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九措并举”助力全面创新改革

2016-02-12 03:14邓国彬张方证
中国机构编制 2016年8期
关键词:机构编制重点行政

● 邓国彬 张方证

成都“九措并举”助力全面创新改革

● 邓国彬 张方证

2016年,成都市编办围绕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使命,结合自身实际,对重大改革和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重点从“放管服”、“破改立”、“控减调”三个方面九个角度精准发力,力争在重点领域改革、关键环节创新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一、突出简政放权主线,狠抓“放管服”三个重要方面,力争政府职能转变红利释放精准到位

一是“放”,重在提高“放”的含金量。重点围绕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的原则把该下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主要是结合商事制度、综合执法、经济发达镇、街道以及责任清单制度等各领域的改革,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权力事项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事项,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激发微观主体活力。

二是“管”,重在突出“管”的实效性。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在实施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及有关权力事项精简下放、“审管分离”等改革后,更加有效地把政府该管的管好、管到位。主要措施包括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实现工作重心由注重审批向强化监管转移;健全监管机制,研究制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政策和办法措施,推广“双随机”监管机制,进一步推动部门实行“智能”和精细化监管,切实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清单管理,推动市和区(市)县两级政府全面完成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切实发挥好责任清单在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

三是“服”,重在实现“服”的便利化。重点围绕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延伸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方式,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再造服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规范服务标准、推广“一窗一章”经验做法;优化服务方式,利用“互联网+”的新思维,推动更多部门将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拓展服务渠道,系统梳理各部门公共服务事项,制定并公布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及办事指南。

二、聚焦改革创新主业,突出“破改立”三个重点环节,力争行政体制改革与发展所需精准对接

一是“破”,就是围绕重点难点攻关突破。坚持问题导向,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精准突破。重点突破方向有围绕全面创新改革重点任务,突出抓好实施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韩中德中法三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及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大通道”相关领域的职责整合与体制调整问题研究,持续深化科研院所、科技金融等领域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从行政权力运行的审批、执法两端入手,突出抓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两项试点;围绕提高机构编制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效率,精准对接涉及事关全局的重点领域、重点改革和重点项目所需,深入研究管好用活机构编制资源的新思路新办法。

二是“改”,就是推动重大改革取得进展。重点是围绕打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瞄准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找准改革关键点和发力点,切实打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梗阻。重点任务包括以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成都经开区等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工业新区和智慧园区,为不断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拓展更大空间;围绕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为中韩、中法、中德等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以及成甘、成阿等区域性合作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保障;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宜业宜商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街道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夯实建设现代治理能力先进城市的基础;围绕充分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就行政类、公益类、生产经营类等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差别化改革。

三是“立”,就是建章立制强化制度保障。重点是围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将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上升到制度层面,从而加快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调、城乡统筹的体制机制和政府管理体系。重点目标包括围绕中央和四川省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思考和设计成都市“十三五”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途径举措,明确改革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主要目标及实施步骤;深入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逻辑,建立健全重大改革项目化管理机制、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政府职能转变督查机制,集中力量统筹推进重大改革专项攻关,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围绕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差别化实践探索,研究建立充分激发和调动改革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紧扣编制管理主轴,运用“控减调”三种重要手段,力争供给精准高效

一是“控”,就是严控总量。重点是坚决守住总量不突破的制度红线,确保所有新增编制都在2012年底总量内调剂解决;统筹研究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使用人员管理,从体制内与体制外两种渠道控住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主动加强与部门之间沟通,做好机构编制政策宣传解读;借助巡视巡察、审计等平台,加大对典型案件和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减”,就是腾出余量。重点是通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改革、精简下放权力事项、调整取消审批事项、整合机构职责及执法队伍等逐步减少机构编制;通过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优化事业单位布局、撤并整合事业机构、转企改制等及时核减收回编制;通过持续深化政府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等减少用编需求。

三是“调”,就是保障急需。重点是严格执行撤一建一或撤多建少、编制总量内调剂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入信息技术等手段腾出部分编制;统筹研究核减收回编制、按比例收回编制、内部挖潜编制和动态调整编制的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机关事业单位职能运行评估试点,从方法手段、实现路径、运行机制等方面建立以管促用、以用强管的一系列制度机制。

(作者单位:成都市编办)

猜你喜欢
机构编制重点行政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 义
行政学人
《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释义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重点推荐
网通政务新浪潮 共话机构编制新未来
——2017年第一期机构编制部门信息化专项培训班(领导力班)顺利举办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