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师生文化的冲突及化解策略

2016-02-13 18:02何丽
统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何丽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美国 纽约 10027)

多元视角下师生文化的冲突及化解策略

何丽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美国纽约10027)

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出来,对教育活动产生了严重影响。社会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塑造着不同的人群,教师与学生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成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两个不同的群体。本文基于多元文化的视野,从文化、师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入手,探讨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明晰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旨在寻求解决师生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使师生文化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融合,以创建和谐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教育环境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4.001

自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化这一复杂系统便与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多元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人类处于各种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下,我们的语言、行为、思维、价值观念等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文化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这个纷繁庞杂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

关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众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教育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社会当中的成员。社会中存在的不同文化塑造着不同的人群,教师与学生由于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使得他们成为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两个不同的群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文化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发展。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谈到,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1]。在卡西尔的眼中,人本身承载着符号的意义,文化就是人们利用符号创制而产生的。相关的论述在我国古代典籍《文心雕龙·原道》中也有谈到:“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自人类创造使用符号、文字,文化便随之诞生,人类便进入文明时代。

(一)文化

文化,一个人人都不陌生,却又难以给出准确定义的概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可谓相当之多,粗略统计已逾200多种。可以说文化这一概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深的渊源,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不同的阶层群体中、甚至是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着自己所认同的“文化”概念。例如,梁漱溟先生曾说:“你且看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的生活的样式罢了。”[2]钱穆在《文化与生活》中说:“文化必由人类生活开始,没有人生,就没有文化。文化即是人类生活之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3]张岱年、程宜山两位先生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一书中给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的辨证统一[4]。《辞海》对于“文化”的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而学界长期以来公认的文化的经典性定义是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提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5]。上述引用各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各有其独到之处,却又存在不足。但这些例子足以说明,多年以来,关于文化究竟为何物,仍处于一个动态的认识发展过程之中。

(二)多元文化

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进化发展,世界各种文明登上历史舞台,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的交汇碰撞,使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衍生繁荣,时至今日,文化已经进入多元发展阶段,各种文化百花齐放,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象。多元文化也成为众多学者与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多元文化”这一术语,在西方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人们的关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各种不同文化理论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含义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开始由仅关注宏观层面—种族、民族差异,逐渐拓展到涵盖微观层面—价值规范等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含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6]。

多元文化现象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和长期存在的现实,这是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虽然文化多元造成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理解的困难,孕育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但是文化的多元是文化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多元文化下的师生文化

多元文化时代,催生了许许多多文化的产生。在此趋势下,教育文化领域内的文化种类也不断丰富,产生了诸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校园文化等多种文化。它们的诞生,满足了教育领域中不同群体的需要,凝聚了不同群体的力量,为教育向着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潜在的隐性力量。

(一)教师文化

教师在教育中是一个居于核心地位的主体。近几年来对教师文化的研究,最受国内学者关注并经常被引用的是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观点。他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教师文化。从内容上来讲,教师文化包括特定范围的教师集体共享的态度、价值、信念、习惯、假设以及行为方式等,体现于教师的思想和言行之中。从形式上来看,有特定文化群体中的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联系方式,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状况是划分的主要标准。国内研究一般把教师文化看作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7]。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文化指教师的职业意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感受‘教师味’的规范意识和价值观、思考、感悟和行动的方式等等。即教师们所特有的范式的职业文化。”[8]教师文化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精神性、融合性、可变性、多样性、层次性等特点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对于教师文化的认识也不仅仅限于这些,还存在着其他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多元文化时代,教师文化代表的依旧是教育领域当中的主流文化,是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成人文化。

(二)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又称学生亚文化,是指学生某一或某些群体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构成主要包括学生的规范性行为、共有的价值、意义和信仰等。由于学生群体正处于生长发展的变化阶段,他们有着多变、多样、无限的发展可能性,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知识结构、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也正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过程之中。他们有着成人群体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该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文化是一种具有过渡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的文化,尤其是处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较为宽松自由的文化发展环境,多样的文化思潮,加之便捷高效的现代传媒技术,使学生群体的文化形成极易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产生学生文化当中的非主流文化,即所谓的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这些“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往往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支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格格不入,甚至是违背反叛,极易与主流文化产生冲突与分歧。

(三)学校文化

教师是文化的直接传播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文化的继承和演变,实现学校组织文化的保持与改造。教师的不同文化特征和活动方式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同,其中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作用的问题。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建构“意义”的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说,它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独白和传授形式,走向沟通和交流,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只有在这样平等的、尊重的、民主的关系之中,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和张扬,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交往、对话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观念、经验和知识,享用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正是由于教师与学生间的这种互动,使得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逐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了解也逐步加深,双方彼此对对方做出一定的反应。学生不仅应当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且是实际上的主体,他们在接受外在的文化影响时,并不是无所作为的。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一方面在继承和接受人类已有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成为形成和创造学校文化的主力。学生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他们接受着教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序上有着与教师文化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具有学校文化的普遍性,但是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定需要,由于社会经历、生活环境、角色任务的不同,学生与教师在价值观念、思维形式、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审美情趣等方面并不完全一致,他们有自己的文化理想,他们也会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构成学校文化共同体中一种相对独特的文化形态。因此,要借助于教育手段和学校管理使师生积极投入构建学校文化共同体的活动,以实现学校文化理想。

三、师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师生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我们可以理解为不同本质的文化或同一文化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间的矛盾与对抗。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作为两派不同本质的文化,也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对抗。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在西方学者那里,沃勒把师生文化冲突首先看作是由学校的特殊功能引起的,其次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冲突[9]。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往往成为不同文化主体的承担载体,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为不同的价值观、知识结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师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师的思想态度、价值行为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往往视教育为传授知识的过程,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器具,而学生文化更倾向于接受外来新颖的文化。“师生文化冲突”正是师生文化差异所致,是师生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碰撞等不和谐的现象。师生文化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显性的对抗性冲突,师生公开诋毁或攻击,教师难以控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的疏远。这种冲突潜藏在中小学课堂中,往往是因为师生习惯被动地接受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东西,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思维态度去看待,毫未察觉课堂中引发冲突的因素。在教育活动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主体极易发生冲突和矛盾,由此导致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所以这种冲突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持久性,又因为这是发生在教育活动主体双方间的冲突,因此又具有双向性。

师生文化冲突仅仅只是文化冲突中的一个方面,但它也反映着整个大背景下的文化冲突的本质。文化冲突之所以发生,是由文化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文化作为一个生命系统,只有冲突才是它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性、寻求生境的必由之路。文化冲突实质上是文化生命系统间对共同资源的争夺。教师与学生是两个不同的特定群体,不同的文化在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争夺的就是生存的机会与空间,他们彼此夺取占有对方的空间资源,来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文化多元发展的大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动,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文化竞相登台,加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各种文化、思想充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选择更加自由,这样的大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多样文化的机会,自由的环境,学生可以随意去接受他所感兴趣的文化,对于厌倦的、讨厌的文化,学生则敢于向家长、教师说“不”。

2.教师与学生文化认同观念上的差异。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开放的社会中充斥着体现各种价值的文化,青年学生生活在各种传播媒体的笼罩下,他们的思想观念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当中,极易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在接受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观念、思维、行为方式,这些与本质上守成性的教师群体形成冲突。教师群体则代表着国家、社会、学校的主流文化,体现着主流的价值观,他们长时间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文化形态,非主流的文化很难动摇他们已经存在的文化观念,他们对于非主流文化所体现的价值很难认同。

3.制度规定下地位与身份的差异。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历来是被视为权威的形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他们总是试图以自己理解的学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学生,而学生有自己的思维、价值观、对于文化选择的观念,学生不会按照教师预期的那样全盘接受灌输。教师与学生,由明文规定的身份地位,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自然而然的产生一道鸿沟。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学术权威,总是掌控着整个教育活动,而学生,在文化多元发展的大环境下,他们渴求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所赞同的文化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这种自由化的倾向往往会挑战到教师的权威地位。

(三)师生文化冲突的影响

师生文化冲突看似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但反映出的却是师生不同群体背后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较量。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领域中的两大主角,他们之间的斗争必然会对教育活动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面影响。虽然是冲突,但冲突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伤害,师生文化冲突产生的影响也具有积极的一面。一是双方原本压抑沉重的情绪、压力得以释放。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因认识、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因素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积蓄已久,除此之外,教师的工作任务、学生的学业负担也让双方疲惫不堪。师生文化冲突的爆发,为双方释放情绪、压力提供了一条途径。二是打破原有格局,促进新文化产生。师生文化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表面看似相安无事,实则背后竞相争斗。师生文化冲突的爆发,使得两种文化之间产生摩擦、碰撞,冲破两者原有的各自孤立的文化圈,在激烈的交锋中调整、适应、融合,产生一种新的学校文化。三是增进了解,促进双方进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若一直将其封闭于自己的专属文化内,势必不会有所进步发展。师生文化冲突的爆发,使得彼此感受到了对方的文化,是以冲突的形式开展了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冲突过后的双方,必然会陷入反思与追问,冲突为何产生?反思与追问的过程也正是双方不断调整、学习、提升自己的过程。

负面影响。一是有损于双方的正常发展。师生文化冲突并不像暴力冲突那样显而易见,很多时候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如若不能及时的发现、解决,将会导致师生双方陷入彼此的排斥、抵触状态,尤其是学生,还可能会产生厌学、偏科,甚至是心理疾病等,严重影响了师生双方的正常发展。二是有损于教育效果。师生陷入文化冲突之中,每天面临的都是如何与对方做斗争,耗费双方的精力与时间,彼此不能进入一个和谐融洽的教育情景之中,教育活动的开展必会因双方的斗争而变的步履维艰,教育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四)师生文化的融合

想要解决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促进师生之间的文化融合,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1.建立协商对话,创建文化共同体。创建一个属于师生双方共同的时空区域,使师生双方能够实现对话与沟通,为创建文化共同体提供可能性。师生之间的对话“一种双向的、平等的、和谐的和富有成效的关系。”[10]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11]这种对话并不是指简单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指两个文化主体之间的对话,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理解和尊重差异,彼此平等,和谐共存是其核心理念,因此教师需要端正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发现与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冲突,就要抓住冲突,以文化冲突为中心逐渐晕染,进行追问、交流从而进一步解决矛盾,从而慢慢走进彼此为之神往的文化内核,最后再利用协商的补充作用,对不能够通过对话及时解决的问题,通过协商来进行缓解[12],最终建立一个开放、和谐、平等有序的文化共同体。

2.求同存异,优化组合。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当今时代,文化多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文化的开放特性显现的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应当意识到要打破一元文化价值观,由封闭走向开放,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和”文化,是一种能够海纳百川的文化[13]。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包。师生之间在建立文化共同体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将文化统一化,将文化价值观一元化,排斥压制学生文化,而是要以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与学生有广泛的交流,在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整合其他要素,因为在整体性观念的基础上各种对立与冲突在整体性利益上得到化解,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优化的组合。

3.自我更生,重塑形象。教师应当运用多元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当今学生文化现象。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环境下,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己原有的文化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需要,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文化,止步不前。文化具有传承性,但文化同样是具有生命的系统,文化的基因从一代传递到另一代,才使得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那些不能顺应时代的将会被遗弃,新的会产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就在于拥有一种这样的自我更生机制。教师文化在自我更生的同时,还应当改变自己原有文化权威的形象,转变观念,不再用原有固守的文化去压制与灌输学生,而应尊重学生,去了解与接纳学生文化,师生在彼此了解、接纳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4.协同家长,构建文化融合体系。学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文化选择或多或少影响着学生的文化选择取向,家长的放任、溺爱同样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热衷的文化的投入,家长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也会影响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教育决策。因此,要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构建班级、学校、家庭于一体的文化融合体系。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会”这一情景有意识地对家长渗透一些有关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相关理论知识,让家长们首先感受到文化的冲突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吸取家长在处理同孩子的文化冲突中所收获的经验,提出同家长合作的愿望与要求。在平时家访或其他形式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这样,文化的融合就能走进家庭,在家长的配合下,文化融合的实现将会更加彻底。

多元文化环境下,研究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改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文化的复杂性,教育影响因素的繁多,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浅显的分析能够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借鉴。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杨化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4.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

[3]钱穆.文化与生活[M].台北:台湾乐天出版社,1963.

[4]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

[5]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7.

[6]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1-3.

[7]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15-216.

[8]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53.

[9]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28.

[10]张增田.对话教学的师生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113-115.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1-12.

[12]王俊颖,李森.试论师生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教学研究,2011(1):30.

[13]蒋红霞.新时期高校学生文化论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0(4):35-38.

[责任编辑:张文晋]

Conflict and Resolution Strateg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e in Multiple Perspectives

HE Li
(School of Education,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 10027,America)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 culture makes the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increasing prominent,and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educational activities.In society,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different people,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cultures,which makes them become two different groups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view of multi culture and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ause and influence of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in order to seek the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mak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ultural integrate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and creates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ulti culture;teachers culture;students culture;the conflict of culture;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educational environment

G04

A

2095-106X(2016)04-0001-05

2016-11-05

何丽(1986-),女,陕西安康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冲突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及应对策略
麻辣师生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高校外事工作中的中德跨文化冲突与对策: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学院为例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