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赏析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

2016-02-09 15:41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古典诗人诗歌

■ 李 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文系,北京 100089)



大学生赏析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

■ 李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文系,北京 100089)

【摘要】当下大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古典诗歌很难参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并发挥积极作用。良好的诗歌的教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通过研读古典诗歌,可以从一般的诗歌阅读进入到诗歌的深层区域,体会到一种诗性的收获感和满足感。把自己的成长阅历和情感经历、社会见闻和道义思考,与对诗歌境界的体悟和诗人心灵的探寻联系起来,形成诗歌与人生的沟通,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古典诗歌自我认知知人论世艺术品位情操语言培养

无论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园地,还是教育体系中,诗歌都曾经拥有十分尊贵的地位,然而这一切现在似乎已经式微了。诗歌作为古代雅文学的代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还在耕耘这片土地外,一般青年读者对它的兴趣已大大衰减。笔者在学生中曾做过了解,无论是文学专业还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小说类读物居于首位,散文其次,诗歌和戏剧剧本受欢迎程度最低,这两类文本的阅读热情大大低于前两类读物。以政法类专业学生为例,表示大学本科阶段曾主动借阅古典诗歌的为百分之五左右。即使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如果忽略教师的影响力,中国古典诗歌受关注的比例也仅为百分之十左右。这些现象说明古典诗歌参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力度较弱,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古典诗歌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古典诗歌已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退场,很大程度是因为古典诗歌被视为博物馆中的艺术品,其与个体成长特别是当下社会中个体成长的内在关联没有得到充分认识,而诗歌的教育意义恰恰是古典诗学的核心要义。因此,应从一般的诗歌阅读进入到诗歌的深层区域,考虑古典诗歌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充分发掘和激活古典诗歌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古典诗歌研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应从这一方面出发。

一、古典诗歌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期,要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很多问题和困惑,其核心就是主体性的自我认知。在文学领域中,这种成长的焦虑,和诗歌最为接近,因为诗歌的要义“言志”就是对自我的思考和言说。诗歌是从作者的内心发出的声音。为了显露内心世界,诗人可能借助一种情景结合的意境来渲染精神氛围,可能以一个具体的物象来凝聚诗人复杂深奥的解悟,可能通过一个特别的人物或一段故事来寄托自己的心声,也可能借助语言本身的尺度来放大或微缩自己的心愿。也就是说,诗歌的价值就在于它流露着诗人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思考,无论它表现得明显还是隐晦,是主动、整体的表现,还是无意、细节的表现。

思想感情是诗歌最深刻的层面,是诗歌世界最丰富的底蕴。应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深刻的思想感情世界,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诗人。因为对一般人来说,思想感情是隐秘的,甚至是内心的隐私。按照日常生活的逻辑,人们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日常生活逻辑所允许的内容,并按照日常行动的逻辑去表达它。这样,个人的、特殊的思想感受和世俗的日常生活逻辑就产生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感情世界,要么被肤浅的、庸俗的日常认知习惯所忽略,要么被流行的简单逻辑和处世哲学所劝导,要么被世俗的日常习惯视为异端而熄灭。但是,熄灭后的情绪可能成为灰烬,却不会消失,往往会成为作者压抑在内心的一种潜意识,碰到合适的机会,可能死灰复燃。除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之外,每个人对周围世界表象的所有感知,哪怕最表面的、最直观的感知,也都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差异的,并具有激动人心的意味。鲜花、杨柳、湖面、远山、夜月、晚霞,都给人带来美感和喜悦,但有多少人会渴望用语言去描述这些美的景象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周围世界这些美丽的表象看作无意义的“特殊性”而过滤掉,直接越过它们去把握现象后面那个具体的“同一性”,并将其作为思考和交流的起点。诗歌就是要从表面的物象和感知中寻求稍纵即逝的“特殊性”,通过语词的灵光,将它轻轻映射到人类思想的大幕上,化瞬间为永恒。

学习古典诗歌,就要体察作者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将其呈现出来。大学生在自己的精神成长中,如果能与古人的精神抗争产生共鸣,体会他们如何通过诗歌对抗日常生活的庸常,就会懂得古典诗歌的真正价值。如果只是用古人的句子装饰自己的言语,给自己虚构一个“诗意的生存”维度,那不仅是非常肤浅的,甚至和诗歌要义是相背离的。

二、古典诗歌可以开启知人论世的智慧

诗歌研读与鉴赏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唯有将诗歌放回到诗人的具体经历和历史矛盾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诗歌作品的精神价值。这种“知人论世”的诗学智慧,可以启发大学生准确理解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并为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作好人生的选择提供借鉴。

对作者的生活和时代予以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是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越是伟大的、重要的作家,对他的了解越要详细,除了他的生平、家庭、社会活动以外,甚至要在可能的范围内,了解他的生活习惯、行为细节和癖好,尽量将其复原为一个真实的人,真切地感觉到他的形貌和声气。但这也只构成了作家的外部世界,作家的内在世界似乎是个秘密世界,存在于他的思想意识之中,和他的外部世界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因此,读者要比作者还要用心、敏锐,才能既可以看到主动表达或有意构撰的东西,也可以看到无意识中偶然流露的或按照自己表达习惯率意呈现的东西,进而发现诗人的思维习惯和感情模式,对其进行心理分析和人格精神的还原。

人们通常认为作家有一个固定的“人格”,这其实是出于读者对作家的一个精神性的预设。作家和每个人一样,都是变化的,既是基于他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反应,也是生活对作家的改造。另外,诗歌并不是诗人完整的、完全的自我表现,他只是把部分的、特别的内容寄托在了诗中。这种选择性反映出诗人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定位,诗人创作的边界,既是他的艺术边界,也是他将生活进行“诗化”的极限。梳理出作家人格精神、思维习惯和感情的变迁过程,及其与时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应对”关系,读者就有可能将作家还原到历史的现场,还原到历史的内在矛盾纠葛之中,发现作家从文艺的角度对生活加以干预的智慧。

“论世”除了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之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诗歌。古代诗歌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种诗体和诗风,只有和特定时期的文化发展状态相适应并且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得到确立和认可。诗歌的内容和感发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反映。诗人诗兴的萌动和书写,不是一个“自然”的创作过程,而是一个“文化”的创作过程,诗人不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在感受大自然和社会,而是站在某种文化的背景下,出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心理,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发现、感受和思考自己面对的社会。

诗歌的体式和风格也是一种文化。古代诗歌发展中,除了语句体式的更替现象之外,还伴随着“风格体”的经典化过程,后人的诗歌写作,是在对“经典”的揣摩和沿袭中展开的,对“经典”的回应本身带有强烈的文化自觉,也营造着古代诗人“复古”的愉悦感,这不仅是写作技术的效法,更是要将诗歌这种古老的精神火焰不断燃烧下去的理想的表现。当然,“经典”和“新义”之间的矛盾,也是文化演变的内在矛盾的反映。诗歌写作的志趣,是一种文化的志趣,诗歌写作的氛围,是一种文化的氛围。好的诗歌,本身就能产生巨大的文化能量和动力,一个有文化自觉的诗人,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大学生研读古典诗歌,不仅能通过对诗人的了解加深对自我、他人乃至社会的理解,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细腻、深沉,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的选择;还有助于培养一种历史的眼光,关注不同诗人的文化思考和文化态度,对大学生自己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具有启发意义。

三、古典诗歌与大学生情操培育

阅读文学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刻。文学阅读不是读者进入作品的单向活动,读者既要进入文本寻求文学的意味,又要让文本进入读者自身,使其受到文学的滋养。前一种进入,是对作品的研究,后一种进入,才是阅读功效的显现,才能使读者被“文”所“化”。贺麟先生说:“应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悠游玩索,虚心涵咏。”[1]

陶冶情操就要丰富的情感。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经历是有限的,对人类普遍的情感、甚至对自身的情感人格的底层意蕴,往往缺乏深入的了解。有些人虽然不乏丰富的阅历,经受过很多情感磨砺,但可能没有因此而变得敏感,反而逐渐麻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情感组织出现了硬化。更为重要的是,情感经历的缺失会使人没有足够的能力透过情感对自身进行人格的鉴别。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填充情感经历的缺陷,丰富情感人格,进而带动对人性的思索。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情感经历尚浅,可能无法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但也正是丰富情感经历的重要阶段,因此他们的心灵更加需要文学作品滋养。

陶冶情操还要扩展情感的包容度。文学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陌生”人,让他们进入我们的心灵,在我们的理解和抚慰中得到安宁,而我们也享受了宽厚的人格带来的福德。顾随先生说:“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己怎样活着而知道别人怎样活着的人。不知自心,何以能知人心?能认识自己,才能了解人生。老杜的诗是有我,然不是小我,不专指自己,自我扩大,故谓之大我。”[2]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以及其他反映民生疾苦的拟乐府诗,在一些读者看来,这些作品反映的现实矛盾除了略带一些“史学”意味外,已经丧失了“诗意”,缺乏感人的力量。这其实恰恰是说明现代读者和古代诗人在情感人格方面的隔膜,这类诗歌的“诗意”需要从一种崇高的人格精神切入,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内涵。杜甫从个人的立场切入生活,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历史的苦难,但他能“推恩”及人,把天下苍生纳入到诗歌中。

同时,陶冶情操还要学会崇尚美善。读者在诗歌中获得的不是知识和理论,而是在文辞的启发下,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味,从而对人生和社会产生一番透彻的洞察和体验。这一番洞察和体验,有时使人感到解脱,有时反倒让人看清自己身受的矛盾和痛苦,看清自己内心难以磨灭的梦想和渴望,感受到更大的折磨。但有了这种洞察和阅历,人就能以更加诚恳、从容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磨难和孤独,探寻生活的奥秘和意义。这就是“同情”的力量。一种痛苦不被理解的时候,它是黑暗的,它能消磨人的生命。一旦这种痛苦被理性所激赏,被一种更深厚的情感所理解的时候,它就焕发出悲壮的力量,让读者体会到生命中激越的美感和满足感。

因此,陶冶情操就是要在情感的世界中提升道德的境界,从泄导人情的境界到昌明人性的境界。大学生在阅读古典诗歌时,他们将造访一个个伟大的心灵、纯洁的心灵、真诚的心灵,并将文学作品深深地导入自己的心灵世界,对自己的世俗心态进行救赎。以古典诗歌的真诚和典雅对现代流行文化进行沉淀将会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更优良的文化氛围。

四、古典诗歌鉴赏与大学生艺术品位的提升

诗歌阅读是一种文艺阅读,强调读者对一首诗歌最直观的感受。因此,阅读和欣赏一首诗歌,就要从语言和意象两个层面入手。在语言层面下功夫,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新鲜的感受,幽微的心理。反过来,也要把诗人把自己所表达的感受与语词、意象相融合,因为语词和意象不是可以抛弃的表达工具,而是与诗人的内心有本质联系的载体。因此,诗歌的语言对思想感情来说,具有“创生性”的功能,那一团语音和语气,让人的思想感情永远活着。叶燮说:“原夫作诗者之肇端而有事乎此也,必先有所触以兴起其意,而后措诸辞、属为句、敷之而成章。当其有所触而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而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情、为景、为事,人未尝言之,而自我始言之,故言者与闻其言者,诚可悦而永也。”[3]概括来说,就是“诗兴因感物而起,词句劈空而来”,说明词句是“创造性”的,反过来又将“诗兴”稳定化。

欣赏一首诗歌,读者需要从“自然”的心态进入,从一个具体的、真实的人的心态进入,先不要考虑自己的学识和作品的背景知识,这种状态下获得的“感知”是最原本的,也最具有文学的普遍意味,读者和作者之间是一种感应的关系。就如同一首乐曲,一幅好画,欣赏者并不是在了解作者的详细情况之后,才会被作品感动,才会被作品吸引,不了解作者的情况和创作背景,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对作品的鉴赏。杰出的艺术品,它自身就是完足的、充实的、自明的。诗歌也是这样,它能给人瞬间带来启迪,让人在感性的状态中,进入一种彻悟的境界。

当然,诗歌也是一种形态的“知识”,读者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分析他创作的内在机理。作者在特定状态下如何思考、表达自己具体的思想矛盾,凸显出怎样的感情和性灵,表现出怎样的人文性格和智慧,就会在这种知识性分析中进一步呈现出来。在这个时候,读者和作者之间是一种深入的启发关系。读者自然也有比较的眼光,将某一首诗歌和作者的其他诗歌比较,和别的作家的同类作品比较,同时,也跟读者自己期待的作品风格比较,从而看到某首诗歌在艺术上的得与失,这就是品鉴。将自己的品鉴和反思过程表达出来,便是艺术评论,是研究者自己的精神成果。在品鉴诗歌的基础上,读者有可能发现某种可以连类的创作现象,或是思想内容方面,或是写作手法方面,或是某个作家自己的创作中存在可以连类的特征,或是不同作家之间存在可以连类的特征,将这些可以连类的创作现象提炼出来,给予恰当的描述,按照传统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辩体”,是研究者特殊的艺术洞见和学术观察的表现。

在大学课堂上阅读古典诗歌,既要扩展阅读量,更要从鉴赏入手,培养“辩体”能力。这是从内在视角研究诗歌的惯常路径,也是诗歌研究的内家功夫,需要大量阅读和长期磨炼,提高诗歌的鉴别品味,养成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又要加强诗歌思维的内在反思,用理性的语言解释诗歌现象的形成机制。同时,还要有开放的眼界,时刻保持鲜活的诗歌感受力,不能固执于某种特定的诗歌风格,而对陌生的、异样的诗风失去包容度。

五、古典诗歌与大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表达思想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任何人都能用语言表达思想,但并不是每个人对自己思想的表达都是诗歌,只有这种表达具有艺术的魅力时,它才是诗性的。但是,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交际性的、实用性的,在表达隐微的、深切的思想感情时往往显得无力,甚至大众性的语言可能造成对个人情感的压抑。也就是说,个人特殊的情感体验,也最容易被他自己语言的迟钝感所压制。东坡是诗文圣手,对此中甘苦了解最深,他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4]因此,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说,诗歌创作就要突破语言的迟钝,直面内心世界,使自己的个性化感受获得真正的、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语言是诗歌最直接的层面,也是最本质的层面。意象、意境之类,是诗歌的中间层面,它们被语言所营造,作为诗人情思的象征,这个层面是“分析”的结果。与抽象的语言相比,它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更容易与现实世界、诗人的活动产生外在的认识性关系,所以,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有人把意象和意境当作诗歌的“本真”。实际上,诗歌是“言”和“志”的结合体,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内而言外”,“言”和“意”都不是形象性的,蕴含着形象,但超越形象。因此,诗歌赏析首要是对语言进行诠释。古典诗歌的语言形态是特殊的,和现代人的语言经验既有距离,又有联系。阅读古典诗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体悟力和反思力。对古典诗歌的艺术体式、写作规范、修辞技巧和思维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大学生从历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古典诗歌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经验,形成了一套规模庞大的经典体系,名句、秀句、警句,斐然成章,几乎涵盖了我们思想感情的方方面面。大学生通过阅读、记诵这些典范的诗句,并且在理解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有益于启迪自己的表达意识,丰富自己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品格,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细腻,典雅纯正,入耳走心,耐人寻味。

总之,良好的诗歌教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赏析古典诗歌,可以从一般的诗歌阅读进入到诗歌的深层区域,体会到一种诗性的收获感和满足感,反过来,他们也能把自己的成长阅历和情感经历、社会见闻和道义思考,与高尚的诗歌境界、诗人的精神探寻恰当地联系起来,形成诗歌与人生的沟通,为自己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烦恼提供诗性的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贺麟:《文化与人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2]顾随:《驼庵诗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4页。

[3]叶燮:《原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4]陶秋英:《宋金元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3页。

(责任编辑:张宇慧)

收稿日期:2015-05-10

作者简介:李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古典文学。

猜你喜欢
古典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