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触改革”到“投身改革”

2016-02-13 03:37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企业 2016年5期
关键词:投身油价利益

□ 文/本刊评论员

从“抵触改革”到“投身改革”

□ 文/本刊评论员

当前,一场由低油价“寒流”引发的改革已在行业企业内部形成燎原之势。这场自上而下而又自下而上的、倒逼式的改革,让参与的主体—企业员工由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动的实践者、创造者,由最初的“抵触改革”,转而积极地“投身改革”。

之所以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而又自下而上的、倒逼式改革,是因为这场改革是国有企业自上个世纪以来持续改革的延续和深化,一直都是自上而下在推动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国有企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而不期而至的低油价寒冬,让这个战略进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让各个生产经营主体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下,遭遇到了市场强有力的冲击和考验,从而自主做出相应的革命性的措施和改变,以应对低油价新常态下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维护企业和员工的利益。这些局部的、点片状的革命性改变,反过来又推动了整个企业乃至行业改革前进的步伐。改革由自上而下转换为自下而上,虽然只是动力机制的上下互换,但却深刻地反映了这场始于低油价契机的国企内部改革,已经真正地触及到了改革的灵魂和实质,到了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为什么”“依靠谁”“为了谁”的时候。

从“抵触改革”到“投身改革”,清晰反映了企业广大员工从思想上的困惑、行动上的被动到思想上的明朗、行动上的主动的变化过程,这中间的转化通道便是企业“为什么”要改革,这个通道首先打通了,企业的内部改革才能顺利铺展开,各种改革措施也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企业以往的改革,由于一直都是自上而下地推动,在回答“为什么”的时候偏重于企业自身的问题,比如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内控体系的改革完善等等,而对于改革的最终目的,能为广大员工带来哪些成长发展的满足、精神物质的利益,却很少提及,就是提及也都是原则性、概念性的话语,这就让一些员工产生了改革是企业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给自己带不来多少好处的想法,对改革抱有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而低油价“寒流”引发的这场自主性的企业变革,之所以能够在企业内部形成燎原之势,就是因为主客体动力机制的成功转换,企业员工由被动的客体变为自在自为的主体,“为什么”的问题在他们做出行动的时候就已经在思想上明确: 为企业,也是为自己。这就为低油价困境下的企业变革积累了引火的薪柴。

从“抵触改革”到“投身改革”,有力地证明了企业改革必须紧紧地依靠广大员工群众,也必须是为了广大员工群众,只有在这个最现实、最根本的问题上认识明确了、思想重视了、执行到位了,企业的内部改革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才能生发出持久的动力,散发出蓬勃的活力。虽然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是没有歧义的,但在企业实际的改革实践中,却还存在着不少说与做相悖的情况。一些企业的改革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只在少数人的圈子里打转转,从不征求广大员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方案出台后员工群众反映意见得不到答复,强制推行遇到阻力,难以在基层落地生根;一些企业的改革说是为了维护广大员工群众的利益,而在实际的行动中不仅没有维护广大员工群众的利益,反而损害广大员工群众的利益,引发企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此起彼伏,等等。

依靠广大员工群众,为了广大员工群众,就要像走在改革前列的那些企业一样,充分相信员工群众,紧紧依靠员工群众,要把是否有利于员工创新创效能量的释放,是否有利于员工发展成长作为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满足员工的成长愿望,在每个个体的发展满足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从“抵触改革”到“投身改革”也启示我们,下一步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必须稳妥处理好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关系,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利益平衡点,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投身油价利益
投身革命的毛氏英烈
投身“一带一路”展现青商风采
意气风发,投身“新赶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七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路遥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低油价新观察(上):动荡的产油国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