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青少年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6-02-09 15:41王淑荣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特教自闭症青少年

■ 王淑荣

(潍坊学院 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 261021)



自闭症青少年教育问题及对策探析

■ 王淑荣

(潍坊学院 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山东 潍坊 261021)

【摘要】教育对于自闭症青少年的成长及其家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目前自闭症青少年面临入学难、在学校里易受歧视等问题,教育体系不完善、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等致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西方发达国家在自闭症青少年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为此,我国应当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自闭症青少年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重视课程与教学设计,力求满足自闭症青少年的学习需求;推进相关立法,构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自闭症青少年教育体系教学内容社会环境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行为刻板异常[1]。对于自闭症的发病率,我国没有做过大规模调查,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统计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出现率已从1975年的1∶5 000上升至2014年的1∶68[2]。自闭症谱系障碍已成为当今高发的发展性障碍[3],自闭症患者的教育与康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难度更大,因为即使能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由于存在情绪、行为、语言、学习等方面的障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很难进入初中;而在特教学校如培智学校等就读的自闭症青少年由于此类学校很少开办高中(职业)教育,因此往往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就没学可上了。现实中这些自闭症青少年通常只能留在家里,但长期被关在家中不仅使他们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而且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解决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闭症青少年教育现状

我国自闭症患者的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这主要体现在学龄前的教育上,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初中以上学段的教育几乎还是空白。大多数自闭症患者很难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尤其是到了青春期,自闭症青少年的异常情绪和行为较多,教育问题特别突出。

(一)教育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自闭症青少年上学难

我国自闭症患者教育的安置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二是在特教学校就读。在第一种形式中,由于患者到了青春期会产生大量的情绪、行为问题,甚至可能发生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4],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再加上普通学校的班级人数较多并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大多数学校因此拒绝接收自闭症青少年;在第二种形式中,由于我国特教学校较少,班额有限,大部分特教学校都缺乏师资,而自闭症青少年的问题较多,因此这些学校通常只招收那些安静型的自闭症青少年,而将多动型的自闭症青少年拒之门外。现实中很多自闭症青少年的父母自发地把自闭症青少年集中起来,以便让他们接受教育,可这些自发的机构往往存在缺少专业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资金困难等问题,加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很少,因此难以维持。

(二)在学校里遭受歧视,难以立足

在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自闭症青少年中,尽管有些人的学业成绩比较优秀,但大多数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加上异常情绪行为的问题,在学校里常常受到同龄伙伴的欺凌和戏弄。他们由此会遭受挫折与感到压抑,如果任课教师不能及时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势必会加重他们自闭的程度。从普通学校的角度看,接收自闭症青少年会使学校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一方面来自普通学生的家长,大多数普通学生的家长认为班里的自闭症学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不愿意让自闭症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同处一班,强烈要求自闭症学生转学,另一方面来自自闭症青少年本身,因为进入青春期的他们情绪、行为问题更加突出,加上生活自理及自我保护能力差,他们的安全存在很多隐患。因此,学校会找出各种借口来拒绝自闭症青少年入校学习。

(三)专业教师缺乏,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普通学校的教师大都缺少教育自闭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由于班里的自闭症学生少,教师很少专门关注和研究自闭症学生的教育,学校也很少组织有关自闭症学生教育方面的培训。教师如果不了解自闭症学生的实际需要,就很难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进而与他们进行有效和充分的沟通。特教学校的教师在自闭症学生教育与康复训练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丰富,但也不够专业,因为我国的特教学校大都是盲、聋、培智学校,这些学校的教师之前接受的教育主要针对盲、聋、智障三类儿童,尽管近几年大部分地区在特教教师的培训中增加了有关自闭症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内容,但因为培训时间短,教师们对有关自闭症学生康复与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掌握得不够系统、深入,因此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

(四)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当

自闭症青少年在学校里急需学习生活技能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但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大都和普通学生学习一样的课程,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学校的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大部分教师不能根据自闭症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为每个自闭症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在教学方式上,自闭症学生擅长视觉学习,需要结构化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和选择学习材料等,但大部分教师不了解自闭症学生的这个特点,总是按照常人的习惯来开展教学,有些教师即便了解一些自闭症患者的教育与康复训练方法,也只是一知半解。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如果运用不当,易使自闭症学生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学习,还会影响班里其他同学的学习。

(五)教育体系不完善,义务教育完成后缺乏去向

无论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学生,还是在特教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学生都很难考上高中,加上目前我国的特教学校大都只提供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这就意味着自闭症青少年在义务教育结束后通常无学可上。现实中,智障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还可做些力所能及的操作性的工作,而自闭症青少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很难找到工作,即便用人单位愿意聘用他们,由于缺少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他们也很难胜任。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大部分自闭症青少年都闲散在家。

二、国外自闭症青少年教育经验

考察国外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状况,可以发现国外尤其是欧美各国的自闭症青少年教育比较发达,并积累了较多经验。

(一)教育法制健全,确保自闭症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法制比较健全。例如,美国1965年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法》,该法1988年的修正案将中小学阶段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确定为6-21岁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包括自闭症患者);1975年美国颁布了《全体残疾儿童教育法》,为包括自闭症学生在内的所有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当的免费教育提供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地让残疾儿童及青少年与正常儿童及青少年一起接受教育[5];除此之外,美国还出台了《家庭支持法》《抗击自闭症法案》等,全方位保护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英国制定了《残疾人歧视法》和《平等法》,这两部法律为英国自闭症学生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2009年英国教育部发布了《国家自闭症标准》,指导自闭症学生就读的各类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改革,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教育需求;2013年英国开始推行新的特殊教育体系,该体系将服务对象的年龄从16岁延展到25岁[6]。法国政府2005年2月出台了《残疾人机会均等、参与与公民法》,将包括残疾人教育、就业等在内的各项扶助工作提升到法律的高度;随后连续出台了三份《国家自闭症计划》,其中2013年推出的《国家自闭症计划(2013-2017)》将依托各省的残疾人之家、自闭症资源中心进一步建立更好的终身陪护体系,改善融合教育和职业融入环境;为了使自闭症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法国教育部2009年颁布了《自闭症儿童入学指导手册》,内容包括读写训练、逻辑-数学学习、动作与艺术训练、信息技术使用、教学常用方法等[7]。

(二)教育安置形式灵活,符合自闭症青少年教育的实际需要

在教育安置方面,欧美国家尊重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家长的意愿,根据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的实际需要来实施。法国的《国家自闭症计划(2005-2007)》为改善自闭症儿童及青少年的教育,规定障碍程度轻的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但学校要提供随身护理及特殊教育服务;无法在全日制普通班就读的可选择进入专门设置的班级(小学叫融合班级,中学叫融合教育单位,除此之外医学职业研究所、医学教育研究所等也接收自闭症学生并开展特殊教育);此外,也可选择在普通学校和特教机构交替学习,有条件的还可选择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发的远程课程教学[8]。美国目前存在5种教育安置形式,即可在普通班级、特教学校、寄宿制的教育机构、资源教室、家庭或医院就读。智力较好的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一般在普通班级或资源教室就读,语言能力、智力落后的自闭症青少年一般在特教学校或特殊班级中就读。国家支持涵盖自闭症学生0-21岁整个学习过程的融合教育,为自闭症学生提供尽可能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最小限制环境。

(三)重视自闭症青少年的生活技能与社交技能的训练

发达国家在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中比较重视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的训练。例如,在美国,从课程的整体结构来看,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学习、外语等文化类课程占45.9%,职业类课程占18.8%,其他类如美术、体育、生活和社会技能、学习技能等占35.3%;自闭症学生所学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经过设计和修改的,在特殊教育班级里有64%的自闭症学生学习的是专门为其设计的个别化课程[9]。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自闭症青少年的生活联系密切,学校的教学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并重视让自闭症青少年应用于日常生活,如利用生活实验室、实地考察等形式帮助自闭症青少年掌握生活技能[10]。此外,为了让自闭症青少年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学校对自闭症青少年教授一些社交支持策略。日本的自闭症青少年教育也注重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提高[11]。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比较丰富,注重个性化教育

低功能自闭症患者和青年期自闭症患者的教育是一个世界难题,世界上这方面的经验较少,但发达国家在自闭症青少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教育中采用了较丰富的方法与策略。例如,美国针对自闭症学生的不同需求提出的学业支持策略,包括同伴媒介干预、自我管理、图片沟通、核心反应训练等,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自闭症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学校通常利用视觉清单和日程表形成一种可预期的计划,以增加自闭症学生的安全感和对环境的预知及结构感,进而减少其适应困难及沟通与社交障碍;帮助自闭症学生建立个体工作组织性清单及工作日程的有效视觉清单,来弥补其执行能力与组织能力的不足[12]。此外,应用行为分析法、结构化教学法等也被公认为是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法。日本比较倾向于消除自闭症的核心障碍,通过促进每个自闭症学生的优势能力、特长的发展来克服自闭症学生的缺陷[13]。

三、我国自闭症青少年教育的完善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自闭症青少年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

完善的教育体系应当涵盖从幼儿园(康复机构)、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阶段。在学前阶段,那些自闭程度较轻的儿童可进入普通幼儿园,幼儿园应配备适合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资源教室和相应的师资,中重度的儿童可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重度和极重度的可在医院或家中接受康复训练。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些康复效果好的青少年可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效果较差的可进入特教学校接受教育;自闭程度较重的可就近在普通学校或特教学校注册入学,注册学校应指派教师送教上门,确保每一个自闭症学生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在高中阶段,对于那些学业成绩好的自闭症青少年,可提供条件让他们进入普通高中随班就读,成绩不佳的可进入特教学校就读;对于那些学业成绩差、适应能力较好的自闭症青少年,教育内容应主要以生活自理和生活自立教育为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社会适应能力也差的,应以养护为主,辅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对于那些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自闭症青少年,政府和社会要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对于那些不能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要做好他们的安置,鼓励用人单位聘用那些有工作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并根据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安排工作[14],而对于那些不具备工作能力的,应协助解决他们的养护问题。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提升自闭症学生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要求培养特教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培养康复师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有关自闭症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其次应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对自闭症学生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行全程规划设计。教育主管部门要把自闭症学生教育教师的培训纳入全员教师培训计划,完善培训管理体制,为他们的培训提供保障。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根据自闭症学生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实际需要,合理设计培训课程,力求做到实用、有效、可操作,并通过培训搭建覆盖省、市、县、校的四级网络学习平台,建立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热线咨询、校本研修相结合的长效培训机制。开展自闭症学生教育的学校可与自闭症研究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同时鼓励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或定期邀请自闭症学生教育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开展自闭症学生教育研究,拿出部分资金资助和奖励教师的科研项目,并在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中向从事自闭症学生教育的教师倾斜;学校之间可定期联合举办教育论坛、组织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研讨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

(三)重视课程与教学设计,满足自闭症青少年的学习需求

教师要根据每个自闭症青少年的障碍程度、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生存需要等来设计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突出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课程[15]。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除了教授普通学校应有的课程外,还要增加生活技能课程和社会技能课程,并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开设工疗、农疗课程,通过园艺设计、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课程培养自闭症青少年的生活及就业能力,促进其身心康复。对于需要送教上门的自闭症青少年,要突出生活自理与自立能力训练,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在现实社会情境中教会青少年如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如何增强生活自理与自立能力。

自闭症青少年的教育训练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全面掌握,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自闭症青少年的实际需要来选择和灵活运用。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死板地套用某种教学方法,而不顾自闭症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则会让青少年无所适从。对自闭症青少年而言,只有合适的课程、灵活而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和学以致用。

(四)推进立法,构建无歧视的社会环境

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是促进自闭症患者顺利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国家应出台有关自闭症患者康复、教育、就业安置等的促进政策,尽快将自闭症患者尤其是自闭症青少年确定为法定特殊教育对象,以解决自闭症青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各地应将自闭症学生的教育补贴纳入本地区教育补贴规划中,保障自闭症学生的家长和监护人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16]。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接纳自闭症学生,各级各类学校要倡导和呼吁本校学生及其家长接纳自闭症学生,鼓励正常学生关心和帮助自闭症学生。大众传播媒体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了解这个群体,并做到心理上不歧视、行动上有支持。政府要扶持自闭症学生教育方面的研究项目,让科研人员和学者在自闭症学生教育方面有更多的话语权,同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帮助社会成员更科学、更和谐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消除各种社会偏见和误解,给自闭症患者以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成长与就业。

[ 参 考 文 献 ]

[1]刘潇雨:《中国自闭症儿童家长教育服务模式探析——对现有模式的反思和再探索》,载《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1期。

[2]胡晓毅:《当前美国孤独症儿童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

[3]刘艳虹 董鸣利等:《国外孤独症谱系障碍研究前沿探测》,载《中国特殊教育》,2015年第12期。

[4]金晓东 傅奇丹:《自闭症孩子现状不容乐观 未来之路需要爱心相伴》,载《宁波日报》,2014年4月2日。

[5][9][15]余强:《美国中小学阶段孤独症患者的全纳教育》,载《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

[6]杨希洁:《英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挑战及启示》,载《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0期。

[7][8]刘敏:《浅析法国自闭症国家政策及教育策略》,载《比较教育》,2015年第9期。

[10]陈曦 雷江华:《美国自闭症学校教育特点与启示》,载《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第3期。

[11]刘淑霞 郭德华等:《日本自闭症康复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启示》,载《职教论坛》,2013年第32期。

[12]于文文:《美国俄亥俄州自闭症学生就业转衔的实践与启示》,载《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年第8期。

[13]陈红:《日本自闭症服务现状——2014全日自闭症年会与考察纪要》,载《社会与公益》,2014年第11期。

[14]周婷玉 王海鹰等:《呼唤一个完整的康复链条——关注大龄自闭症患者救助困境》,载《团结报》,2014年4月3日。

[16]唐美丽 李金燕等:《探析我国当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载《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10期。

(责任编辑:刘向宁)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简介:王淑荣,潍坊学院特教幼教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自闭症青少年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5CJYJ14)与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自闭症青少年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DYSB1503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特教自闭症青少年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青少年发明家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