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应许年轻人一个更好的未来

2016-02-15 02:35陈季冰
同舟共进 2016年1期
关键词:年轻人

陈季冰

刚刚过去的2015年国际新闻始于发生在巴黎的一次恐怖袭击,结束于同样发生在巴黎的另一次更大的恐怖袭击。

2015年1月7日,三名蒙面枪手袭击了讽刺漫画杂志《查理周刊》编辑部,致12人当场遇难。接下来法国东部某地的一个清真寺发生爆炸,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还在巴黎的一家犹太超市劫持并杀害了多名人质。10个月后,更大的悲剧再次上演。2015年11月13日晚发生在巴黎的连环恐怖袭击案件,是“9·11”以来西方世界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让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受到重创。

许多人试图从伊斯兰激进主义、中东政治局势等角度,来分析近年频繁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由二代穆斯林策动的这类“内生型”恐怖主义,但我觉得,很少人注意到一个重要现象:无论是2005年伦敦地铁、公交连环爆炸案,还是2015年巴黎的两场恐怖袭击,它们的策划和实施者都是30岁都不到的年轻人。

这给了我们审视问题的另一个维度和视角,由此似乎可以得出另外一个重要启发:虽然我并不试图否认当代恐怖主义与宗教冲突和国际政治高度相关,但它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不满”和“青年造反”的一个后果。

【西方新“失落的一代”】

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可以说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世界里最严重的一场经济危机,它在短时间里迅速席卷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后果。现在看来,在这场复苏乏力的漫长危机中,年轻人是主要受害者。在发达国家,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正使得绝望无助的情绪在整整一代人中扩散开来——在某些国家,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甚至已持续了数十年。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经济上的,而是政治上的。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一个长达两个世纪的“进步时代”或许正在走向终结。

今天的年轻人不仅被抢走了工作机会,还有上一辈人享有的社会权利。如今许多国家的年轻人都不知道稳定而报酬优厚的工作为何物,也不会享有体面的养老金和良好的医疗保障。大部分年轻人在组建自己的家庭和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方面存在困难,因为他们无法获得住房,不能获得抵押贷款或无力支付高额利息。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正在变成“双不”一族,即“不上学、不工作”,这些“贬值”的青年成为西方历史上看不到未来的一代人。

在欧洲,大量的研究显示,在所有人中,受持续发酵蔓延的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冲击最大的就是年轻一代。

据贝塔斯曼基金会2015年的一项研究,继多年经济危机之后,欧洲约有2600万儿童和年轻人面临贫困或社会排斥的威胁。不出意外地,希腊在此项研究中得分最差。而在美国,政府的报告指出,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贫困率创下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高水平,贫困人口高达4600万。相对于成年人与老年人,18岁以下人群贫困率最高,高达到22%。此外,美国每年还有160万儿童和少年无家可归,他们生活在街上、收容所、汽车旅馆或与其他家庭合住。

国际劳工组织称年轻人失业危机比表面数据显示的更严重,因为长期失业、兼职、临时工作和不安全就业等因素在增长。年轻人被解雇的可能性是年纪较大者的三倍,很多人甚至放弃了找工作。“年轻人失业、长期失业、从事临时l生或低质量工作的趋势越发明显,这将削弱国家的经济发展潜能。长此以往,世界将付出沉重的经济、社会代价”,国际劳工组织曾在《2013全球年轻人就业趋势》发出警告。

这些数据只是全球年轻人失业及闲置问题恶化的表征而已。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因素。首先,西方经济的长期低迷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雇主作出推迟雇佣新员工的决定比解聘老员工要容易得多。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的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印度和埃及就是这种情况。再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失调,大学快速扩张,造就许多高不成、低不就的青年失业。

这代人遇到的困境几乎是史无前例的。上世纪80年代初的衰退可以与本轮衰退相提并论,但那次衰退之后经济迅速复苏。大萧条遗留的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二战以及随后的繁荣期抹去。这次经济不大可能出现如此程度的反弹。

【中国:莫让青春“染暮气”?】

正在强劲崛起中的中国的现状比西方要光明得多,但前路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30多年前,当年轻的李克强在安徽凤阳县的田埂上接到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一个灿烂的“中国梦”在他的面前徐徐绽放。

现在,每年临近毕业季的那三四个月(甚至更早),都会有数不清的亲戚、朋友、同学……找到我,话题只有一个:想办法帮他们今年毕业的儿女找一份工作。有些人还干脆希望我所工作的报社能够录取他们的孩子,哪怕他们所学并非新闻专业,其中甚至不乏海外名校毕业生。每当这时,我总是想善意地提醒他们:纸媒并不是一个拥有光明未来的行业。但转念一想,其实我的那些亲戚朋友们何尝不明白这一点?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就业之难,更可以想见,要想在金融、电信这些吃香的行业谋一个岗位,需要经历怎样激烈的“拼爹”过程。

2013年那年夏天,全国有7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需要求职,“史上最难就业季”迅速成为当时的网络热词。当年5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到访天津市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传递出决策层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称,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空前挑战”。的确,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绝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从历史经验看,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前两天与妻子谈起那些托我找工作的父母们,她将问题归咎于如今父母们的溺爱和独生子女们的无能。的确,20多年前我从大学毕业进入上海一家全国闻名的大报工作,没有借助任何关系,我父母甚至到现在都从未踏足过这家报社,也不认识那里的一个人……然而我认为,客观地说,父母的大包大揽和孩子的娇气幼稚,可能的确是眼下这种就业全靠“拼关系”现象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这使我想起《人民日报》两年多前刊发的一篇评论——《莫让青春染暮气》。文章称,80后一代青年少了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锐气,本该朝气蓬勃的他们现在却变得暮气沉沉。不管文章是否切中了问题的要害,它提出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的确相当值得深思和讨论。

从“大学生就业难”到“年轻人凡事拼爹”,再到“80后一代暮气沉沉”……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中国社会中的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冒险精神、聪明才智和辛苦努力——可能也不能遗漏一些运气成分——来寻求上升的机会之路正变得越来越窄。每当和同学谈起时下年轻人千军万马挤公务员这根独木桥的景象时,我们都不由得感叹:20多年前我们毕业时,读书成绩比较优秀的、稍微有点出息的,有谁愿意去当公务员或进国企?时代真的变了。

按理说,这是难以理解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长期高增长阶段;与此同时,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又在中国引发了空前的人口流动。然而,恰恰是在这样的高增长、大变动(意味着应当孕育数不清的重大机遇)时代,中国反而出现近来人们常说的所谓“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

其实,用“阶层固化”来概括目前的社会流动状况,多少是有些不准确的。一个农民的儿子想要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一个小生意人的女儿想要当一位幼儿园教师……这样的身份流动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事实上每天都在成千上万地发生着,这与改革开放前那种生老病死统统由国家规定的僵化格局还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今,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普通人想要像80年代那样仅仅靠敢于冒险、不怕吃苦就成为令左邻右舍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那种机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在今天的中国,越是需要冒风险、越是格外辛苦的活儿,挣得越少;而一部分人则既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付出多少智慧和汗水,又可坐享收益。

归根结底,社会阶层的固化或上升通道的堵塞,背后其实是利益格局的固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务实的年轻人如今找工作首选政府机关和国企的经济根源——社会财富的分配规则告诉他们:如果你想要多分得一些蛋糕,最好成为那个执掌切蛋糕刀的人,而不是做蛋糕的人。

【世界不能承受失去年轻一代的代价】

辍学、失业(就业难)等因经济状况而引发的青年困境正在累积成严峻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它们正在销蚀着传统的“美国梦”和欧洲进步主义观念;在中国,它们让社会变得“屌丝化”。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这一代年轻人的期望值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更高,他们期望的不仅仅是得到一份工作,而且是能够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视野。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仅更高,而且更多元化。上世纪60年代,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有房有车有电视就是不错的生活了,而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希望得到的生活甚至令上一辈难以理解。

这就使得世界充满了不安定的因子,2011年夏天以来,从伦敦到斯德哥尔摩,从马德里到伊斯坦布尔,从开罗到里约热内卢,到处是愤怒爆发的年轻人。在这些抗议活动中,如2013年5月的瑞典郊区青年移民骚乱和2011年8月的英国年轻人骚乱一样,全体参与者都有一种被周围的繁荣所抛弃的感觉。他们是贫困而看不到出路的一代,他们并不会因为拥有手机和使用“脸书”交友网站就自动地跻身“中产阶层”。

再来看看欧洲穆斯林年轻人的失业率——在许多国家,通常三倍于平均水平,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边缘化和文化自我隔离。孤立和贫困所催生出来的愤怒,使得穆斯林聚居的法国城郊和英国都市移民区变成一个个火药桶,那里的年轻人很容易被各种激进思潮——不仅宗教,也包括政治极端主义——引入歧途。这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提出的考察西方社会“内生型”恐怖主义的另一个视角。

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国家的兴起与青年价值的提升一直是一个同时过程,年轻从来都代表着美好的希望。如果这一观念因为现实而被打断,那么无论从社会还是经济角度,失去年轻一代的代价,都是整个世界所不能承受的。

猜你喜欢
年轻人
年轻人存钱有多难
年轻人为什么不快乐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打卡』
年轻人
年轻人,千万不要相信自己会穷一辈子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动起来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