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语文学习单实现语文教学新突围

2016-02-15 22:17傅登顺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5期
关键词:单的常态语境

傅登顺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杭州 311600)

随着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新常态”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词,所谓“新常态”,它一定是不同于以往的、与传统相对立的,也一定是常态的、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变化的。[1]因此,一定要搞清楚新常态的本质内涵,厘清语文教学各因素在新常态中的组合关系,并通过学习单实现教学的新突围。

一、构建语文教学新常态,实现教学新突围的迫切性

当下,语文教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内,一线教师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外,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被直指“假语文”泛滥。一时间,广大语文教师也真有点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也真得很需要有一双慧眼来看清楚、明白与真切。[2]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但人们往往太热衷于追求课堂艺术,以至于在通往课堂艺术的征途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课堂科学层面的研究与追求。[3]如田本娜在《小学语文的“返璞归真”》一文中指出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脱离实际的拔高”“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又如在《请放慢语文教育的脚步》一文中指出的语文教育“一是急躁、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升学率;二是片面,唯分数教育”。艺术在于创新,艺术是不那么讲究标准,是张扬个性、任人而为的,而趋向于科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新常态”不是去改变应有的科学常态,而是为科学常态服务,为提高教学效益服务。

在基础教育领域课改的深度推进过程中,语文学科走在前沿,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是够“任性”的。如教学内容的任意增删、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并以“新常态”冠名,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就拿“新常态”的话题喋喋不休地教训别人,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新常态”的核心是“常态”,笔者认为,所谓“常态”,就是符合语文学科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常态,所谓“新”,核心是指纠正不正常状态,构建符合现代教学体制的新教学生态。

二、构建语文教学新常态,实现教学新突围的要素

构建教学新常态,其更核心目标是实现语文教学新突围。构建语文教学新常态,需要拨开乌云见太阳,方向要明,目标要清,厘清主件、配件和附件之间的关系。《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中一短评说道,“在推进深度课改的今天,我期待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是: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说明当下的语文教学严重偏离了教学科学本身,要纠偏扶正。

1.理念新是方向

“高效课堂进化论”认为,2014年是第二代课改的成熟期。2015年则是第三代课改的探索之年。第二代课改强调“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三代课改则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第二代课改的核心是“学+交+教”,本质上是“鱼+渔+欲”,重点关注想学、愿学和乐学等问题,而第三代课改的思路则厘清“学什么”(知+能+智)、增强学习内驱力和为课堂树“魂”。[4]

2.模式新是根基

“学什么”(知+能+智)的课改思路,需要适时引进或设法构建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新课型模式,如微课和翻转课堂等,并符合教学的科学性,不肆意追求课堂艺术,做到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不被假象乱花眼;课堂教学改革不“任性”,确保“新常态”的稳定性。

3.状态新是动力

状态大于方法,学习状态决定着教学成败,让学生进入强烈的自主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新常态的主攻目标。学生学习状态主要在三个环节,即起点环节、推进环节、深化环节。起点环节重点重在有备而来,如学习积极性是否被激发,思维是否被激活。推进环节重在热情是否被持续,思维是否朝深层发展。深化环节重在深化是否需要和恰当,思维和理解是否进入高潮,是否另有所获。

4.载体新是平台

学习需要平台,即发挥的渔场。学生学习离不开脚手架引领向上攀爬。渔场也好,脚手架也罢,都是新常态的平台。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近几年来“预习单”“导读单”“学习单”等持续登场。这些“单”,首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引导、对照、评价的依据,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脚手架。其次,有利于革除语文课堂过于“喧哗”之弊,腾出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三、学习单的设计与使用,为实现教学新突围开道

著名特级教师李希贵老师说过:“既然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全面、系统、具体且及早地告诉学生。动力来自目标,压力来自任务。有了目标和任务,学习才会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情,管理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5]而语文教学的习惯做法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任务课前对学生保密,课中搞突然袭击。这样做似乎害怕学生知道得过早、太多和太全会动摇教师尊严,会失去教师借题发挥的余地。学习单的引进改变了这种封闭的局面,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了先决条件。这里的学习单,主要指预习单、讨论单、练习单和拓延单。

1.预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预习单,即预习作业,指的是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预习,追求预习效果的最大化而布置的针对性强的作业题。[6]有效的预习单,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不仅可以提醒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能力有积极的意义。

预习单设计要发挥好以下几项功能:导学功能,在预习单中有方法地指导,如“一读二写三想四问五查”[7];积累功能,语文教学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尤其是字词句的积累,让学生明确积累什么、背诵什么、运用什么;拓展功能,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如预习后的拓展使用,预习中相关内容的补充等;自主功能,小学高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个性的思维方式,针对老师一成不变的预习作业,难免出现流于形式的应付,在学生掌握预习基本方法和步骤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搏一搏,自行设计预习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内容展开预习;命题功能,为了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发挥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为教师设计预习单,学生预习单的设计是建立在深度研读课文基础上的。

有了科学的预习单设计,其重点就应转移到如何使用上来。主要是课前统批。预习有布置没批改,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掐断了师生间的信息互通。在批改中以鼓励为主,评价中以讲成绩为主。教师做到部分题目心中有数,部分题目精心统计。尤其对学生中带有共性的问题精心统计,便于确切掌握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同时做好课堂渗透,案例订正。

2.讨论单的设计与使用

翻转课堂就是把学习内容提到课前,在教师提供一定帮助的情况下,学生展开自学和学生间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后提出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留待在课堂上讨论与练习。为此,讨论单很自然就登场了。讨论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或某几个学习问题组织学生探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思维开发等。[8]尽管在未有讨论单之前,讨论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其问题,要么来自于教师的预设,要么是课堂中临时生成,要么是少数学生的提议,由于主要不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的困惑,难以与学生学习实际对接,常常会被与学习无关的问题牵着走。讨论单的设计与使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激励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在讨论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教师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要求、课文特点、教学重难点的预设问题。二是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经自身努力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少数学生为了提醒大家注意而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学生个体、有来自小组的意见。三是教师在确定讨论单之前,一定认真阅读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结合自身预设的问题进行归类、整合、提升。讨论问题确定前再次听取学生意见,并做适当地调整与补充。问题的价值判断,首先看是否是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其次是否紧扣学习目标、符合课文特点。

二要讨论问题注重形式多样。有了讨论单的介入,课堂讨论目标更集中,问题更清晰,便于记录,而关键还得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讨论过程要做到形式多样,讨论问题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观点类讨论。即主要围绕某一现象或事件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类讨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逻辑无误就可以,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很好地考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第二学段是学生课堂讨论的初期,这类简单表达的讨论比较适宜。第二类是理由类讨论。这类讨论是在一定观点下给出自己的理由,理由的依据来自于课文或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和背景等。这类讨论重在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如《麻雀》一文,可设计怕与不怕的理由讨论。《迷人的张家界》一文,可设计观点类讨论单。讨论单还要不拘形式,如《蒙娜丽莎之约》一文,可讨论写了哪几个方面,有哪些特点?讨论过程先是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最后整合观点,形成共识。

三要组织交流条理清晰。讨论单只是一个论题,真正影响讨论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学生交流。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程序很有必要。一是根据班级情况和教室特点来分组,常见有四人小组和六人小组。并做到固定小组和临时小组相结合,固定小组以异质为主,临时小组以同质或同观点为主。前者主要通过异质补充,携手共进。后者主要通过同质竞争,引向深层。二是固定小组也好,临时小组也罢,在小组内选定记录者和交流者,也可两者合一。记录者将组内人员的发言记录下来,并概括归类,交流者是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这样长此以往,组内会形成任务的经验积淀,甚至形成班级的组织文化。不过在组织讨论的初期,教师一定要有精心指导,形成学生自觉行为后才放手。三是班级交流的执行力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大考验,既要有序,又不重复耗时。努力使代表言之有序,不重复观点,其他成员认真倾听、思考,为进一步补充和辩白做准备。

3.练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练习单主要指为教学而专门设计的学生练习题,练习单的主要功能是巩固知识、深化理解、习得表达与实践运用。练习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堂练习,一类是课后练习。课堂作业设计要与教学重难点相吻合,对教学重难点能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一是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教师现场巡视学生练习,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正,对作业做得出色的要及时表扬。课堂练习要当堂讲评,对一些突出问题,当堂讲解,对优异个例当堂展示,及时让学生对当堂学习所得内化吸收。课堂练习不能集中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要化整为零,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巩固类知识应及时强化,如识字写字、词语理解等。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练习以及随堂练笔可以移至课堂结束前环节,因为这类练习需要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如《穷人》一文的经典是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描写,为此,教师设计学生忐忑不安经历的练笔描写。如走上表演场,来到陌生处,成绩出来时……。再如《蒙娜丽莎之约》的教学重点是“看到的+联想”相结合的描写方式表达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观察达·芬奇的另外一幅画《最后的晚餐》其中的某一个人物,并用“看到的+联想”的方法试着写一写。课堂练习要当堂讲解,让学生既看到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又在学生间思维碰撞中发觉更精彩言语和描写。

二是课后作业及时反馈。课后作业指教师根据阅读教学需要而设计的课后作业,它不是练习册上大量的重复操作的作业。课后作业因其作业设计跨度比较大,很难当堂完成和及时反馈。如课本剧、出海报等需要时间较长的活动性作业,而且还需要教师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又如生活实践类作业,如问卷调查、劳动实践等需要家长的融入和配合才会有效。因此,教师要对自己设计的课后作业及时反馈,很大地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协调能力。普通的作业,教师要做到当天反馈,越是及时,学生吸收理解的效果越好。

4.拓延单的设计与使用

课文皆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它兼具文本原生价值(传递信息)和教学价值(实现教学价值)。语境是言语表达的框架,阅读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四大基本语境,即文本语境、作者语境、社会语境和读者语境。文本语境,即上下文语境;作者语境,即作者的创作动机与情感;社会语境,即创作的社会背景;读者语境,即读者对文本内容、情感理解的已有现状。有效阅读,必须透过文本语境,体悟作者语境,了解创作社会背景,提升读者语境,尽量做到四种语境的契合,既真切体会文本的原始价值要发挥好教学价值。这需要拓延单的引领。

一是读懂作者生平经历。任何作品都与其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和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相关。为此,读懂作者至关重要。如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在暗讽封建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切实际理念。如《西游记》的修身无果,《红楼梦》的齐家破败,《水浒传》的治国败落,《三国演义》的平天下无奈等无不与作者成长的社会和个人观点相关。为此,有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怀念母亲》一文时,出示了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季羡林《小苗与大树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阅读季老作品《我这一生》《留德十年》后而整理的作者介绍:季羡林,语言学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11年生于山东临清县。由于家境贫困,6岁的季羡林离开母亲,被过继给济南的叔叔,在那里开始上私塾。9岁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1935年,24岁的季羡林赴德国留学,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留学十年,1946年季羡林回国任北京大学终身教授。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使学生在对作者产生敬仰之情后,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读懂作者特殊经历。如《怀念母亲》一文的作者情感深层很独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这是作者的特殊经历而产生的。如作者受“过继”给叔叔体制的迫害,导致“六岁离开,曾回故乡两次奔丧,只待几天,母亲临终前未见到自己的孩子”。作者赴德国留学期间正逢二战,故国难回,深深眷恋。才有“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真情喷发的表达。

三是读懂作者相关作品。课文是作者系列作品中的某一篇或某一篇中的节选。就如选取项链中的某粒珍珠,要透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言语表达,往往需要引入作者相关的作品进行互文性阅读。如有教师在教学《怀念母亲》一文时适时补充了作者《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中与母亲形影不离的情景篇段,以及《赋得永久的悔》中“吃月饼”和“为母亲奔丧”的两个情景篇段。为读者真切体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奠定事实依据和情感基础。

学习单使用贯穿于语文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单的使用初期被窄化或泛化是难免的,但随着逐步成熟相对统一的名称、统一的规格,统一的功能和评价标准显得很必要。这也是为了确保“新常态”的稳定性。学习单的使用不是按类型不同按部就班推进,而是穿插进行的。学习单,不仅要有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等重点要素,还要有完成学习单的方法途径、行为习惯、情感投入、时间分配、书写格式等具体要求。学习单的全面铺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要从其释放出的教学“正能量”和为实现突围的目标坚定信心。▲

参考文献:

[1][2][3][4]胡国军.什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常态”[N].浙江教育报,2016-01-08(2).

[5]余科峰.高效预习单的理想创设[J].小学教学参考,2015(12):32-33.

[6][7]吴丽霞.盘活“预习”,谱写“序曲”[J].新课程学习,2014(6):53-54.

[8]周亚飞.小学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课三单”的实践研究[J].文教资料,2014(35):165-166.

[9]王海峰.学习单:让自主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J].广西教育,2015(2):29.

猜你喜欢
单的常态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小学数学实验学习单的开发研究
上三角矩阵空间的保持逆矩阵的函数
关于批准发布《内六角圆柱头螺钉细牙螺纹》等173项国家标准和2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私营停车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