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乐石磨

2016-02-15 02:12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曾晓宇
早期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磨披萨米粉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 曾晓宇



玩乐石磨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曾晓宇

一、为什么投放石磨?

本学期,我在班级的区角里投放了一个新材料——石磨。为什么要投放石磨呢?

因为我班有娃娃家、美工区、餐厅等活动区,它们比较适合女孩子,而能让男孩子激发力量的区角很少。暑假里,我苦苦寻找适合的材料,无意间瞄到我家的景观摆件——石磨。耶!用石磨就得有力量,推石磨是绝佳的劳动体验,而且石磨蕴含着巨大的探究空间,能够吸引孩子们发现和探究。

但是,石磨毕竟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远,他们会对石磨感兴趣吗?我心里没底,只有从观察孩子中找答案。

观察:石磨投放后,我发现有三三两两的孩子相互说着在某个旅游景点见到过它。不过,它叫什么名称,真没几个人知道。喜欢动手的孩子推着石磨的把手摇摆几下——“它能动”,然后一阵窃喜。

识别:虽然孩子们对石磨的了解并不多,不过对它是感兴趣的。有些期待、跃跃欲试。

回应:一开始,我并不提出任务。因为“新事物”本来就能激发孩子们的探究,他们需要一个过程来了解它。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激发出“怎么用”和“有什么用”等疑问。待看到孩子们乐意尝试,我于是决定正式开设“玩乐石磨”游戏区,并思考投放什么研磨材料。

二、对幼儿兴趣回应:提供单一材料——大米

原因一:活动初期提供过多材料反而会把孩子引向简单的操作。大米颗粒较小、质地均匀,没有黄豆、黑豆之类的皮、胚芽等不易磨碎的东西,更容易让孩子观察“磨了之后”的变化。

原因二:活动初期的材料单一更会激发孩子们主动尝试其他材料的愿望。

观察:虽然只有大米一种材料,但是丝毫没有减弱孩子们探究的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到石磨区里来磨。米粒越磨越细,便有孩子兴奋地对我说道:“老师,大米变成面粉啦!”

识别:大米磨碎变成面粉!哇,孩子们在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的理论,这个思维过程太宝贵了。虽然这个结论不对,但是我没有急于解释,只是微微一笑。我想:就算告诉他们“大米是大米,面粉是面粉,大米不会变成面粉”,他们就能懂吗?这样告诉他们有意义吗?不但没有,相反可能会剥夺孩子们进一步思考和建构自己理论的机会。而孩子们的回答让我知道,在他们的经验中,白色的粉末就是面粉,他们不知道大米是不能变成面粉的,这些给我进一步支持他们学习提供了线索。

三、期待同伴回应“大米变成米粉”理论

策略一:期待孩子们之间的经验碰撞

观察:刚开始,我以为只是个别孩子的看法,于是让其他小朋友说说,发生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以引发同伴间的学习,从而认识到大米磨出来的不是面粉而是米粉。

但事与愿违:孩子们都认为那是面粉!

我摸着孩子们磨出的粉末,米粉细腻地从指间滑下,还在皮肤上留下白蒙蒙的一层,真的好像面粉。问孩子们:“这个是什么啊?”他们都说是面粉。“真的是面粉?”也许受我追问的影响,一位孩子说:“是洗衣粉!”

识别:我立刻明白,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同伴间的经验碰撞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组织操作活动回应“大米变成米粉”理论

策略二:通过操作积累经验

——让孩子们想磨什么就带什么东西来幼儿园磨。

——引导幼儿通过磨其他东西,获得“磨碎变成✕✕粉”的经验,解答“大米变成✕✕”的问题。

观察:孩子们把大米、小米、糯米、黄豆、黑豆、红豆、豌豆、荞麦,还有小资情调的咖啡,田园风味的茉莉花都搬到了幼儿园。我想让他们通过磨这些东西得出“✕✕磨出来是✕✕粉”的认识。

孩子们磨了黄豆,知道磨碎的黄豆就是黄豆粉,黑豆磨碎是黑豆粉,绿豆磨碎是绿豆粉……我认为他们有了足够的经验,于是再问:“大米磨碎了是什么?”但他们依然回答:是面粉!

识别:引导孩子们通过磨其他的东西获得正确答案,这个办法也失败了。

五、用比较实验回应“大米变成米粉”理论

策略三:比较实验

观察:一次厨房厨师到班级带着孩子们做披萨,有一组小朋友觉得自己的面团小,就打起了石磨区“面粉”的主意。

识别:这时,老师不得不思考:我们的确可以不告诉孩子大米磨出来不是面粉,我们好像也可以不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认识,因为等他们长大后,一定会知道,“大米磨出来是大米粉,不是面粉”,但是,在他们没有长大、还不知道大米磨出来不是面粉、不能做披萨,却想着用它做披萨,预计会发生麻烦时,老师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回应:

第一步:看(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是被石磨磨过很多次的大米,一杯是厨房叔叔送来的面粉。)

师:猜猜看,它们是什么?

幼:面粉。

师:两杯都是面粉吗?

幼:是面粉。

师:为什么觉得它是面粉?

幼:白色的,都是粉粉。

第二步:摸

师:摸一摸,两个杯子里的白色粉末给你什么感觉?

一个孩子回答说:一个柔柔的、有温暖的感觉;另一个有小小的颗粒、凉凉的。

师:它们是同一种东西吗?

幼(沉默一会儿)说:是相同的。

第三步:加水,搅拌

师:虽然它们都是白色的粉末,但是它们给你的感受相同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幼:一个(面粉)还是白的,一个(米粉)变灰了(因为有石磨的灰);一个很粘手,一个不粘手;一个很舒服,一个很磨手;一个变少了,一个变多了。

师:有这么多不同感受,那么它们是相同的东西,还是不同的东西?

幼:它们是不同的东西。

师:既然是不同的东西,就应该有不同的名称。(举起面粉杯)这杯,它的名称叫面粉。(举起米粉杯)那想一想,这杯被石磨磨过很多很多次的白色粉末的名称是什么?一会儿大声说出来。

第四步:蒸

师(蒸十五分钟以后):我们看看、再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是相同的吗?谁想来尝尝看?

第五步:尝

幼:像早晨吃的卷卷一样的味道。

师:是的,厨房叔叔送来的面粉蒸熟了像卷卷一样的味道,无论蒸还是没蒸,它都是面粉。

师:这个被石磨磨了很多次的,它的名称叫什么?黄豆磨出来是黄豆粉,那大米磨出来就是?

幼:大米粉。

师:是的,大米磨出来就是大米粉。

进展到这一步,我松了一口气。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发现秘密:白色的粉末不一定是面粉;大米磨出来是大米粉。

可是,我以为孩子们已经建构了关于“大米磨出来的是大米粉”的经验,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再次询问小朋友时,他们依然说大米磨出来的是“面粉”,让我很是惊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开始反思,突然意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忽略了孩子没有面粉是从哪里来的经验,他们认为面粉就是大米磨出来的,这才是孩子的理论。他们不知道麦子才能磨出面粉,而麦子和大米是不一样的。我们设计的对比实验不足以让他们建立相应的经验。

六、用科学概念回应“大米变成米粉”理论

策略四:科学认知“面粉”

虽然上一次的实验没能让孩子们获得准确的知识,但依然不能改变老师的初衷:要让孩子们学习如何去发现……

元旦期间我们到农村找到了小麦。于是,磨小麦的活动开始啦!

三人一组、自由结伴。每组分得等量的黄色颗粒(小麦),我布置任务:这个黄色硬硬的壳里面是一种能吃的食物。比比看:在十五分钟里,哪组小朋友收集到黄色壳里的食物最多。你们需要想,用什么办法、用什么工具可以收集到壳里面的食物?用什么办法、什么工具比较快?你们要积极尝试,即便失败,也不要放弃。

孩子说了很多办法:用钉子、榔头、石磨、剪刀,等等,并积极验证。他们撬开小麦的壳,看到白白的粉末。他们说:这是面粉。老师追问:它是你吃过的食物吗?幼儿回答:是我们吃的卷卷。

当然,也有孩子说那是米粉。这时,旁边的同伴就嚷起来了,“大米磨出来才是米粉!”

最后孩子们发现用石磨的办法最好、最快。我们的面粉开始批量生产。接着,又有一件事让老师紧张起来,小麦磨出来是淡黄色的,并不是我们在超市、在做披萨时的白色。孩子们会怎样认为呢?

接下来,孩子们开始用水搅拌。不经意间,一位用黏糊糊的小麦粉搓起了面条,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说:“是面粉?”

老师又一次追问:是面粉吗?面粉好像应该是白色的,但是它是淡黄色的耶!

一个孩子说:因为小麦的壳是黄色的,所以把白白的面粉染黄了。

反思:我惊叹孩子们的分析和对经验的梳理。

也许,面粉和米粉的困惑还会存在,但是我们不担心,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不是解决“到底是米粉,还是面粉”,孩子和老师都很享受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更关注孩子、支持孩子,孩子们也更自信、更大胆。

猜你喜欢
石磨披萨米粉
沙坊米粉香
兴安米粉趣谈
石磨
“披萨锦标赛”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手工披萨
两个披萨
奶香蔓越莓米粉球
这条披裙子能吃吗?
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