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财富观与马克思的克服

2016-02-12 22:36万庆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

万庆

(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 新乡453003)



异化财富观与马克思的克服

万庆

(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在马克思之前,所有财富观都将财富理解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思提出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自由时间才是真正的财富,真正解释了财富的科学内涵。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外在表现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今天,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构建正确的财富观,才能真正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财富观;异化;马克思

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财富就是一切对人有价值的物。以自由平等标榜的资本主义社会好像通过对物的崇拜而解决了财富的平等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发展,消费主义也不断刺激着人们对占有财富的主观感受。人类似乎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了平等和富裕的问题。但睿智的学者很快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自身无法解决的困局:伴随着工农业产品迅速增长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究竟是财富的增加还是减少?伴随着极度分工和高效生产的是人的片面发展,这与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是一致还是相背?

这种困局的出现,源于异化了的财富观,那就是仅仅将财富视为物,而将主体的自觉活动排除在外。马克思指出,“财富是自由时间。”[1]自由时间不等于休闲时间,而是人类真正自主活动的时间。在马克思设想的理想社会里,人们可以“……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2]。所以自由时间并非与劳动时间对立,财富也并非与劳动对立,而是与劳动浑然一体。人们在自主劳动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财富。因此,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3]在马克思之前,财富观异化的误区就在于将劳动视为手段而将物化的财富视为目的,从而导致二元对立的思维困局,而广大的被统治阶级就成为统治阶级实现物化财富被牺牲掉的手段。异化财富观永远无法将人类社会引入正途,只有马克思的科学财富观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

一、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财富的主体

在马克思之前,财富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多次的演变。在“人依赖于人”的社会形态中,土地财富观占据主导地位。在那个物资匮乏、交往不便的时代,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农产品必须依靠土地,因而土地成为财富的主要源泉。在“对物的依赖”的社会形态中,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交换价值成为衡量财富的重要尺度,能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成为财富的主要形式。

但没有人的劳动,土地和货币都无法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在人类劳动的前提下,自在自然才被改造成适应人生活需要的人化自然。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看到了劳动与财富的本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马克思评价这个思想“是一个必要的进步。”并进一步指出,“材料要素如果没有别的要素即劳动,根本不能创造财富”。

但在古典经济学家的逻辑中,财富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与劳动者无关。因此,如何压榨劳动力的潜能,成为他们思考的重点。在这样的逻辑框架下,一无所有的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者显然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创造物化的财富。马克思指出,这种逻辑的问题就在于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虽然看到,劳动才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但由于他们唯一关注的对象仅仅是物质的生产,而非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在他们的视野中,“资本”成为资本主义财富生产逻辑中“特殊的以太”,成为“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4]。而作为财富主体的被忽视了,这注定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与历史局限,也注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问题无法在资产阶级财富逻辑的框架内得以正确解读和解决。

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作为对象,而是作为活动存在;不是作为价值本身,而是作为价值的活的源泉存在……”[5]财富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是以自由自觉活动为类本质的人。牺牲了主体的自由自觉活动,就背离了主体的类本质,是在根本上背离了财富的根本取向。认识到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才是财富的主体,才能够为构建正确的财富观指明方向,才能够真正实现财富观的突破。

二、以人为本——财富实现的核心

财富的主体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是第一要素,劳动只不过是“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而劳动资料不过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因此,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最应该受到尊重的就应该是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马克思批判古典经济学家,“以饱食的宿命论者的姿态出现,他们自命高尚、蔑视那些用劳动创造财富的活人机器”[7],并坚持立足于劳动实践本身,将人的内在本质需要作为价值取向。

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劳动者个体能力的差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农业社会,人的能力差异体现在体能与经验,而工业革命则突显人的智能、技术和创造力的重要性,大工业本身就“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8]。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正是认识到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蕴含着的巨大创造性。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财富逻辑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必然导致“物的人格化和人的物化”。人成为实现物质丰富必须牺牲的手段,为了创造物质而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劳动能力只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并且只有把劳动能力变成片面的和非人的东西,才能达到这种目的。”[9]这最终不仅导致劳动者物质的匮乏,更导致劳动者能力的贫乏,而这种个人发达生产力的损失才是真正的财富的损失。“活劳动只不过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物化的死的劳动增殖价值,赋予死劳动以活的灵魂,但与此同时也丧失了它自己的灵魂,结果,一方面把已创造的财富变成了他人的财富,另一方面只是把活劳动能力的贫穷留给自己。”这种源于异化财富观的错误逻辑,必然导致劳动者贡献的劳动越多,发展得越片面,活劳动能力的丧失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局限性,通过财富观这个视角展现出来的逻辑困局。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虽然看到了工业化大生产对创造财富的作用,但“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上”[10]对其进行理解。其实,工业革命不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背弃,而是对人的潜能的确证。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劳动,分工限制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11]

正是看到人的能力的差别,马克思强调应该依照“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马克思看到,“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在人类还没有能够进入到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阶段,“按劳分配”显然是能够摆脱按资本分配的异化现实,而朝向理想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12]。在西方诸多研究马克思的学者看来,马克思强调在财富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后天的努力而非先天的条件,强调创造力的权重而非资本的权重,这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文情怀。其实,马克思的伟大还不仅于此。他将公平正义作为财富分配依据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是立足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本质,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财富实现的核心,兼顾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自由全面发展——财富的外在表现

在马克思之前,财富的外在表现只能是物。准确地说,是人们通过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将物改造为符合人需要的特有属性。马克思看到,“社会需要即从社会生产和交换中产生的需要越是表现为必要的,现实财富的发展程度便越高。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人的需要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出来的,因此,物质形态的财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只是财富物化的表现形态。表面上看,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物质形态的财富得以产生。事实上,物质形态财富产生的背后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绝非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本身,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物质财富不过是确证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已。

马克思看到,那些被称之为财富的物质,本来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比如被普遍认为是财富象征的黄金,必然经过了人为的大浪淘沙的过程。所以物的背后,是人类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与财富成正比,而自由又与创造性成正比。“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创造性实践活动,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劳动过程中的体现。“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没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能有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跳跃地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物质形态的财富。“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13]

人类不断努力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就不断地对违背、压抑人的愿望的外部世界进行征服和改变,从而确证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马克思才提出财富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人类的历史,正是在人的实践本质力量不断得以确证的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正是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宏观视角上,马克思科学地指出,财富不是外在于人的物,如土地、货币,而恰恰是内在于人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财富……不过是通向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这种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占有或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人能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基本需要能够得到满足,生存可以得到保证。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不断从对人的依赖到对物的依赖,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人类实现“自由个性”的阶段,“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财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外在表现,而无论是土地还是货币,都是外在于人的,实际上是一种异化了的表现。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改造着主观世界、实现着自身的演化。“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财富的外在表现趋向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财富越来越能够摆脱异化的状态而回到常态。财富外在表现的最准确的表述,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财富观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财富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从事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才是创造和分配财富的主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尊重劳动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财富分配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更是要让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果实的同时,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性。如果在财富分配过程中,不能够让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富于创造、拥有智慧的劳动者多劳多得,那么人民群众劳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在现实中,那些通过权力与资本结合的方式,侵占属于社会成员共有的公共财富,造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显然是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的。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财富是摆脱权力、金钱的干扰,激发人内在的创造性。因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在自然改造成适应人生产生活的人化自然,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改革开放之后,还是那些土地,还是那些农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就是因为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这正是“个人发达的生产力”的财富观在当代中国活生生的再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等因素固然重要,科学、技术、管理等属于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显然更加重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正是智力财富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营造的环境越有利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创造型人才的产生,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

在人类文明整体上从自然经济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之后,异化的财富观在刺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不仅腐蚀了人的精神,也从根本上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只有真正理解了马克思对财富的科学论述,才能够明白,自由自觉活动的劳动者才是财富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财富的外在表现。追求财富不仅符合人的本性,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表面上是劳动产品的获取,背后的实质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类本质的体现。创造财富,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这样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物化的财富中凝结的是一部分人剥削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财富观,揭示了这种财富观的异化和对人性的背离。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不乏从正确的财富观出发进行的描述:未来社会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历史阶段,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4]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增长。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异化的财富观也在相当程度上对我们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财富观问题上,我们要坚持从马克思那里汲取营养,倡导正确的财富观。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才能有效解决科技与生态、精神与物质等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迎接理想社会的到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0)[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7.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6.

The Alienation about Concept of Wealth and Marx’s Overcoming

WAN Qing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Xinxiang College,Xinxiang 453003,China)

Abstract:Before Marx,all concepts of wealth are understood to be material wealth,while excluded main body’s conscious activity. Marx thought personal developed productivity and free time is the real wealth.He explaine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wealth really. The main body of wealth is labor with free and conscious activities. The core of wealth is humanism,and its outward manifestation is hu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owadays,only adhere to the correct concept of wealth based on humanism,we can respec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truly,and adhere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oncept of wealth;alienation;Marx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6)02-0119-04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013);江苏省党风廉政建设创新研究基地(江南大学)研究课题(14JSJD003)。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万庆(1973—),男,河南中牟人,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