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内旅客列车供应开水卫生质量调查

2016-02-10 00:58柳武英侯会珍张志特侯娟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6年1期
关键词:保温桶旅客列车管内

柳武英,侯会珍,张志特,侯娟

(西安铁路卫生监督所宝鸡分所,陕西 宝鸡 721000)

管内旅客列车供应开水卫生质量调查

柳武英,侯会珍,张志特,侯娟

(西安铁路卫生监督所宝鸡分所,陕西 宝鸡 721000)

目的了解管内旅客列车供应开水的卫生质量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方法2015年8-11月对管内所属的旅客列车(包括普速空调列车、非空调列车,动车组等)供应的开水进行温度、感官性状、铁、亚硝酸盐含量的现场快速测定;并检测部分同车厢自来水进行对照。结果共抽检12列车体开水炉41个,均能有效保证饮用水供应;监测动车组开水平均温度83.3℃,普速列车电开水炉开水67.6℃,烧煤锅炉开水81.3℃;所检测开水感官性状均良好,铁和亚硝酸盐尚有检出,但远低于国家相关限值规定,和同车厢自来水检测结果无差异。结论部分列车供应的开水温度尚需提高;列车供应开水所监测几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卫生相关要求;列车供水水箱、开水炉的清洗工作有待加强。

旅客列车;开水;卫生质量;快速监测

旅客列车饮用水供应是铁路对旅客服务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旅客列车开水供应有电开水炉、烧煤炉、保温桶等供应方式。开水是安全卫生的补水方式,旅途中旅客用开水泡茶、泡面,因此足够的水温是基本要求。旅客列车供水属于二次供水,列车铁质水箱、水管可能使水中铁含量增高。另外,旅客列车昼夜行驶,地域跨度大,用水时间集中,开水炉不间断续水、加热,可能存在部分水体反复煮沸情况,使亚硝酸盐含量增高。也有报道二次供水中铁、亚硝酸盐等的含量较出厂水有所增加[1],为调查旅客列车开水供应情况及其卫生质量,对管内部分普速列车、动车组等供应的开水进行感官性状和温度、铁、亚硝酸盐含量的现场快速测定。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管内所属的普速旅客列车、动车组列车12列车体。共抽检41个开水炉,其中电开水炉33个,烧煤炉6个,保温桶2个。

1.2 材料

普通玻璃温度计,测定温度0~150℃;玻璃烧杯;保温杯;移液器;北京中卫食品卫生科技公司的水质总铁速测管、亚硝酸盐速测管等。

1.3 方法

用玻璃温度计直接测量开水温度。测量时,待电热水炉加热灯灭,保温灯亮起,放掉开水龙头水管中的余水(约1保温杯400mL),然后直接用温度计测量开水龙头水温,并用保温杯盛接。

普速空调列车电开水炉在始发开车前40 min,始发开车后10 min以及运行途中每4 h检测1次。另外,晚上10时、凌晨2时、早6时定时监测,之后每4 h重复,列车终到前10 min最后监测1次。烧煤炉和保温桶在正常供应开水时每间隔2 h测量。

用烧杯接开水观察感官性状(色、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并在凉却后按照快速检测操作方法检测铁、亚硝酸盐含量,登记数值。同时接部分同车厢自来水进行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列车供应开水温度监测情况见表1。

根据电开水炉的结构和使用说明,列车电开水炉分产水箱、储水箱两部分,产水箱加热水沸腾后从翻水膨胀筒上端跃出,进入储水箱。开水炉设置了自动保温程序,在储水箱满水位时能自动进入保温状态,储水箱中水温达到95℃以上,旅客从水龙头接用储水箱的开水[2]。

表1 旅客列车开水温度监测结果

类别监测数(次)温度均值(t/℃)标准差s动车组1583 3∗4 1普速电炉4867 6∗6 8烧煤炉1781 37 6保温桶665 19 3

*平均温度计算未包括开车前40 min开水温度

本次共检测电开水炉63次,烧煤炉17次,保温桶6次。由于车型、供电方式不同,普速列车电开水炉开水温度差别较大,最高91℃,最低54℃,平均温度只有67.6℃。动车组开水平均温度83.3℃。两者有显著性差别(t=8.44;P<0.0005)。可能由于动车组车体较新,基本使用5年之内,而普速空调列车使用均超过10年,开水炉使用年限长,制热性能下降或者积垢影响制热效果。在管内运行的短途列车烧煤炉开水温度亦达到81.3℃,保温桶内水温下降快,温差大。

空调列车始发前40 min电开水炉水温平均为42℃ ,这点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3]。不同时段中,凌晨2时和6时电开水炉平均水温分别为 64℃ 和 68℃,此时开水用量极少,说明开水炉加热或保温效果不佳。由于辖内动车组没有夜间行车并且到站立折(到站后30 min折返发出),没有监测开车前40 min和夜间水温。

2.2 开水及对照自来水三项检测指标统计见表2。

表2 列车水质三项指标检出情况比较

项目开水(检出数/总检数)自来水(检出数/总检数)感官0/860/19总铁5/862/19亚硝酸盐3/861/19

注:感官性状检出数指感官性状异常数。

本次共检测开水86份,车厢自来水19份,感官判定均无异常。开水和自来水中总铁分别有5份和2份样品出现显色反应,数值均为0.1mg/L左右,国标限值0.3mg/L[4]。亚硝酸盐分别检出3份、1份,含量换算数值为0.01mg/L及以下。亚硝酸盐在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没有规定,本快速检测使用说明中提供的限量标准参考值以Nˉ计≦1mg/L。相关标准中,水体亚硝酸盐≦0.02mg/L即为Ⅲ类以上可作为水源水的用途[5]。因此,本次监测铁和亚硝酸盐含量数值低于有关饮用水标准限值。

3 结论及建议

3.1 饮用水供应是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列车饮用水供应可以保证;管内列车供应开水中的铁、亚硝酸盐含量低,并不存在反复烧开和因长时间储存而增高情况,水质符合相关标准,旅客可以放心饮用。

3.2 普速列车电开水炉供应开水温度需提高。

列车乘务人员反映经常有旅客投诉水温低,不能泡开方便面和茶叶。客车开水炉规定需1周、18~36个月左右定期清洗相关设施,开水温度可保持较高温度[2]。本次监测开水温度较低,除却设备技术层面原因外,可能和开水炉内部清洗除垢等后续检修不到位有关。列车开水供应,是涉及地面供水,车辆供电,车辆制造、检修,客运,监督监测等单位的共同责任。列车供水设施设计封闭,空间狭小,库停检修时间短等,可能导致存在长期不能彻底清洗情况。另外,列车二次供水相关的卫生监督监管也未能有效开展。因此,应明确车辆检修部门的列车水箱清洗责任,要求定期清洗,并进行有效卫生监管。

3.3 “始发开车前40 min电茶炉水开”不能有效执行。

始发车开水供应取决于车辆供电和乘务人员操作。目前,列车普遍出库站停时间短,列车通电时间不定,始发车开车前20~30 min旅客放行上车。鉴于铁路客运的实际情况,应规定列车通电后10 min电茶炉水开,开水供应保证旅客上车后即可享用。

3.4 列车通电后,电开水炉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在晚上10时至第二日6时左右,自动反复加热,既增加电炉耗损,又浪费电力资源,可适当合理改造,节能环保。

3.5 本次监测管内列车运行区域平均海拔均低于600 m,列车供应开水温度在青藏线等高海拔区域未进行试验,理论上开水温度还应较低,应予以注意。

[1] 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9.

[2] 铁路职工岗位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客车检车员[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282-286.

[3] GB/T25341.2—2010,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第2部分:列车[S].

[4] GB5749—201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S].

[5]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S].

2016-01-07;

2016-01-18

柳武英(1971-),男,陕西蓝田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站车卫生工作。

2095-1671(2016)01-0033-03

R123.1

B

猜你喜欢
保温桶旅客列车管内
降低焊条电弧焊焊接缺陷产生的新型焊条保温桶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提升复杂环境下旅客列车手持台通信能力的研究
成全一场母爱
成全一场母爱
饭在桶里
R1234ze(E)在水平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微细管内CO2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