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是各种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2016-02-16 18:07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习惯文本

陈 林

(宝应县城南小学,江苏 扬州 225800)

2016年2月,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新鲜出炉,意见稿认为,中国学生亟须发展核心素养,这些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1]无论最终确定学生需发展的核心素养是什么,都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形成怎样的语文素养,才能支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呢?笔者以为,阅读素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众所周知,阅读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反思自我、建构意义、激发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任何一种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阅读素养的形成方面需要加大工作力度。

一、阅读素养形成的现状——对阅读习惯的养成理解不到位

要做好阅读素养形成的工作,首先得了解“素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素养”有这样的解释:“修习,平时养成的良好习惯。”[2]而“习惯”逐渐与人的生命相融后,就会演变成一种“习性”,正如布尔迪厄研究得出的结论:“习性”能够自发地激活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就像一个没有指挥的乐队,仍然可以集体地和谐地演奏[3],至此,素养得以形成。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也会跟阅读习惯有关,也就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素养,首先就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上实际做了多少努力还需要分析。

首先,我们看看作为“专业”指导阅读的阅读课堂教学。其目前有两种质态:一种依然属于传统教学,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并从内容当中探索出有关思想或者哲理意义;另一种是相对前沿的,注重对语文知识或者叫作文本体式、表达方式的学习,也就是教学重点从文本内容向文本形式发生了转移。这两者在于教学内容的不同。第一种,学生可以从文本意义的理解中建构适合自己的意义,由意义指导行为,从而喜欢上阅读,最终可能养成阅读习惯;第二种,学生可以从对文本形式的深刻感受上,领悟文本表达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潜意识里默会成阅读方法,最终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但研究诸多阅读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它们对于阅读方法的直接指导和在直接培养阅读习惯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还十分欠缺。也就是当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可能让学生理解和记住一些事实、道理、概念,但对于如何阅读一篇课文甚至一本书,还没有习得一些明确、具体的方法,以至于学生们从课上来到课下,对于如何阅读一篇课文或者一本书,除了潜意识里默会的模糊的方法外,其实还是一头雾水。明确的方法是行为的支架,有支架的行为才能形成习惯。也就是,当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作为甚少。

其次,我们来看课外阅读,这一活动目前已经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诸多教育同行都在对课外阅读教学进行研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贡献:一是对于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兴趣,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很多公开课,其内容都在课前兴趣激发方面;二是在对整本书内容的提取、对文本思想的“挖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三是对于学生撰写读后感言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四是对学生阅读量、阅读速度的探索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应该说,这些经验,对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以及积累课外知识上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以上经验除了在对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的探求,可能对养成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有所帮助以外,其他做法其实收效甚微。

由此可见,无论是阅读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学,基本上没有将阅读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有的甚至还没有培养的意识,其主要原因还是对于阅读习惯的理解不到位,归根到底也是对阅读素养的形成理解不到位。

二、阅读素养是怎么回事——阅读素养是各种阅读习惯的“绘事后素”

“绘事后素”出自孔子《论语》。对这句话有诸多不同的理解,但笔者赞同这样两种理解:一是指众多色彩交加之后的归于平素和本色[4];二是所谓绘画作品完成后用素笔勾勒,也就是轮廓看起来是素淡的,但这轮廓里面包含着众多的色彩[5],正如一个人,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素养是自然的,但其包含的品德却是如此丰富。这两点都说明,一个素养的形成可能是由众多的行为和努力所支撑的。正如上文所说,素养应该是“修习”的结果,阅读素养自然是诸多阅读习惯合力而成的最终呈现。那么,阅读素养是由哪些习惯综合而成的呢?

这可能要从阅读素养的理想状态进行推测。在我们看来,阅读素养高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的特性:第一,喜欢阅读;第二,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第三,阅读之后能将阅读的收获运用到生活或者工作中。这三种状态都涉及习惯。第一,因为喜欢阅读,所以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只要有空,就会阅读,也就是有想到阅读的习惯。第二,关于阅读方法,可能涉及更多的习惯养成,比如记忆相关信息的习惯、做旁注的习惯、写读后感的习惯……这些习惯因人而异。第三,涉及阅读转化的习惯。阅读转化大多是一种缄默的行为,但如若能专门进行修习,当然对好的阅读素养的养成更有帮助。这三种习惯对专业阅读和社会阅读都有好处。三种习惯无论养成哪一种,都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但如果是三种习惯的综合获得,则可以说该读者具有了较高的阅读素养。

三、阅读素养如何养成——课堂专业修习,课后闲适修养

(一)变传统课堂重文本的探讨为经常对阅读方法的修习

当前阅读教学确实存在重视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探讨,而忽视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使用习惯修习的现状。很多时候,教师会根据自己对语文和所教学文本的理解,单方面确定教学的内容,然后进行教学。比如《麋鹿》这篇课文,可能因为教师最近对文体和表达方式感兴趣,于是就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对说明文“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三种表达方法优越性探讨上,甚至对文本本身所陈述的事实、事物刻意屏蔽。而事实上,文体只是文学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我们需要关注文本体式,但这可能不应该成为真正的重点。

国际上有关阅读素养界定的尝试以及对文本阅读策略的总结和归类值得我们借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将阅读一个文本表现出来的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解过程”,一个是“阅读目的”。他们对文本“理解过程”提出了四类主要的策略,分别是:关注并提取出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6]与此同时,该研究项目还将学生的阅读目的分为“文学体验”型和“信息获取”型。而无论什么类型的阅读,其阅读策略大致相同。最近,亲近母语研究院组织一批骨干教师试图对相关儿童读物编制一套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测试题,便是参照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就当前国内的阅读课堂教学来看,普遍对前两种阅读策略重视较多。即使这样,第一项也一般要求学生提取教师想提取的信息;第二项,一般也比较关注是不是教师想得到的结论。而且,学生们一般不能明确知道,在课堂上,自己什么时候是在提取信息,什么时候是在直接推论……这些行为教师很少跟学生讲明。而亲近母语研究院在编制阅读素养评测题的时候,明确告知读者哪些问题是针对“提取信息”,哪些问题是针对“直接推论”,哪些问题是针对“解释整合”,哪些问题是针对“检视评价”,让学生在阅读一本书之后,很确定地知道自己在哪个阅读策略上有所欠缺,并进行自我训练,实在是对阅读素养修习的一大贡献,值得一线课堂借鉴。

对于阅读策略的修习,我们也可以采取“小步走”的方式,先在每一周的几节阅读课中抽出一两节来专门训练关于以上四种阅读策略,以至于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修习之后,能够自动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来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待学生们适应这样的教学之后,再尝试在每一堂课中对这四种阅读策略进行明确的修习,进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变传统的课外阅读指导模式为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修养的模式

传统的课外阅读教学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依然没有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以形成素养,主要问题可能出在我们指导的途径有点不对路。强行要求阅读量,有可能会“迫使”一些优秀的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但这样的习惯养成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而且这样“逼迫”养成的习惯只要遇到宽松的机会,在没有强大意志力的约束下也很容易消失。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可能更需要一种宽松的闲适的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一定会很自觉地拿起书本,将阅读当成一种自然的方式的。这种自然的方式,应该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觉召唤。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习惯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素养。

或许,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少有指导的课外阅读行为,整个阅读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并逐渐形成阅读素养。笔者所在的学校正在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建设,在这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动化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天清晨刚到学校,班得瑞舒缓的音乐响起,学生们便一起诵读起经典诗歌,这些诗歌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均由学校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每周诵读,没有严格的进度安排,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长度和难度灵活调控。每天中午固定的时间一到,学校也会响起读书的铃声,然后学生们自动进入阅读状态,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读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读学校推荐的书目;学校还创建了“思维教室”(借鉴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创意),每一个班每一周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思维教室阅读一次,书籍也是学校从图书室里遴选出来的。

在阅读成果展示方面,学校设置两个通道:一个是“摘绘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者摘录,或者根据文本内容和情节绘画,或者写读后感,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展示阅读成果的方法。另一个是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在这方面,学校采用了班级定期交流和学校阅读核心组成员定期交流的方法。核心组成员主要是由每一个班推荐的优秀读者组成。交流的内容为大家最近所读的书目,交流的形式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而定。核心组的交流过程由学校专门聘请教师主持,并做好记录,向全校展示。

整个闲适性阅读课程建设主要以“民间”为主,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阅读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可以进行“提取信息型”阅读,也可以进行“文学体验或者为娱乐”的阅读。

当一种行为是学生自主而自由地养成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地在他的身上扎根,以至于当他离开学校之后,他可能忘记学校教给他的知识,但这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当他坐在公交车上很惬意的时候,他或许会拿出书本来阅读;当他在家里休闲时,或许也会拿出书本来阅读。而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那些阅读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策略,则可能有效地帮助他提高阅读效率。

(三)变象牙塔式的被动运用为主人翁式的主动运用

阅读的素养可以从兴趣、阅读的过程表现出来,但如果能在平时对阅读的运用中表现出来,那就是更有意义的事情了。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增长见识、建构意义、形成思想、实现抱负,其中通过阅读实现抱负,是阅读最理想的境界,而如果要实现抱负,人必然是主动的。自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大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7]方面的教学给予了格外的重视,并进行了实践。甚至有的课堂教学竞赛中,没有课堂练笔、读写结合的环节就被定为不能获奖的课。这对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它让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得的表达知识直接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某种阅读的素养。但如上文所说,素养其实是一种综合性的状态。所以,阅读素养的形成不能仅仅通过读写结合来形成或者表现,仅仅习作也不行,仅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不行,那只能是一种封闭的象牙塔式的被动运用训练,很难经受生活、社会的历练。而阅读素养如果在一种综合的时空、人际、环境等组成的情境里展示并养成习惯,可能更有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可能要拓宽教学的场域,多多设计基于生活和社会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亲近母语研究院也做得不错,比如他们开设了时令性阅读课程,每到一个节气,他们会推出一组跟这个节气有关的诗歌,让学生们诵读,然后将这些诗歌中的内容带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再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们的交流自然跟这组诗歌有关系,但不同的是,学生们经历了与大自然的交互,并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生活场域,他们的交流已经融入了自己对生活和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此时的交流已经是一种对语言真正的主动运用。这样长期坚持,学生自然会养成一种主人翁式的运用阅读的习惯。

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过上一种丰富的语文生活,则学生对阅读的运用可能会更加主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只有在生活之流中,语言才有意义。”[8]这就是说如果能够让学生将阅读和生活联结起来,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关注生活,则学生便能渐渐地将阅读所建构的意义与生活对照起来,以阅读来观察生活,以阅读来反思生活,然后反过来用生活促进阅读,以生活来滋养阅读,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形成较高的阅读素养。在这方面,由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给我们以深深的启发,该实验建议养成学生读书和撰写生活随笔的习惯,将阅读与生活巧妙联结了起来,从而使学生们成为阅读运用的主人。[9]

综上所述,阅读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我们只有改变对阅读习惯培养的认识,在课堂上修习各种阅读策略,养成运用好的阅读策略的习惯,在课外养成一种闲适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并努力给学生过丰富的阅读生活方面提供支持,使他们养成主动运用阅读的习惯,最终这些好习惯综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京城教育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出炉!这9大素养你咋看?[EB/OL].[2016-02-26].http://learning.sohu.com/20160226/n438673960.shtml.

[2]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1246.

[3]布尔迪厄.实践理性:关于行为理论[M].谭立德,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89.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6:63.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35.

[6]李余仙,王晶莹.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概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1(11):44-46,5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34.

[8]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韩林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10.

[9]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习惯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上课好习惯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