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

2016-02-09 13:34黄佳彤
知与行 2016年6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人道主义

黄佳彤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0)



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比较研究

黄佳彤

(黑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0)

[摘要]阿格妮丝·赫勒与卡莱尔·科西克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到了日常生活这一重要领域,并构建了各自的日常生活理论。在相似的东欧社会历史条件下,赫勒与科西克的不同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二者的日常生活理论既存在着各自的外在表现样态,又存在着思想和批判内蕴上的交汇。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试图以日常生活为根基建构并推进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思想,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则侧重于批判人生存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的非本真的存在状态,二者的逻辑起点和批判指向不同,但理论诉求是一致的,即实现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对人的存在与本质的深切关注、发自人类实践本性的革命和批判的精神,以及他们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异化理论的继承,充分彰显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

[关键词]日常生活;赫勒;科西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是20世纪思想家的重要哲学转向,胡塞尔、许茨、海德格尔、列斐伏尔等哲学家结合各自的历史境遇和学术背景,从不同的历史方位和角度对日常生活进行了透视,实现了哲学向日常生活的复归。阿格妮丝·赫勒与卡莱尔·科西克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了日常生活这一重要问题,并构建了各自不同的日常生活理论。在相似的东欧社会历史条件下,赫勒与科西克的不同学术背景和个人经历,使得二者的日常生活理论既存在着不同的外在表现样态,又存在着思想和批判内蕴上的交汇。对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特色的认识水平,同时实现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一、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定位

日常生活是人们既熟知又陌生的领域,在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二人从不同角度对日常生活的概念展开了探讨。概括地说,赫勒是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来探讨日常生活的,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定义主要来自于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探究。

赫勒认为,“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3。社会发展来自于社会再生产,而人的个体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个体与社会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本场域,人的因素影响着社会的基本走向,种类多样的人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充实丰富了社会的形态,也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异质性。在科西克从个人存在出发而产生的观点中,“平日(everyday)是时间的组织,是控制个人生活史展开的节律”[2]53,日常生活是人所熟知并“在手边”的,但却是“混沌的”、未经分化的,其中既存在着真理的成分,又有虚假的部分混杂其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于无名状态,做着重复性的日常作用,在既有规律的支配下自然而然地进行着活动。

尽管定义不同,但赫勒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在来源上都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实践、异化等思想内容相关。同时,由于两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理论根基不尽一致,使得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产生了不同的走向。

对赫勒的思想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理论,即生活世界思想,它是人在其中不断实践和创造形成的世界,主张以人为出发点,以具体的现实世界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的实现途径。同时赫勒也受到了老师卢卡奇的影响,她补充和发展了卢卡奇在《审美特性》等著作中提出的日常生活思想,使之走出了审美领域,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蕴。与之不同的是,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从来源上体现为一种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诠释,科西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思想的影响,主张摒弃当时社会意识形态中流行的机械的“总体观”,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条化、扭曲化,他从存在主义思想出发,恢复人的主体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内涵进行了阐释,强调哲学领域的实践,提出了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全新路径。

在赫勒通过对人们生活世界细微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区别于以往从宏观层面上实现民主与人道化的全新路径,这成了赫勒后期社会政治、历史理论大厦的重要基础,后来提出的现代性理论、激进需要理论有着重要关联。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是其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批判的重要铺垫,在他的日常生活理论中,它展示了人们的日常生存状态,揭示了人的主体性被淹没的事实,从追求本真的实践出发,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

二、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论的内在逻辑架构

在日常生活理论的逻辑架构中,赫勒采取了一种现象学的展开方式,她借用了卢卡奇理论中“类本质”等基本概念和范畴,将日常生活划分为三个重要领域:“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以及“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领域”。她明确指出,自为的对象化摆脱了日常生活自在性的特点,是人的创造力支配的最高级别的领域。然后,赫勒从工作、道德、宗教、政治和法律、科学、艺术五个层次对这些领域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在这一过程中,赫勒对于日常与非日常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完成了对日常生活一般结构的阐述,展现了其日常生活理论中从“自在”“自为”到“自在自为”,最终实现“为我们存在”的逻辑理路。赫勒试图以人道化为钥匙,引导人们扬弃日常生活中的异化关系,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实现人真正的自由、解放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论中的逻辑架构,是从“烦”“操持”到“本真存在”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展开的。科西克理论中的“烦”与海德格尔理论中的“烦”意义不尽相同,他对“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进行了丰富,将它作为一种“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经济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存在方式”[2]46。而“操持”作为一种异化的实践,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劳动的片面化,它使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在其中陷落和湮灭。因此,当下社会中人的个体性逐渐被掩盖,人产生了与自我意识的分裂,就此科西克提出,要实现人的“本真存在”。“本真存在”是解决个体与类本质的分裂、使二者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整体性存在的理念,对于本真的追求体现了人对真正的实践和自由的追逐,成为真正的存在者。

在对赫勒和科西克日常生活逻辑理路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两人解构日常生活的逻辑是从两条并行不悖的轨道展开的:赫勒从外部出发,从外部划分上界定日常生活;而科西克则走进人的性质本身,从日常生活的主体——人入手,揭示人在其中存在的异化状态,反映日常生活的片面性缺失。但在这两条不同的主线上,却存在着一定的思想交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二者逻辑的出发点上,即赫勒的“自在”和科西克的“烦”两个概念范畴中,存在着一些相通的内容,比如,他们作为生活最一般、最基本的表现,都具有外在给定性,以及重复性、无名性,还对人的思维和行动起到了一定的支配作用。第二,在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论的逻辑归宿上,赫勒的“为我们存在”与科西克的“本真存在”也有着部分相似的成分,赫勒的“为我们存在”企图超越日常生活的本质,即实现自在的类本质的对象化,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而科西克的“本真存在”,指的是超越社会中的异化现实。因此,二者存在着目的上的一致性,强调人向类本质的复归。

三、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的结构图式分析

日常生活是人人皆可触及的领域,它的表现样式纷繁复杂,但在赫勒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样式背后存在着支配日常生活运行和发展的一般结构和图式。

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异质性的存在,为了更好地描述它,赫勒首先将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进行了划分。日常生活的异质性决定了存在于其中的多是直接性的知识,许多基础性制度和行为规范都具有异质性,这些内容来自于真实的世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言也有重要的意义。非日常思维却有着同质性的特征,这种同质体现在都要经过创造与再创造的活动来完成,不能被常识所解释。赫勒阐释了日常个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划分了重复性实践与创造性实践,提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既包含着重复性实践又包含创造性实践,重复性作为基础,而创造性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拓宽和发展。基于以上划分,赫勒归纳出了日常生活活动的一般图式,也就是人们占有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实用主义、可能性原则、模仿、类比和过分一般化。

在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日常生活主要呈现为一种“真理与虚假交互映衬的实在”,科西克基于对传统哲学的研究,将“实在”解释为一种“结构性的、进化着的、自我形成的总体”[2]23,即“具体总体”。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要揭示的,是人类通过革命批判性的实践建构具体总体,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在这里的具体总体并不是事物的整体式叠加和罗列的结果,而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辩证逻辑和结构。在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日常生活呈现为“未分化的黑夜”,其中真理和虚假是并存的,其中既包含着真理性的“具体总体”,同时也包含着表现为“虚假总体”以及“伪具体”的日常生活,它们一起构成了人在当下的生存场域。

在日常生活的结构图式方面,尽管赫勒与科西克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二人不同的日常生活表现样态中存在一定的内在共性,主要表现为无主体性、非反思性和非真理性。赫勒批判了人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在性,她认为,人们的思维惰性逐渐掩盖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人们只顾按照既有的规律进行重复性活动,却不对原因进行反思,众多“想当然”的错误频发,新的经验无法产生和积累,社会发展遭到阻滞;科西克则直接指出,人在日常生活中被功利主义思想所蒙蔽,去了辩证理性的思维以及自我作为主体的意识,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异化的思想下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得盲目和机械化,彻底丧失了本应存在于理性中的对于主观的关照,将人演化为纯粹客体性的存在。

四、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论的批判向度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都呈现出了批判的理论品性,这种批判性既承袭于马克思对于人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处于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反思与批判,也与东欧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关。面对当时社会主义中呆板僵化的意识形态和封闭落后的文化,他们针砭了机械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旧的革命观主导的“伪实践”的日常生活,解构了人作为主体在自在的类本质中的不足和无名状态。

(一)针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20世纪中叶,东欧各国均处于斯大林模式统治下的时期,“斯大林化”的过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诸多内容片面化、教条化地理解,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官僚主义的出现。对此,东欧各国的思想家都进行了批判,指出了教条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歪曲,同样地,这一点在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中也有所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实现以及日常生活从自在到自为的转化,要通过宏观的整体性政治革命才能完成,对于这一观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继承了下来,过分地夸大武装革命行动的重要性。而赫勒对于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复归和创新,就体现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上,她认为,社会的变革并不能仅仅依靠从宏观方面进行,主张进行微观化的社会变革,从个体态度的转变开始完成日常生活的变革。这在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在日常生活领域的发扬,是根据特定的历史环境制定的全新的革命途径。

而科西克对于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实践的概念出发的,在当时斯大林主义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实践的思想被扭曲,使得人们对于实践的概念内涵产生了误解。科西克认为,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实践转化为操持,在这一过程中物成了主体。科西克从马克思的本意出发,批判了当时人们错误的实践观,即“伪实践”,把握到了实践真正本质。

(二)针对日常个体自身存在状态的批判

在建构层面,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体现了东欧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人道主义诉求,它在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个人本质的实现,而不是对阶级解放的追求。赫勒对自在的类本质活动进行了批判,指出日常生活的重复性思维和实践已经超过必要的程度,甚至存在抑制人们的自由,束缚个体个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而科西克更加关注个体作为日常生活主体的人存在状态,揭露了主体的无名状态,批判了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失去类本质的事实。

赫勒指出,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快速地占有日常生活,作为普遍性的规则而存在,贯穿着人类累积的经验,但是却一直处于“自在”而非“自为”的领域,并不能彰显人作为主体的独特地位,仅有“自在”的主体也不能自由而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切换重复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个体个性的全面发展。科西克批判了日常生活中的无名状态,他指出,日常作为人类最一般的生活方式,囊括了人们所能接触的一切事物和领域,也是“全部生活”都能够体现的表征方式。人们对于日常的亲近、熟识,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仅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进行活动,日常的每天都可以被替换,同样,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之下,每个主体都成了工具的附属符号,也都可以被替换,主体的特性逐渐消失,而走向了工具化,主体在操持中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走向了客体和无差别化。

五、结语

在从概念界定、逻辑架构、结构图式及批判向度对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进行透视和比较之后可发现,尽管两人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外在的表现样态不同,论述理路也有差异,却存在着较多的共通之处,但两种理论出发点和最终诉求是一致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即是对人作为日常生活主体存在现实的关注,这彰显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中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因此,赫勒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展示出了以下独特性:二者都基于马克思思想和东欧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共同反映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

不能否认,赫勒和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赫勒提出要从个体角度改造日常生活,但是她的理论中又存在着不够彻底的成分:尽管人在微观上的变革对于社会变革是整体变革实现的前提,人的态度的改变当然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环节,但并不是社会变革的充分条件,单独个体的变革无法改变社会整体的异化现实。而科西克通过直接的功利主义实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改革方案并不能作为资本主义的完全替代方案,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一种伦理意义的诉求。但当我们放眼人类文化精神的演进和哲学的历史进程,赫勒与科西克的日常生活理论思想中所展现出的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对人在当代生存状态的审视和批判、对于人道主义的追求,是人的生存中内在超越维度的展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哲学的本质精神的发展。以日常生活理论为代表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在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日常领域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精神遗产。

通过对赫勒与科西克日常生活理论的比较,展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向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归,他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的维度和内涵,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匈]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捷克]卡莱尔·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崔家善焉涵〕

[收稿日期]2016-05-12

[作者简介]黄佳彤(1990-),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从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009-04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人道主义
论陶德麟先生的人道主义思想与人道情怀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救援无国界,志愿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跟踪导练(一)5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