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下岗青工再就业之流向

2016-02-15 04:15张中
肇庆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青工观念职业

张中

论我国下岗青工再就业之流向

张中

(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我国经济的转型和调整,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了一部分企业青工下岗。从长远看,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对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的现状、困境、完善的理论研究,从而有助于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下岗青工再就业的可行之路。

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部分企业职工的下岗,其中有相当多的是青工。长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虽然对下岗青工再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并努力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保障,但在实践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岗青工再就业仍面临很多亟待克服的难题。

一、下岗青工的现状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日益加快,以及国家对生态、环保、民生的日益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相当多的企业关停并转,造成一部分企业青工下岗。就全国范围来看,下岗青工的普遍性和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从来源看,下岗青工大多来自过去长期曾被视为较好的行业,如机械、纺织、冶金、煤炭、化工等行业。这些曾经风光一时且经济效益较好的传统行业得益于前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短期内随着各方面资本的快速涌入,其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但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的改变,迫于形势,这些企业已风光不再。一部分因无法适应市场和政策的变化而资不抵债破产倒闭;一部分不得不压缩产能和规模,改变以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如此“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造成很多在这些企业工作的青工下岗。

其二,从年龄来看,下岗青工大多年轻,且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立足长远来看,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下岗青工的自身素养来看,就有许多潜在优势需通过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而得以凸显,如下岗青工普遍有年龄优势,身强力壮可塑性强,正处人生的黄金阶段。他们大多受过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在技能上具备进一步拓展、深入、提升的潜质。同时,他们曾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一定的专业工作经验。此外,他们生长于我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时期,市场竞争意识强,相当一部分青工社会化程度高、头脑灵活、点子多、适应性强,对新知识、技能、领域有学习的动力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其三,从知识、技能看,下岗青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技能单一、欠缺,其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改造、充实、提升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在知识、技术、信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不仅能改变国家的命运,客观上也能从根本上改变个人命运。对广大下岗青工而言,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镇的普通家庭,由于条件所限,造成他们基础差、底子薄,在当前激烈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强,这无疑对他们再就业的路径和选择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四,相较农民工,下岗青工的再就业率较低。

造成这一不正常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下岗青工个人的主观意识、价值观念定位不准。首先,在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上,一部分下岗青工将下岗原因更多片面归结于国家政策调整、企业经营者贪渎等外在因素,由此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国家和企业有责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只有很少的青工能客观地反躬自省,认同失业原因主要是自身专业知识薄弱、专业技术能力不足。其次,在下岗以后的心态上,部分青工消极观望、不切实际的心态较为明显。尤其是原国有企业的青工,由于根深蒂固地受传统的劳动用工制度观念的束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之间,在择业、劳动观上形成一定的惰性思维,愿意选择安定、竞争力不大、较清闲的工作,而对那些明显竞争性较强、流动性较大及脏、苦、累的工种则唯恐避之不及,而在这些方面,农民工恰恰与他们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中的困境

将近几年的下岗青工再就业实践中所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清楚地看到,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之所以会出现瓶颈,就在于观念、体制作为主导和制约着下岗青工再就业的两大决定性要素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互动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整合,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其长期裹足不前,没有实现根本突破。

(一)在观念上,下岗青工、政府、企业三方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对下岗青工而言,阻碍他们实现再就业的错误观念主要有:其一,是基于传统的计划经济长期形成的根源于所有制和身份的特权等级观念。尤其对于那些曾长期在国企工作过的下岗青工而言,耳濡目染之间在这方面受害更大。一方面,他们即使下岗后也不愿离开国企这棵大树。另一方面,对诸如家政服务、环卫、商业服务、市场营销、物流、农业等劳动力需求量大的行业则以其地位低、工作辛苦、赚钱少为由拒绝就业。其二,是一味等待政府安置就业的依赖思想。有些人将自己失业的责任归咎于政府,故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他们的出路。为此,他们不愿意勇于到市场中拼搏,去开创事业的另一片蓝天。其三,是静态就业的僵化观念。有些人对就业抱有“从一而终”的教条观念,不思变通,不够灵活,与时代脱节,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的快速流动及资源动态运行中的优化配置缺乏理性的认识。其四,是一厢情愿、脱离实际的就业观。有些人对自己专业知识、技能、经验缺乏客观理性全面的认识,盲目自大,自我期望值过高,脱离现实,不顾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举步维坚,处处碰壁。其五,是单一靠劳动创造价值的狭隘过时观念。有些下岗青工由于对前沿新知识学习关注不够,对就业还停留在传统片面的认识上,没有认识到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缺乏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新型就业观[1]。

对政府而言,也应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片面重视宣传农民工群体,而对下岗青工群体舆论导向不力的观念。

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有些下岗青工的原企业负责人主观上对此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下岗采取回避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下岗职工对眼前和未来茫然无所知,严重损害了下岗青工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些下岗青工所在企业的负责人主观上将下岗青工视为廉价的打工者和赚钱的工具,未能将其视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一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而加以重视和培养,加之,劳动强度大,待遇差,致使下岗青工再就业后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再就业市场秩序的稳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从体制上看,制度的不健全也是制约、影响下岗青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就制度而言,下岗青工从失业到再就业,整个过程犹如一个庞大的社会化系统工程,这一社会化系统工程各要素的有机协作和高效运转,离不开法律规范杠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而就目前看,相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立法则明显要薄弱滞后得多,这不可避免地制约了再就业工程持久有效地实施。

从组织上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服务性组织在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低效和不力也是造成困境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之所以会出现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组织不力的痼疾,其根源是我国长久以来在这一领域的历史、结构、体制性矛盾。就现实来看,既与政府重视和投入不够有关,也与各社会化职能组织过度追求金钱利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公益服务职能严重弱化有关[2]。

三、下岗青工再就业流向的完善

(一)观念的重塑和革新

首先,就下岗青工而言,应充分认识到转变观念、强化技能、提高素质是解决自身再就业的关键所在。从观念上将下岗看作人生新的起点和机遇,不要怨天尤人,悲观失望,并能对自己的未来有理性的定位和重新的审视规划。观念的更新势必推动激励下岗青工与时俱进,锐意开拓,主动积极追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再就业岗位。一方面,下岗青工应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并时刻能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针对自己知识基础薄弱,专业技能单一欠缺的弱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利用一切机会抓紧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下岗青工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应具备快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及未来新的职业需求的能力,从而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大潮中显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对政府而言,站在历史的高度,考虑到下岗青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曾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的牺牲,从观念上应强化对下岗者再就业重要性的认识。应努力帮助下岗青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择业、就业观。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下岗青工进行形势再教育,帮助他们认清现状,放下包袱,树立现代竞争意识,克服自卑封闭的心理,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力争做到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同时应尽力帮助他们开阔思路,积极引导他们破除陈旧观念的桎梏,勇于向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向第三产业分流。鼓励扶持并引导他们投身于农业和养殖业,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通过创业开辟另一片新天地[3]。

最后,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应强化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起其所应负的社会责任,雪中送炭,积极主动地做好下岗青工的思想疏通和情感稳定工作。另一方面,应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理解、尊重他们,使他们尽早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尽快适应企业现实及未来的发展需要,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二)应加强体制创新,通过法律的社会调节和规制,构建一套完善的下岗青工再就业制度体系

应大胆借鉴先进国家已经成熟有效的立法经验,为我所用,在有关下岗青工的社会保障、失业救济、职业培养、财政投入、职业教育、权益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制度构建。构成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市场主体的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各社会组织,只有制度才能将再就业工程中各市场要素紧密协作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在这一工程中各定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过法律机制的控制和引导,约束和规范下岗青工的择业行为,明确下岗者的角色定位,强化下岗青工的责任意识,最终依靠制度的力量推进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中,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成效及优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助推再就业工程杨帆远航的强力引擎,也是从根本上决定下岗青工再就业工程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就下岗青工再就业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规模不可谓不大,专业领域不可谓不广,各种“高大全”的学校名称令人有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感,为了拉生源创收,其对外宣传也颇具声势,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就其办学质量而言,总体上参差不齐,远远不能适应再就业的需要。基于此,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在充分挖掘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潜能的基础上,强化对社会办学的规范力度。下决心花大力气对目前职业教育市场秩序的各种乱象加以根本的整治,通过严格的整合和筛选,优胜劣汰,培养一批能适应劳动市场需求和下岗青工的实际需要,能切实将专业知识教育与相关业务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合格的职业学校,真正使下岗青工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同时,可以考虑将来国家通过专项资金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兴办几所专门针对下岗青工的职业教育学校,具体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材选编、学生管理、考核标准等各方面全方位创新,实现与再就业市场的对接。此外,可采取设立国家助学金的方式,对那些素质和技能较低、身体有残疾、特别贫困的下岗青工,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扶助[4]。

就下岗青工再就业的职业技术培训的现状而言,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培训机构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由于一些社会培训机构片面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其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致使下岗青工花了钱也未必能有所收获,这直接导致一些下岗青工对职业技术培训心灰意懒,认为可有可无,对其再就业流向的影响无足轻重。此外,政府对下岗青工技能培训的公共财政投入也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相关制度机制也远未健全,有关专门面向下岗青工的再就业信息渠道还未建立,专门针对下岗青工再就业中介的服务也混乱无序。这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制约和影响职业技术培训市场秩序建立的不利因素。立足现实,应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且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短缺,已有技术等级的工人中,中高级技术工人很少,这已成为未来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就须首先从观念上将再就业职业技术培训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一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石。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下岗青工的职业素养,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下岗青工由劳动力资源脱胎换骨转变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为此,国家应将下岗青工再就业培训方针确定为:在政府的主导和扶持下,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将私人办学、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下岗青工再就业培训体系。就具体的下岗青工职业技能培训而言,针对目前实践中暴露的弊端,主要立足以下几点加以解决:其一,培训应具有针对性。在先期做好相关社会调研的基础上,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决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应贯彻培训紧紧围绕市场、就业运转的理念,从而突出培训的实效性。其二,培训应具有灵活性。如培训时间、方式、内容上都应考虑下岗青工个人的具体特点,统筹兼顾。其三,培训应具有综合性。应从单一的传统专业技能的培训向综合的现代职业素养的培训转变。此外,在培训工作中,一方面,应格外重视对下岗青工创业带头人的扶助和宣传;另一方面,也应格外关注下岗特困青工的权益保障,通过行政性安置或设立再就业创业基金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政府应加快建立集人力资源、就业导向、职业介绍、技能培训、创业扶助、心理咨询等多种职能为一个整体的下岗青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切实完善细化职能,从根本上提高再就业培训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以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5]。

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相信随着观念的更新重塑,体制的完善,今后我国一定会建立一套完善、行之有效的下岗青工再就业体系。

[1]黄新初.对做好下岗青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4):25-27.

[2]郭景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与再社会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5(5):27-29.

[3]林勇祥.下岗青工再就业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2(5):9-10.

[4]陈冀京.下岗青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摭谈[J].青年探索,1998(3):7-8.

[5]王树忠.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J].当代经济,2009(6):44-45.

On the Re-employment of Young Laid-off Workers in China

ZHANG Zho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and adjust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and the change of economic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rought about some young laid-off workers in enterprises.In the long run,to promote the rational flow and allocation of labor resources is a huge problem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This thesis is devoted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of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young laid-off workers.And it is helpful to explore a feasible way in practice for the young laid-off workers'reemployment.

the young laid-off workers;re-employment;,employment sectors

F42

A

1009-8445(2016)03-0018-04

(责任编辑:李曙豪)

2015-11-14

广东青工教育研究院项目(GQy1331)

张 中(1970-),男,内蒙古包头人,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青工观念职业
维生素的新观念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职业写作
健康观念治疗
我爱的职业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在青工中唱响雷锋精神
为青工健康成长尽心尽力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