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紫色》电影版父亲形象解析

2016-02-14 06:21纪丹丹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阿尔伯特紫色黑人

纪丹丹

小说《紫色》电影版父亲形象解析

纪丹丹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122

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以主人公西丽的成长为主线,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寻求成长和解放的过程。斯皮尔伯格改编后的电影,在尊重原著基本主题的基础上对小说部分情节和人物进行调整和全新塑造,削弱了小说的女性主义色彩,突出了和谐两性关系的重要性,同样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试图通过对改编后的影片中父亲形象的解析,为解决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思想解放和成长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

《紫色》;父亲形象;黑人男性;黑人女性

一、引言

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凭借小说《紫色》先后获得了1983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1985年该部小说还被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大银幕,在取得不俗票房成绩的同时还获得了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无论小说还是电影,《紫色》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反映的黑人女性成长、种族主义等主题,还得益于其成功的人物塑造。小说塑造了以西丽、奈缇、莎格和索菲亚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形象,以及以阿尔伯特和哈伯为代表的黑人男性形象。然而小说在一片赞誉声中也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如女性主义思想太过浓重,对黑人男性的塑造并不公正也不客观。改变后的影片削弱了小说的女性主义思想,并通过对阿尔丰索、阿尔伯特父亲和塞缪尔几人父亲形象的调整与全新塑造,突出了小说中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所共同面临的艰难境遇,强调了黑人两性的生存和完整,重建了黑人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阿尔丰索——黑人女性的梦魇

阿尔丰索是电影《紫色》中第一个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父亲形象。当西丽、奈缇姐妹俩在紫色花海中欢快地嬉戏玩耍时,继父阿尔丰索出现了,开心的笑声戛然而止。他无情的嘲笑西丽,“西丽你的笑是世界上最丑的。”无论身为父亲还是男性,都是对西丽女性尊严的恣意践踏和无情掠夺。作为西丽和奈缇的继父,他不仅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与义务,反而道德沦丧在西丽14岁时强暴了她,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将她沦为发泄性欲的工具,并致其两次怀孕,甚至残忍地将西丽生下的两个孩子卖给别人。在西丽和奈缇的妈妈死后,他还觊觎奈缇的美貌,试图对其不轨。虚伪、残忍、道貌岸然是阿尔丰索的真实写照。对西丽厌倦了之后,他将西丽当做牲口一样卖给了阿尔伯特,也就是西丽口中的某某先生。女儿的婚姻都是经过父母慎重考虑才会决定下来的,阿尔丰索却像甩破包袱一样将西丽扔了出去,没有一点为人父的责任与担当,从此将西丽从一个父权的深渊推向另一个夫权深渊。在将西丽卖给阿尔伯特之后,他如愿侵占了本该属于姐妹二人的财产。他可以说是西丽一生的噩梦,是父权制文化的守卫者,残忍霸道、无情苛刻,自私自利,眼中除了利益什么也看不到。在小说中,他就是沃克笔下父权制社会中顽固势力的代表,对子女对女性没有一丝爱意、怜惜,只有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冷漠,是必须完全清除的毒瘤。只有他们完全消失了,黑人女性才能找回失去的尊严,达到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才有可能建立一个两性关系和谐的社会。在影片中,阿尔丰索的死亡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西丽全新生活的开始。当父权文化的虚伪残忍被觉醒后的西丽意识到时,阿尔丰索之流就不足以让其畏惧,传统的父权文化不再凌驾在她之上,这就成为了黑人女性走出父权文化梦魇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寻求两性平等和谐打下基础。

三、阿尔伯特父亲——黑人男性的樊篱

在小说《紫色》中,阿尔伯特父亲是个次要人物,仅仅被提及。而在影片中却加大了戏份,阿尔伯特父亲共出场三次。第一次出场的阿尔伯特父亲强权、霸道,凸显了阿尔伯特的无奈与悲哀。莎格在阿尔伯特家养病的消息传来,父亲便拄着拐杖大摇大摆地走来。父子俩在门廊下面相遇,谁也没有说话,身材高大的阿尔伯特比父亲高出了一大截,却被父亲的目光紧紧逼视,尴尬地转了几圈之后,一屁股坐到了门廊下吊着的板凳上,父亲一脚踩在儿子两腿中间的板凳空隙上,以统治者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对儿子说“她在你家不得安宁了吧?”此时的阿尔伯特早已不是在西丽面前的凶悍男人,而是无奈与悲哀的可怜人。“而父亲脚踩在儿子两腿中间的板凳空隙上则暗示其近乎阉割(near-castrating)的权利。”此时的阿尔伯特虽有自己深爱的人,但畏惧父亲的权威,而无法与之结合,一番深情的告白吐露出自己无可奈何、痛苦的心声。

阿尔伯特父亲第二次出场是在全家人聚餐时,西丽提出要随莎格离开,阿尔伯特却以“除非我死了”回应。愤怒的西丽忍无可忍,痛斥阿尔伯特多年来对待自己的种种恶行,这时父亲打断说:“你不能这样对我的孩子说话。”此时父亲为阿尔伯特辩护,与其说是父亲维护儿子的尊严,不如说是一个黑人男性帮助另一个黑人男性维护其在大家庭中统治地位的行为。黑人男性作为家长的权威是不容侵犯的。面对西丽的大声控诉,阿尔伯特父亲首先想到的是维护儿子受到威胁的权利,而不是反省儿子多年来的恶行。他并不认为儿子的所作所为是需要反省的,因为身为父亲的他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伴侣和子女的,又将其传授给儿子,一代代传承下去。身为儿子的阿尔伯特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从父亲那里学会如何成为男人,如何统治女人,如何统治家庭,这不能不说是黑人男性的悲哀。阿尔伯特父亲是父权制思想和文化的顽固执行者,拥有这样的父亲和祖父,是阿尔伯特和哈伯一代黑人男性的悲剧。

阿尔伯特父亲的第三次出场是在西丽离开之后,和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中一样还是阿尔伯特家门廊的场景,只是以往整洁干净的庭院,这一次却是鸡鸭满地,脏乱不堪。父亲一边小心地绕过满地的家畜、家禽,一边收拾着挡在自己面前的盆盆罐罐,嘴里还不停地对儿子进行说教。

身为父亲面对儿子在妻子离开后的自暴自弃,并不是帮助其总结过去所犯的错误,认真反省,而是将眼前糟糕的状况归咎于西丽的离开,认为只要再为儿子找个女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父亲就是典型的父权制思想的代表,从未尊重女性的地位和尊严。在他眼中女性不过是性工具和仆人而已,没有地位尊严可言。一个女人走了,可以再换另外一个,而不是从男性自身找原因,平等的对待女性。同阿尔丰索一样,阿尔伯特父亲是社会的毒瘤,是黑人男性意识觉醒的障碍,黑人男性只有突破这道樊篱才能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最终达到两性平等与和谐。在电影中将阿尔伯特父亲这一角色展开,其用意与其说是美化阿尔伯特、哈伯的黑人男性形象,强调父亲对他们的不利影响,不如说通过父亲这一角色衬托、突出阿尔伯特、哈伯作为黑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中与黑人女性一样的不幸遭遇,强调黑人男性同黑人女性一样同是父权制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四、塞缪尔——黑人两性的福音

在小说《紫色》中,莎格的父母并未正式出场,而只是作为影子人物出现的。他们由于莎格特立独行的性格而拒绝承认这个女儿。莎格是电影中的关键人物,是她引领着西丽走向成长和独立,可谓是西丽的精神导师。而导演巧妙地将莎格的父亲刻画成当地的牧师,牧师是上帝的布道者,象征着宽恕、理解也即爱。影片中,莎格与父亲和好代表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只有通过宽恕、理解也即爱才能达到两性和谐。电影将莎格刻画为特立独行、放荡不羁的黑人女性形象,她根本不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却一心想得到父亲的谅解。她主动与父亲说话,一次是她病好后去教堂看望父亲,告诉他自己生了重病,和阿尔伯特、西丽住在一起,他们一直在照顾她。父亲一直在重复扫地的动作,后来坐下来背对着她,一言不发,最后甚至起身离开。此时的父亲还不能原谅一个私生活如此不检点甚至公然住进情人家中的女儿。莎格崇尚自由、独立但不应该以随便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私生活,不能亵渎婚姻的神圣以及偏执的对待两性关系。还有一次婚后的莎格在阿尔伯特家门口向路过的父亲炫耀自己的订婚戒指。换来的只是父亲的漠视和置之不理。即使结婚了,莎格仍然和阿尔伯特、西丽保持着暧昧的关系,对两性关系如此的不尊重也是父亲所不能容忍的。直到电影结尾,在欢乐的赞歌衬托下,她才得到了父亲的谅解。父女两个一个在酒吧中唱着欢快的音乐,一个则在不远处的教堂庄严地布道,教堂里的人们大声合唱《上帝要告诉你》。悠扬的圣歌打断了狂欢中的人们。这圣歌是莎格童年时唱过的一首,听到教堂的歌声,她便停止狂欢,带领着众人一同唱着《上帝要告诉你》浩浩荡荡地走到教堂。

父女二人相拥而泣,莎格终于得到了父亲的谅解。意味着只有上帝也即宽恕、理解和爱才能引导盲目和迷惘的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走出父权制文化的梦魇和樊篱,走向两性和谐,走向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五、结语

电影《紫色》中对父亲形象的改编和调整凸显了黑人女性和黑人男性在父权制文化和思想下共同的悲惨遭遇,指出黑人两性和谐关系的建立只有通过宽恕、理解和爱才能够实现。和谐的两性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指责谁,谁压倒谁,谁控制谁。我们应该看到电影《紫色》并不只是一部黑人女性的成长史,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建立平等新世界的过程中,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有着共同的遭遇和困境,黑人男性也同样需要突破父权制文化的樊篱,走向独立与成熟。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反抗禁锢自己的梦魇和樊篱才能够感受到爱的福音,建设和谐的新世界。

[1][美]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陈海燕.被修复的形象——评电影《紫色》中的黑人男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1(6).

[3]李洁萍.论艾利斯沃克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

[4]于慧翠.男性的回归:《紫色》从小说到电影[J].青年文学家,2013(12).

[5]Carol M Dole.The return of the fater in Spielberg’s The Color Purple[J].Literature Film Quarterly 24,1996(1):12-16.

责任编辑:王远刘文华

Analysis of the a Father Figure in the Film Version of The Color Purple

JI Dan-d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chun Jilin 130122)

Following the growth of the heroine Celie,Alice Walker's novel The Color Purple fully displays the struggle for spiritual growth and liberation of African-American women under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racism and sexism.The film by the same name directed by Steven Spielberg is also well received by the audience.Based on the basic theme of the original novel,the movie makes some adjustments and shapes some new plots and characters.The strong sense of feminism is weakened and harmonious sexual relations is highlighted.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ather figure in the film,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a new idea and inspiration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lack women as well as black men.

The Color Purple;the father figure;black men;black women

I712.074

A

2095-5537(2016)06-00085-04

2016-09-06

纪丹丹(1981—),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学法,语言习得。

猜你喜欢
阿尔伯特紫色黑人
维多利亚女王的婚姻
黑人谈河流
搜索十种奇特紫色动物
谢丽尔的生日是哪天?
幽默
恳请封杀我
紫色派对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