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2016-02-15 08:39刘英陈坤杰姜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科室

刘英 陈坤杰 姜萍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南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济南250014)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刘英1陈坤杰2姜萍3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济南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南250014;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济南250014)

中医学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中医人才,而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直接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前景。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中医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开展二十余年以来其培养模式已渐趋成形,但仍有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就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人才培养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高层次教育,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前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以训练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培养临床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

中医学是我国的国粹,中医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的中医人才,而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中医临床人才,成为我国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中医人才院校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地深入研究,以建立新型且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模式。

1 现状分析

我国中医师的培养模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早期以“师带徒”为主,有家传和师塾两种形式,一度成为我国中医师培养的主流模式,且此模式至今尚存。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院校模式,宋代已基本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医学院校教育体制。自1956年起,我国借鉴原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起了诸多中医院校,至今已形成了多层次、系统化的中医药院校教育体系,成为现阶段中医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现代中医人才及大量学科带头人,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随之变化,近年来医学研究生不断扩招,中医师现存的培养模式逐渐呈现出其局限性,使得目前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阐述如下。

1.1教学模式与现行规培制度不匹配过去各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为6个月,临床实践为2.5年,七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则前五年为本科理论学习,后2年为临床实践。而现阶段新推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则要求,要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临床水平,需要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实践本学科相关的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达2~3年,因此从2015开始三年制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时间缩短为1个月,取消了七年制专业改为八年制,前5年为本科理论学习,后3年为临床实践。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约90%以上的院校并未随现行的规培制度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做相应的调整,仍多采用传统的导师临床、学生观摩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只有少部分院校采用了自主式或研讨式等其他教学模式,但仍缺乏针对研究生3年临床实践的具体教学措施及规划。

1.2不能根据学生现状因材施教由于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来源不同,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有的是医学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有的是本硕连读培养的,还有有临床工作经历的往届毕业生,3种不同生源的研究生在基础水平及临床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制定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培养模式,现行的“一刀切”教育形式显然无法担当目前的教育重任。

1.3现代导师制带教模式刻板化现有的导师制带教模式大多是导师单方面讲授和学生随诊观摩,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环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较低,致使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毕业后难以适应临床工作。

1.4中医教育西医化中医的精髓在于经典,其教育应顺应中医特色,以中医经典的学习为核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刘晓丹[1]认为,重视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之一,是完整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培养专业思想的需要,是“学有根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医的个性化和抽象化特色更为明显,中医的教育需有与之匹配的个体化、灵活型模式,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西医式套路式教育。遗憾的是,现在大学里因研究生的扩招,导师人均所带学生数增加至四五人,有的甚至十余人,使得导师无暇对学生进行个体化指导,导致本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传统的重实践、师承的教学模式逐渐流于一种形式。这不符合中医的学习要求,只能说是缘木求鱼,对中医的发展及传承是及其不利的。对于目前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医大师邓铁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学院制的中医教育西医化趋势严重,他说:“现在高校里的中医专业就像一只‘病鸡’,病鸡如何能生出健康的鸡蛋?同理,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中不西,又怎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继承人?”另外,现有的教学环节大多是导师单方面讲授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学习缺乏自发性及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环节,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较低,以致80%以上的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学习期间没有形成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毕业后无法适应临床工作。

1.5轮转科室管理力度不足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这种能力不仅仅是针对本专业而言,还包括对临床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技能。医院的各个科室本是研究生们学习技能的主要场所,然而现状是许多科室管理松懈,没有明确的培养轮转研究生的计划及措施,导致研究生科室轮转等同走过场,学生滋生懈怠情绪,这难免使其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加强临床科室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适合轮转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带教方法和体系。

1.6临床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临床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为了确保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的授予质量,其重要性不容小觑。为了使临床能力的培训可得到客观、公正、有效、全面的评价,各试点单位在全国临床医学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方法,例如设置轮转科室出科理论及临床操作考试、随时临床的“床边考试”,另有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如“三站考试”模式等,对学科基础、临床操作技能、辅助诊疗手段及前沿知识掌握情况综合测试,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2、3]。但这机制仍不够成熟,例如轮转出科考核形式化,不能真实反应学生真实水平;传统的“床边考试”模式虽具有客观、实用等诸多优点,但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加剧医患矛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4]。

2 关于加强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在各中医院校目前的教育模式下,诸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得不到有效继承,宝贵的中医学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与发扬,中医传承和中医特色逐渐被掩盖,名老中医资源日渐匮乏,最终使中医的发展呈下坡趋势。为挽救中医,就必须从中医教育抓起,尤其是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这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遏制中医教育的西医化,重拾中医特色化教育模式——师带徒,将师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中医药高等院校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实践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整合出一套适用于中医院校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具体思考如下:

2.1加强医学生入科教育入科教育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入科教育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使学生明确本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诊疗流程,对本科的疾病有初步准确客观的掌握,这样可以使医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目标,能够尽快适应本专业临床工作,完成角色的转变。

2.2多途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①可开设文献阅读讲座,通过讲述如何阅读文献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认识高度,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另外可指导学生根据导师研究领域及相关专业的需要,明确学习内容、查阅文献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并定期开展本专业学术讨论,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②举办有关经典学习的学术竞技活动,如经典背诵、经典辩论等,以活跃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院校交流、学评论论、定期考核、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③补充西医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高等中医教育课程设置要以中医为主体,同时也应开设西医辅助课程,以丰富中医专业知识结构,本着中医为本、西医为辅的思想,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医学实践中相互渗透、共同提高。④一对一提高诊疗技术,多让学生自行接诊新病人并独立制定诊疗计划,导师从旁指导分析、评价、调整诊疗方案。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临诊能力,形成完善的临床思维模式。⑤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议,可以是疑难病例讨论,也可以是学生自行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由导师及带教老师点评并对遗留问题详细作答。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疑问得到及时解答,还能让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体进行施教。

2.3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临床专业硕士阶段的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都是在医院内进行的,因此,导师及临床带教老师的作用在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至关重要,而如何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又是其中的核心内容,这要求我们重师承教育。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将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临床与课堂合二为一。可将师承教育融入到临床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整合出一套适用于中医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三级梯队带教模式,即通过名老中医、研究生导师及住院医师讲师分别带教的三级梯队带教方式,从各梯队不同角度下对研究生进行多方面综合性培养。学生可跟导师及名老中医随诊,收集门诊特色病例,系统总结病房查房思路及跟踪特殊患者诊治情况,将汇集的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定期进行师生讲座式病例讨论。导师及临床带教老师就名老中医临证诊治的宝贵影像学资料、文字资料进行总结学习及讲座教学,集中总结归纳名老中医诊疗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实践诊治经验,以帮助学生们领悟学习。

另一方面,前面我们提到过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来源不同,研究生们在基础水平及临床能力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临床带教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而三级梯队带教模式恰有利于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体化施教。因为三级带教模式,无形中壮大了导师团队,使老师们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个体真实的知识结构状态,并可在学生随诊、查房、及科室学术讲座、学术讨论中及时给予每一位同学针对性指导。

2.4加强轮转科室管理革新考核评价体系临床轮转科室应对转科研究生进行严格管理,可在三级梯队带教模式的基础上,组织本科室高一级在读研究生对轮转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式责任制带教管理,这样既可以提高本科室研究生及轮转研究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让轮转学生受到严格的教学管理。

就临床考核体系而言,闭卷考试是考核学习经典的传统方法,但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参考综合考评方式,把临床考核分为三部分:(1)临证能力考核实施边临床边考核的临床考核体系,导师及带教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临床表现随时评价,考核阶段末计算临证评分,其占考试成绩20%;(2)论文能力考核包括跟师所著学习体会、病案报道,或老师命题作文,占考试成绩20%;(3)理论能力考核采用试题样闭卷测试,占考试成绩60%。这样能综合反映学生理解、感悟、表达、综述等综合素质,既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又突出中医经典、中医理论、西医基本知识等掌握的主体地位。

2.5展望通过加强对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将传统师承教育融入到现代导师制带教模式当中,可有机的将名老中医宝贵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充分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临床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无论对于培养学生基础理论总结和应用的能力,还是独立临证思维和临床诊治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也激励了科室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各医师、讲师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理论及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方式培养有重大帮助。

[1]刘晓丹.中医药大学必须重视中医经典的继承和学习[A].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中医药继续教育新论[C].北京:中华中医药出版社2013:88-89.

[2]梁文珍.医学毕业生实践技能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30-31.

[3]黄丽霞,田静.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考核指标体系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6-27.

[4]赵江霞,帕尔哈提·克里木,李桂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5):21-24.(本文编辑:李海燕本文校对:周翠英收稿日期:2016-04-08)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Chinese Medicine

LIU Ying1,Chen Kunjie2,Jiang Ping3
(1.Department of Rheumat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1,China;2.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Medical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3.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TCM,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high leve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innovative and applied clinical talent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career prospects.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medicine 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train advanced tal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training mode has been gradually formed in more than twenty years,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aspects need to be improved.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 reform.

Clinic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ostgraduate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talent train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6.18.001

1672-2779(2016)-18-0001-03

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No:SDYY14112)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科室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爱紧张的猫大夫
V eraW an g
视歧——一位住错科室的患者
导师榜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