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创新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6-02-13 16:27韩立新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创新

韩立新,马 鹰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80)



德育创新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韩立新,马鹰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280)

摘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主流是好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当今多种思潮激荡的情况下,传统的、一成不变的德育工作模式已经遭受着方方面面的挑战,德育工作的创新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深入分析,认真研究总结出适合当代高职生的德育工作创新体系,进而培养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德育;创新;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植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良好的办学形势下,教育者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不仅要关注一般的专业技能教育,更要特别关注德育工作,力求培养出受到企业认可、社会欢迎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伴随的是,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这种时代需求为办好高职教育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职教育者要主动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在各个层面的教育都开始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高职教育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锋,教育目标是把素质能力过硬 、专业特色突出的人才输送到企业和社会中去。素质教育,广义来说不仅仅是指专业文化素质,更主要的是指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等。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就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高职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级专业技术复合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学生应基于基本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之上,更加突出地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等。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一般由高职毕业生、中职毕业生甚至部分通过复读自学考入大学的社会人员组成,所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入学的时候是不尽相同的。高中毕业生一直把进入大学作为之前十几年学习奋斗的目标,所以比较重视理论学习。中职毕业生在初中毕业后就因为中考的失利而进入了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学生存在着学习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和一般的本科院校学生是有区别的。而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产生抵触,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不应该再去做一些体力劳动。转变这些认识离不开德育工作。另外,高职学生是处于青春期的群体,有效的德育工作能最大程度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的诱惑和不健康思想的侵袭。以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毕业班的学生就有被传销组织吸纳的个别学生,他们梦想一夜暴富,希望不劳而获,这都是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的恶劣后果,可见高职生的德育工作要贯穿始终,不能仅仅是大一的“两课”学完就万事大吉。

二、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研究成果来看,有意义的实证研究还是很缺乏的。怎样突破传统的德育工作教育模式?怎么把德育工作夯实为其他工作的基石?怎么改变无效的陈旧的教育方法?都是当前高职德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1.“两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现今,不仅仅是高职院校,很多普通高校也存在德育工作“假大空”、“一阵风”的现象,很多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都表示质疑。就拿“两课”来说,这是高职大一新生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对这两门课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不是专业课,学不学影响不大,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直到毕业也不知道“两课”讲的是什么,更遑论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了。就实际效果看,高职德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尤其是仅上课集中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很难切实完成高职院校的德育目标,加之很多学生对于政治理论课本身重视程度就不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参差不齐,德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如何提高此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其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充分地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点,服从、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总体目标,就成了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缺乏德育理念的参与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校企合作、创业就业等领域,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德育工作是这些工作的基石,没有德育工作的支撑,突出重点就无法达成。校企合作,企业走进校园,学生顶岗实习,无论哪一方面,企业都不会仅仅看中人才具备的技能,他们更需要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才能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对社会具有奉献精神。创业就业,现在各个院校大力推崇校园“众创空间”的建设,但是所谓众创,讲究的是一个合力创业,这其中怎么做到1+1>2,这就不仅是专业知识能带给学生的了。而且在创业的过程中,不论是资金的流向,还是人员的管理、收益的分配,每一个环节都是对人性的考验,如果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正确的三观,创业很难成功。所以,高职院校首先要把德育融入重点工作之中。

3.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具备现代的教学设备、明亮的教室、绿荫如盖的操场、丰富的实习实训场地,但是培养的并不一定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这与德育手段非常陈旧,还停留在传统的两课教育阶段有关。

目前,德育工作创新不仅在国内,即使是国外也还存在,因为德育方法和手段的陈旧、匮乏问题困扰着很多教育者。前不久,复旦大学投毒案的被告人林森浩被执行了死刑,这个案件前后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社会各个层面对其声讨不断。被告人林森浩研究生在读,基本的德育课程肯定是学习过,为什么他不懂得尊重生命?这不仅仅是他和被害人的悲剧,更是德育工作者的悲哀。除此之外,马加爵、药家鑫这一个个典型事件都是对传统德育工作的一种挑战。德育工作怎样才能突破简单的课堂教学,融会贯通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采用正确的方法把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转化为多角度、全方位的德育新体系,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新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加大,面对不平衡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显然要与时俱进,寻找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方法,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必须多层面积极创新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德育改革和创新。

1.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职院校德育新局面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既要坚持传统的引导人、教育人、鞭策人、鼓励人的原则,又要了解和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理想,是对德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在任何一所学校,主体永远是学生,他们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风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高职院校亦然。所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只有从学习、生活、将来的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落实教师的行为规范和正确的社会公德理念,切实替学生着想,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德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伤害学生脆弱而敏感的心,言行上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学生才不会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才有可能顺利地接受德育所要传达的正确理念,否则德育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老师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不去尊重和信任学生,总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注重培养他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就很难营造出一个自由和谐的氛围,德育就无法有效开展。虽说“人之初,性本善”,可是任何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做坏事都有天生的易生性,而坚持和遵守良好的道德规范反而时常产生约束感,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必须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开创好的教育局面。

2.开辟新的德育场所,大力开展网络德育工作

德育的主战场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早就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校园内的德育文化活动中了。书中得来终觉浅,德育工作尤是如此,做事容易做人难,德育工作就是让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所以德育的场所绝不是固定的课堂,它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年轻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网络,所以网络已成为德育的主场所之一。很多学生从电脑、手机中获取各种信息,甚至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不可一日无手机、不可一日无网络的生活模式,购物、交友、看新闻、娱乐、吃喝玩乐全部来自于网络,网络文化正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择友标准、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如果德育工作者不重视、不占领这块阵地,德育和学生的生活相脱节,那么德育就会无以依托。如今,许多网络语言已经收入到词典里,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教育形式和内容不能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的德育就是无效的。不能否认,网络能为高职院校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就拿手机来说,它已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之一,德育工作者要积极研究适应高职学生德育的APP软件。例如“超级校园”这个APP,就是一个很好的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它由文件公告、班级相册、活动部落、校园招聘、新闻动态等多板块组成,学生都要求登录激活,若德育工作者在这上面开展一些有益的尝试,将会带来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好的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让我们的德育对象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网络环境是最为适合的。

3.营造德育氛围,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基地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德育工作要起到引领作用,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技能大赛,这样能更好地发挥高职学生活泼好动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但是很多教育者单纯地认为,技能大赛就是专业技能的比武,这个观念其实是不全面的。在这方面,有一些院校就做得很好,他们的技能大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的技能比拼,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演讲等比赛,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职业观和人生观的规划,在某种意义上,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单纯的技术比武。

当下,学生很多时候缺乏生活、学习的目标,所以他们会沉迷于网络,会被传销组织诱骗,甚至会在不经意间走向歧途。而参加职业生涯设计规划大赛,能促使他们认真思索生活的意义,找到将来就业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有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活动,德育工作者要积极组织推动,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多种形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德育工作者还要组织学生社团的建设,社团是学生作为主体成立的组织,但是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例如有的学校,学生成立“两课”大讲堂、心理学会等社团组织,但单纯靠学生是很难发挥其作用的。德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这些工作平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发掘潜能,安抚学生敏感多变的心。

现在高职院校都要求营建德育基地,它不仅仅是学校辟出一个场所去开几个德育学术论坛和讲座,搞一个心理诊所去帮助学生解决心里疑惑那么简单,比起有形的德育场所,德育的无形渗透更为重要。德育要渗透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使整个学校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把学生的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都作为德育工作的阵地,才能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

[2]刘慧.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01).

[3]林源.人的本质、价值与我们时代的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7,(05).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HAN Li-xin, MA Ying

(TianjinEngineeringTechnicalInstitute,Tianjin, 300280)

Abstract:the mainstream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fine, but what cannot be neglected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machine-parsable moral education work model is suffering from every aspect of challenges in today’s situation of floods of thoughts rising and falling, and there is no time to delay for the innov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ork.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timely,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onduct deep analysis and seriously study and work out an innovativ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work suitable for contemporar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n cultivate them to technical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innov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2X(2016)04-0022-04

作者简介:韩立新(1972-),女,河北省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科研管理工作;马鹰(1968-),男,天津市人,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政工师。

收稿日期:2016-03-25

*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5年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平安校园建设及突发事件应对研究》(项目编号:XV45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德育创新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