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师的职能拓展培训探索
——基于小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多元课程建设的理论视角

2016-02-15 22:17李晓通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5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教师小学生

李晓通,潘 珂

(1.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2.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从近两年国家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宏观要求中不难发现,小学生体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围绕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常态,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薄国华对太原某小学调研后认为,提升小学生体质需要在体育活动场地、师资、教学比赛方面加强[1];陶磊等认为,体育教学游戏对小学生体质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2];相似的研究较多而且视角各异。根据人的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只是学生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对学生体质难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立足学生生活的各个环节,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体育与健康教育资源状况,把学生体质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依靠多方面的力量解决,或许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乃至整个小学教育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以小学生体质问题为导向的小学体育多元课程建设及相关师资培训是一个现阶段很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学生体质亟待增强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工作的困境

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营养和形态方面改善突出,但多项身体机能和素质严重下降,近视、肥胖检出率高,严重缺乏运动。[3][4]由此可以认为,目前学校体育显然很难彻底完成学生体质健康的全部使命,体育教师职能亟待拓展。

1.在安全教育和危机管理要求下体育教师顾虑重重

目前,很多小学校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甚至地面都进行了完全硬化。由于具备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学生数量长期饱和,给肩负提升学生体质重任的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由于体育课师资有限,人均活动场地很少,学生体质水平普遍较差,而且体育课堂上的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小学生在学校因体育课受伤必然会导致家长向学校问责,如此一来,学校就会把体育课的安全要求提到一个更高的级别。在此情形下,体育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不得不有所保留,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会严加看管,诸如长距离跑、跳跃等稍有危险的项目几乎不敢开展,在这种常态化的严格要求下,学校体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尤其是一些寄宿学校,安全和危机意识更强,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更是严格,学生活动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这是在学校体育及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学校体育面临的困境使得教师在改善学生的体质方面有时显得无能为力。

2.教师对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缺乏支持

学校体育在保障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肩负主要使命,但不是全部的。在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下,学校体育面临着场地、师资、条件等短时间内无法克服的困难,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应成为一种选择。从近年来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体育资源的发展来看,有些家长本人就是健身爱好者,或掌握一定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资源,他们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鼓励孩子长期参加武术、跆拳道、球类等体育项目培训班,并希望能培养成终身爱好,这种趋向已成为一种学校体育和家庭及社会体育优质资源隐性结合的新常态。再者,学生在家的时间相对较长,如何合理安排作业与休闲的时间和方式也是家长必须考虑的问题,据此,很多学校经常开展一些跳绳、踢毽子、呼啦圈比赛等,要求学生在家、在校经常练习。所以,为了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质,体育教师可以在更多方面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家庭及社会体育资源常态化地适度融入,并逐渐探索一条家校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但体育教师对校外资源的探索缺乏学校政策的支持,缺乏动力。

二、新时期学生体质健康与多元课程建设要求下的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定位

结合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可以认为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小学体育是否科学开展的主要评价指标,学校体育工作尚待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各积极要素的科学统筹是小学体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工作的重要导向。

1.小学体育教学应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与健身模式,而非全部的身体练习

在目前学生体质尚未全面止跌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对学校体育的本质与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就课堂的40分钟而言,学生真正活动的时间不足半小时,而且由于场地、人数的限制,学生的练习密度和强度一般较小,还有些学校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压缩学时、限制课外活动,所以,体育课程的深度改革应作为一种常态存在。在阳光体育运动的背景下,喻坚等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主要是传播新的体育理念、新的体育文化、新的行动方式,运动负荷仍应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5]小学体育是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使命,教师应把传授运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放到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每一次课都是一种运动规范的具体体现,都应是一种运动模式,而不只是单纯的运动本身。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突出趣味性、实效性,还要强调体育课堂的知识性和实践性,设法引导学生将体育运动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运用到日常运动中去,教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学校应以此为目标,结合时代需求对体育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常态化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培训。

2.小学体育多元课程建设应调动家庭和社会的深度参与,实现三者有机结合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小学体育很难完成提升学生体质的全部任务,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主要是学习,其他多数时间是和家长在一起,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家长几乎全权负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家庭教育的深度参与是大势所趋。杨民等对日本制度化的家校合作进行研究后认为,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6],这种一致性与连续性事实上完全可以转释为常态性。近年来,我国的多数小学生家长会结合孩子的需要,带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班,在提升孩子文化基础知识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他们的课余爱好,但对孩子的身体素质重视不够。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一直较低,学校很少将其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对家长提出要求,也难以唤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而且,由于家庭生活中的高营养、少运动,有些孩子每逢节假日就增肥很多。所以,学校应从课程建设的视角,鼓励体育教师提升和家长打交道的意识与能力,设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唤起家长对孩子运动健身的重视,将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适度回归到家庭教育,进而督促家长在节假日期间多陪孩子运动,或者带他们参加离家较近的健身俱乐部、培训班等组织,指导孩子参加校内的各种体育运动竞赛,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健身需求又调动了社会力量融入,有效地扩充了学校体育资源。

3.小学体育教师应注重设计家庭参与个体化的量化考核评价方案,重视体育荣誉

在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各项目标的设置与考核是必需的,也唯有如此才能指导小学生步步为营、脚踏实地地向着目标前进,在成长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快乐。由于个体差异,目标的设定方面当然也应有所区别,关键是引导小学生进步,“跳一跳摘桃子”是已经被证明了的目标设置原则。在体育的考核中,既要有一般性目标,也应有个体化目标,天赋较好与肥胖羸弱者等应区别对待,注重进步,重视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及运动健身习惯的培养,避免打击小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另外,教师也应积极学习评价体系改革的知识,尝试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多主体参与的体育学习评价新体系,并极力拥护体育学习评价的改革。[7]以此为前提,促进家庭常态化地全面参与,尝试把家长参与情况作为一种考核与交流的材料,纳入学校体育的量化考核体系中去,像鼓励小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及品德进步一样,赋予小学生和家长应有的体育荣誉。进而为小学生设置个体化考核目标和健身方案,建立个人体质健康卡,既要强化目标意识,又要灵活要求,促使小学生在周末、节假日及作业间隙等时间参与一定量的运动,真正做到吃、动两平衡。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小学生的校外体育健身模式,促进学生的校外健身。

从课程资源整合的角度来讲,要构建多元化的小学体育课程模式,就要对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学生的自学活动等课程要素做出科学的安排,在充分尊重学校体育基础地位的同时,科学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与健康教育资源。具体而言,学校体育应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适当做出调整,重视学生知识和健身模式的培养,强化健康目标的要求,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唤起他们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保障学生在家的健身运动时间,自觉和学校共同构建小学体育的多元课程建设体系,以此为基础加强师资培训,并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三、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与体育教师培养的创新路径

小学生的体质问题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快乐的心情等都将影响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这些诱因很多时候也受制于家庭环境和父母观念,对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

1.把促进学生多途径、多形式地参与体育运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目前,由于学校体育的种种局限,很多小学生在学校不能得到充分的运动锻炼,所以,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和家长加强沟通,使体育与健康成为学生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保障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运动。家长应以培养孩子的特长为目标,在强化跑步等发展身体机能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为孩子选择一项能时时看得见进步、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譬如篮球、武术、舞蹈等项目,作为一门重要的常态化的生活课程,促使孩子按计划、长期有规律地坚持下去,尽可能通过不同的运动参与促进小学生各项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而且学校还应进一步确立体育教学常规,重拾“以赛促练”的传统,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和竞争意识。范晓萍等通过对美国SPARK(Sport,Play and Active Recreation for Kids,儿童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研究认为,小学体育课程应该是运动、游戏和娱乐的结合,我国小学体育改革应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运动兴趣与发展、教师兴趣及课程资源等方面着手,促进学生积极的运动参与。[8]当然,对小学生而言,运动应是他们学习之外的一种理想的休闲方式,使他们能在适度的运动中体验到玩的快乐,进一步促进文化课学习及道德、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的培养。

2.在家校结合的前提下,强化小学生健康生活和运动习惯的课程目标

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家长关心的主要问题,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洪明通过对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的分析认为,厌学、自我管理差是中小学阶段家庭教育的常见问题,溺爱型教养方式为问题的主要成因。[9]生活习惯的本身就是一种调理,一种节律,一种意志,一种最轻松、最科学的生活方式,具备良好生活习惯的小学生也必然具备高超的生活统筹能力,知道在不同的时间段做该做的事情,能够很好地把握重点,严格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计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然,在良好生活习惯的支配下,小学生也可能会自觉地进行体育运动,积极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并且在运动中更注意科学、更注意量和度的把握。生活习惯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引导固然重要,但没有家长的监督和约束也很难完成。所以,家长应将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要常抓不懈,小学生的运动习惯只有成为良好生活习惯的组成部分才有意义,才能促进小学生健康体质的养成。事实上,在饮食和生活的基本要求、意志力培养等方面,家长的要求在小学生心中更有分量,所以,家庭教育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不能忽视。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体质养成的重要阶段。在有些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普遍不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以课程建设为主要措施的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应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宗旨的多元课程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小学体育教师职能的拓展。在基础教育方面,我国城乡及地域差别较为显著,家庭及社会因素的积极参与是时代的必然需求,学校应结合地域、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情况,做出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实现最优化配合。另外,学校也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体质健康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践行国家相关教育法规、政策,自觉提升学校体育的学科地位,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基本宗旨,开展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成长,保障家庭、社会资源的引入,拓宽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沟通渠道,使小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尽可能养成健康的体育学习和运动习惯,为良好体质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薄国华.学校体育活动对小学生体质影响研究——以太原市某小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9-61.

[2]陶磊,王建军.体育教学游戏对小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11):119-121.

[3]张大超,李敏.影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76-80.

[4]梁绍邦.中小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青海教育,2012(5):28-29.

[5]喻坚.“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77-79.

[6]杨民,苏丽萍.日本小学制度化的家校合作[J].上海教育,2014(8):54-56.

[7]汪晓赞,季浏,金燕.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效果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02-105.

[8]范晓萍,汪晓赞,王健.美国SPARK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1):80-83.

[9]洪明.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焦点难点问题透视——基于600份家庭教育咨询案例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11):55-59.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教师小学生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