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探讨
——基于以人为本和道义论解析

2016-02-12 22:36赵玉群陈晓英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系统

赵玉群,陈晓英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探讨
——基于以人为本和道义论解析

赵玉群,陈晓英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系统观,不仅包括城乡、区域系统,还包括生态、社会系统。该理论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人民考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义,维护人的尊严,赋予平等、自由和责任,这就与康德的“道义论”不谋而合,它强调一种理性自由,遵循一种社会普遍立法的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形而上的语境意义上的“道义”转化为形而下的具有平等、义务和责任的一种安定、和谐的社会状态。通过对以人为本的核心性探讨,道义论进行辅助论证,起到点睛之笔,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系统的完整性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道义论;以人为本;系统

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指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马列主义为前提,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指的一种万事万物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更不是一种义利观。这种以人为本体现在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体现人的主体意义;另外体现出对人的发展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公平、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的。

首先,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人的主体地位。从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层次的需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促进这种需要的实现。以人为本中体现的人的主体性并不是完全否定经济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而是确立人对经济的主体性地位,使经济的发展更加的合理,更能促进人的系统性和经济的系统性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在人的自由、平等、公平、责任和义务的实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和一些责任和义务不断地得到实现。没有平等的自由,就没有自由的平等。人们如果想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更深刻地理解二者的异同。平等是侧重于对个体人基本权利的肯定和保护,而自由则是侧重于对个体人所具有的个体差异的尊重和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需要一种责任和义务去守护以人为本的实现,人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以及生态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由平等和责任义务进一步深化延伸为道义论,或者说是道义论在科学发展观中体现出来一种实践价值,将以人为本同道德和德行联系起来,引领一种向善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何为道义论

在国内来看,道义论的发展比在国外更为先进[1],这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家族本位社会”或“群体本位社会”的产物,所以,在义利观上,中国的正统儒家总是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与不当为”(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这里的道义论把“明道”、“正义”视为目的,作为道德价值自身,而排除了道德价值的功利性,在道德境界上超脱了功利的追求,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在国外,道义论最先起源于古希腊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苏格拉底曾提出美德即知识,用知识阐述了何为道德,柏拉图则强调道德归于理念,并在理念中得到发展,在《理想国》中阐述了一种至善,这种至善就是一种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升华。柏拉图坚持整体优于个体,一般优于特殊。之后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一种相互保证正义的约定”,这里的“约定”为契约的较早形式,后来发展成为社会契约论学说,在这里“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始终是和社会正义及道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随后霍布斯与卢梭社会契约论也体现出道义的存在,但只是偏向于理论的形而上的研究,最后便是康德的道义论。

道义论也可以称为义务论,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文的两个术语,属于康德伦理学的一部分,也是道义论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使人类具有存在意义,失去道德,人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自身的价值。康德所说的行为性道德既不注重行为所产生的结果,也不注重行为的动机或原则,只注重整个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解决道德的规律性、纯洁性、普遍性等问题。道德的纯洁性指的是在道德律这一最高原则下,人们才能达到一种至善,这种善是无条件的、单纯的,这种善是纯粹理性下的抛弃经验主义的善,是实践理性下具有行为导向和伦理德行的善,这种善也是遵循自然规律和自有规律的。那么康德笔下的道义论到底指什么?其实康德的伦理学始终都是义务论的,也就是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律,在自由行为和自由意志的框架内达到一种善,在这里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行为性的道德理论。道义论的核心一方面指义务,另一方面又指责任,责任是指在尊重法律或规律的前提下达到的一种行为的必然性,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而只能出于责任。康德曾经说过:“有理性的本性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着”。由此推演出一些规律和命令[2],比如“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必须服从这样的规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而应该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如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这个自身就是目的可以理解为自身所蕴含的自在目的的准则和普遍的有效性。

康德认为,一切命令式都是必然地按照某种善良的意志来规定行为的公式。命令可以分为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从一定角度看,是一种善良的行为,包括或然的实践原则和实然的实践原则,包括技术的、工艺的、实用的和福利的,而定言命令则是一种必然的实践原则,包括德行的、自由的、道德的,康德认为只有定言命令才算得上一种规律,其他的只能成为是一种原则。这种善不仅是实践方面的,而且是一种道德的愉快,

康德的道义论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这种普遍倾向于整体性或者系统性,在整体主义前提下发展出社会道德立法原则,这个原则是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体现出一种道义性,向前进一步推进发展为一种道义准则,之后为了寻求幸福和美德,达到一种自我实现,至善是道义论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义论所倡导的道德行为规范恰好为人的自由、平等、公平、责任和义务保驾护航,引领社会一种向善的发展,达到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

三、以人为本与道义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形而下的系统观,道义论是一种从语境意义上的方法论演变为形而下的自由、平等、公平和义务的实践论,科学发展观刚好体现出了道义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实践价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但是从整体上看道义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补充、完善和提升。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义,调动人的积极性,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充分维护人的尊严,赋予人自由、平等以及责任和义务,而道义论强调的是一种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或者一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逐步发展为一种社会道德立法原则,这种原则下的自由、平等、公平、责任和义务更加容易实现,建立一种文明的社会制度和安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状态,人们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满足了,就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整个社会不断的向着“善”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人是理性与感性的社会实践主体,也是现实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核心[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种科学的价值观和实践观,这种理念“并不是靠所谓自然本性的发挥,而是人们自由意志在相互作用,寻求相互承认,互惠合作,展示为家庭生活和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经济制度,以及建立于它之上的公共权威机构即国家政权和政治体制等”。现如今需要用道义论的道德行为规范或者说一种道德情感来全面武装自己,实现人乃至社会的自由、平等、公平,以责任和义务为核心,“德行”为中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道义论”的社会实践价值,这种道义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互相尊敬,互相关怀,用“德行”或者道德行为规范来武装自己,才能形成一个自由、公平、平等、民主的社会,才能实现社会实践对道义论理论形态的超越。

四、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道义论一种形而下的价值理论,也是道义论社会实践价值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同道义论的自由平等、公平责任的理念不谋而合,道义论所体现的道德行为规范以及责任和义务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补充和延伸,两者的结合,不仅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而且逐步引领一种至善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方毅.功利论和道义论的对立及其超越[J].学术交流,2008,(8): 20-23.

[2]高国希.道德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25-226.

[3]詹世友.公义与公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3.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Based on people-oriented and the moral theory

ZHAO Yu-qun,CHEN Xiao-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00,China)

Abstract: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a people -oriented,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ystem view,includes not only the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systems,including the ecological and social systems.The core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is people-oriented,station in people of angle,for people consider,from people of fundamental interests starting,full play people of subject meaning,maintenance people of dignity,gives equal,and free and responsibility,this on and Kant of“moral on the”coincides,it stressed a rational free,followed a social general legislation of moral principles,from a metaphysical context on the basis of this sense of“moral”into physical equal,oblig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a State of peaceful and harmon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re of people -oriented,moral theory of auxiliary argument,play a punchline,integrity and more conduciv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moral theory;people-oriented;system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2-0065-03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支持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13DB165)。

[收稿日期]2016-01-04

[作者简介]赵玉群(1988—),男,河南濮阳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陈晓英(1964—),女,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科技与社会。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