断,各诸侯国间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为了拯救社会,一大批爱国志士提出各种不同的治世之方,其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就是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对“无为而治”这一思想,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做出客观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政府、企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无为而治”的含义

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根本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流派的思想大家也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对于“无为而治”的最早提出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来说,“无为而治”是与“道”分不开的,“无为”实际上是对“道法自然”哲学的一个延伸,是因循道理,是顺从天志。《道德经》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提出了老子的形而上的观点。在老子那里“道”是永恒的,是无法被言说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了,而“道”这个名称也不过是他用来暂代的一种方式,而非真正的永恒。《道德经》第三十八章通过“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阐述了没有目的的才是上等的、符合“道”的宗旨的,否则就是含有功利色彩的、下等的。第四十二章继而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几句话可以直接理解为:“大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物种,物种生万物”[1],虽说“道”生万物,但表达的却是一个无意志的、更无目的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这也正是“无为”最早的前身。《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中更进一步提出:“故圣人云,我无为、民自化,我无事、民自富,我无欲、民自朴。”如果前面的“无为而治”还只是抽象而模糊的概念,那么这里就依稀可见其独特的内涵了。“无为而治”的确是给古代帝王提供的统治思想,但却要统治者少一些欲望,少一点作为,最好做到“我”无为,“我”无事,“我”无欲,当帝王做到如此无为、无事、无欲时民则自化、自富、自朴,这也正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独到之处。

二、“无为而治”的原本意义及在儒家的发展

“无为而治”思想产生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战争为背景的诞生注定了它的历史价值是不容被忽视的。在国家烽火连天、民众备受疾苦的时候,“无为而治”显得如此突兀,却又掷地有声的抛在那里,它的原本意义何在呢?其实“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不为所欲为,从而顺应自然变化,让天下得到治理。过分的掠夺战争、攻城略地都是因为过多的作为所导致,单“长平之战”一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战争之惨烈不言而喻。所以针对在当时的混乱情况来说,作为一种统治思想,“无为”就是“大为”,是对百姓有利的。虽然有人认为“无为而治”这种思想过于消极,但是在当时确实得到了很多统治者的认同。只是认同容易、做到却难,“无为”是要求统治者尽可能的放下欲望和贪婪,做到守柔、不争。在朝代更迭频繁、江山转瞬易主的时代,“无为而治”也并非灵丹妙药,对统治者来说未必能真的“起死回春”。然而响应了“无为而治”号召的诸侯国,至少杀戮会比其他国家少了很多。所以在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原本意义确实是不可忽视的。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被一直继承、发扬、运用至今,但过程中却有了部分改变和些许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的孔子是想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而后天下大治,并认为仁政的典范当属舜,“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闻名的董仲舒对孔子的“无为而治”是较为认同的。董仲舒提出“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才是最为上等的政治境界,在他看来,作为大纲要旨的“道德、人伦、教化、政治、文义、习俗”等是永远不能被更改替换的,“功出于臣,名归于君”[2],以此来论证他坚持的君主地位不可动摇的理念。此外,董仲舒倡导的是君明臣贤、心坚体顺,还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并强调君为“国之本”“国之元”“国之证”,所以君主的言行极为重要,更要谨慎,尤其要任贤能、辨忠奸,使臣子都能为其尽全责。董仲舒用“寂寞无为”作为自己对“无为而治”的具体阐释,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无为而治”在当代的意义及价值

相对于古代来说,“无为而治”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大到国家的治理、环境的改善,小到每个家庭、企业的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处处离不开“无为而治”思想的哲学反思。

(一)“无为而治”在家庭、企业中的价值体现

在家庭生活中,“无为而治”体现的价值正如同《道德经》中“小国寡民”所表述的情景一样,就是各司其职才能和睦相处。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曾提到,“小国寡民”是老子用来处理统治者和百姓关系的政治思想[3]。在当今社会,国本由各个小家组成,只有家家都幸福美满了,国才能繁荣昌盛。而家的幸福安康就要家庭每个成员各司其职,例如丈夫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妻子照顾一家老小衣食起居,孩子刻苦读书,老人安度晚年,这样的家不会不幸福,不会不美满;相反如果男人不赚钱游手好闲,女人不顾家向往花花世界,孩子不学习吊儿郎当,老人又如何能幸福安康?家又何以为家?家不成家,国如何成国?所以“无为而治”体现在家庭中就是节制欲望,各司其职,各守本分。

在企业中,“无为而治”是被广泛应用的,因为它确实是一种别具一格的管理思想。相对于家庭来说,企业是一个大“家”;而相对于国家来说,企业又是一个小“国”,因为它聚集了形形色色的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大家虽同样聚在一起却是分工不同,同样需要各司其事,各安本分,才能相互辅佐,共成大事。闫秀敏曾注《道家管理哲学》一书,详述上下级的协作关系,并将“无为而治”作为一种运作手段。闫秀敏这样描述道,“无为而治在整体上追求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自主体而言,由于每个人都根源于道,所以在道由一而多的生成过程中,表现虽多种多样,但就其本源而言,就其秉承于道的本性而言,他们在根本上并不存在上下贵贱之不平等性。道家的无为而治凸显了一种协作意识,尤其是上下级之间的协作追求”[4]。“无为而治”从因循自然的角度来说,既是对企业员工自然人性的遵循,又是对具体工作事务规律的遵循。庄子说:“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5]同样是遵循自然的规律,管理者可以示人以“无为”,通过员工的有所作为而作用于具体事务,上级知人善用,下级各司其职。“因循自然实质上就是一个上级无为而下级有为的协作过程”[4],这也正符合老子的那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此处“富”亦非单指富足,更是丰富多彩、知道如何作为之意。

(二)“无为而治”在国家稳定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无为而治”作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种观点,从被提出开始,就是服务于古代帝王的一种统治方针。“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是积极的作为,是合理的作为。老子提出的“无为之治”,其实是有针对性地反驳当时社会的“有为之治”。老子认为正是君主的“有为”才会掀起战争,大肆杀戮,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如果统治者寡欲、无求,就不会有侵略,不会有战争,社会就可以安定和谐。

时至今日,社会的安定和谐仍是我国坚持完善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作为重要目标被明确提出,而十六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首先被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要知道单靠法治是不足以治国的,纵观许多西方国家,法律何等细致健全,但恐怖事件从未间断,就是因为其未实行真正的民主。民主就是遵循人的自然属性,在把握和遵循人之才智、人之心性、人之情欲的基础上,对人民引之导之、化之用之,公平正义也正是民主的具体体现。和谐社会的另几项特征,包括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等,则是针对个人和家庭来说的。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每一个小家都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社会自然安定有序、和谐发展。而同样社会和谐也会造福于每个家庭,相辅相成、彼此受益。

(三)“无为而治”在环境治理中的价值

如今,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旅游行业的兴起,人们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肆意对生存环境进行改造,资源的过分消耗、污染物的随意排放以及环保意识的淡薄,导致了自然环境急速恶化,世界各国灾难不断。在人类为自然环境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越发意识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广泛性、深刻性和前瞻性。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意识到无休止的欲望终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从而对人性本心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让人民各自修心养性,做到无欲无求。在当代生活中,人们要时刻以“无为”来提醒自己,不要被物质需求所迷惑,清净本心,放下欲望,自在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自然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自然环境一再恶化,人类的结局除了自食恶果别无其他。

人本源自于“无为而治”的自然,因此,放下手中的忙碌,摒弃浮躁的情绪,回到大自然中去才是人类该有的状态。当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想必正是理解了“无为而治”的洒脱,才写出诸多这样留传千古的诗句。“无为而治”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哲学反思,是一种可以让世界回归最初状态的思想动力。恶劣的自然环境需要治理,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性的教化。故人无为,则无祸,人们放弃对金钱、物质的强烈追求,自然方能恢复最初的生机。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从顺应社会的眼光来看,“无为而治”是遵循自然,是各司其职,是合理劳作,是以百姓的需求为基准来治理国家,以最初的自然状态为标准来发展经济,减少个人的物质欲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历经两千年的风雨变化,“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从不曾被遮蔽光芒。

[参考文献]

[1]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科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闫秀敏.道家管理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曲万涛〕

[收稿日期]2016-03-23

[作者简介]李秋月 (1989-),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031-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研究专题·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老子价值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一粒米的价值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给”的价值
智者老子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