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变革与创新

2016-02-16 18:07黄建锋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互联网+培训课程

黄建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500)

一、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核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融合创新的平台,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大众创新、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惠及民生、促进共享经济发展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技术支撑[1],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2]。

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育部在中国青岛合作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会议主题是“信息技术与未来教育变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3]。可见,中国教育又迎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契机,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培训也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潮流,将“互联网+”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变革、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培训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教师培训”。

二、“互联网+”给教师培训带来的变革

“互联网+”不仅给传统行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同时也将现代教师培训推向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大潮之中,促进了培训内容持续更新、培训资源不断丰富、培训手段推陈出新、培训样式丰富多元、培训评价日趋完善。

(一)宏观层面

“互联网+教师培训”打破了地域界限,突破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人数的限制,解决了困扰中国教师培训多年的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等诸多不平衡的问题,让远离城市的教师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所带来的喜悦,教师培训变得更加公平。[4]截至2014年11月底,“互联网+”实现了全国6.4万个“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5],这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可接受远程在线培训成为可能,同时也为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互联网+教师培训”给教师培训带来了新思维。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逐步运用于教师培训之中,表面看来是培训技术的变革,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却是培训观念、培训手段、培训方式与培训模式的变革;“互联网+教师培训”让受培教师自助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学习平台上学习资源丰富多彩,受培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培训内容、培训资料及授课教师进行适应性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培训方式,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受培教师进行网上讨论、提出问题、接受解答等教与学的互动,实现个性化学习,极大地培养了受培教师的自主探究能力[6];“互联网+教师培训”让培训的时间与空间得到有效拓展。“互联网+”让无围墙培训、终身培训、全民培训成为可能,培训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任何人(Anyone)都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采用任何方式(Any Way)进行学习培训[7];“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让智慧培训成为可能。利用海量教育数据资料结合大数据分析每个受培教师的学习情况、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析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根据分析结果为每个受培教师量身定做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环境,从而达到智慧培训的效果。

(二)微观层面

“互联网+教师培训”让授课教师的角色与职能发生了变革。在培训前期阶段,授课教师既是数字化培训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更是数字化培训资源的整合者,授课教师既要围绕一定的主题收集相关的培训资源,又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择其重点呈送给受培教师。在实体课堂培训阶段,授课教师由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培训的组织者,负责引导受培训教师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和小组讨论,授课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引导受培教师自主学习[8];“互联网+教师培训”让受培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于采用移动互联培训模式,受培教师不再是被动听课、被动思考,受培教师接受培训不再囿于课堂,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更广了,可以想象的空间更大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权力更大了,可以交流的机会更多了;“互联网+教师培训”让课程从组织结构到课程内容有了巨大变化,因为大数据资源的出现,使得网络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使得传统课程内容能够得到有效拓展和持续更新,使得受培教师有机会从更广阔的课程资源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营养;“互联网+教师培训”帮助授课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素养,让“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真正成为可能,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教师培训”理念下的移动培训让受培教师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观念得到转变,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加强,移动互联网成为受培教师开展自主学习的新利器;“互联网+教师培训”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受培教师可以评价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可以评价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受培教师。[9]

三、“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创新之处

“互联网+”技术与教师培训深度融合已成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尽管“互联网+教师培训”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形式的教师培训模式,但“互联网+”对教师培训的深层次影响已不容小觑,已经开始动摇传统教师培训的根基。因此,教师培训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革旧创新,要从教师培训的理念、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出具有现代教师培训特色的一片天地。

(一)“互联网+教师培训”创新之一:教师培训的教学生态得到重构

“生态”一词原意是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动植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后来人们将“生态”拓展到教育领域,产生了“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是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与其所依赖的环境之间关系所组成的功能性单元,“教学生态”是其子概念,教师培训的教学生态仅仅是“教学生态”的一个方面,它是教师培训教学活动与教师培训教学生态环境彼此依赖的各种关系组合起来的功能性单元。[10]

传统教师培训的教学与外界环境联系比较少,是相对封闭的,与其他各类教育联系也不多,因此用于教师培训的优质教学资源相对稀少,导致教师培训比较单调;培训过程也是自上而下、线性的,授课教师与受培教师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授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是“教”,受培教师的主体作用是“听”,很难有共同探究、互助互学的场面出现。可以说,传统的教师培训是比较沉闷、没有生机的,而“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具有新时代教师培训的生态符号。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教师培训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关联的各要素发生了变化,让教师培训的教学生态重构成为可能。首先,教师培训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得到重构。这种开放既有外部开放也有内部开放,外部开放让受培教师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沟通变得异常便捷,内部开放则具有和谐、民主、自由的培训氛围。其次,“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得到重构。“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中的师生关系不是单向关系,更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双向交往、互利共生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得到体现,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碰撞、人格感化、智慧互补的关系得到彰显。最后,教师培训的“价值观”得到重构。“互联网+教师培训”始终以受培训教师的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培训的终极目标。

(二)“互联网+教师培训”创新之二:课程教学从半封闭、半开放走向开放融合

当前,教师培训课程教学已从过去的封闭式培训走向“面授+网络培训”的半封闭、半开放模式,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进步,但是这种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以课堂培训为中心的结构化、程序化的课堂培训模式,旧的培训理念、旧的培训方式依然根深蒂固,需要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运用“互联网+”的观念与思维去破解。

“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兴培训模式不断涌现,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基于MOOC(慕课)课程以及在MOOC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SPOC(私播课)课程培训模式。MOOC课程具有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即可学到全球优秀、著名的课程,课程受众广、参与具有自主性,非常适合教师培训,但MOOC也因门槛低、教学缺乏新意、授课教师难以起到引导作用、教学效果难以评估、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而饱受争议,而SPOC课程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MOOC课程的优点,它设置了“准入门槛”,只有符合条件的学员才能参加学习,课程具有定制功能,每个学员都能得到线上或线下的个性化的辅导等,课程的参与率、完成率、学习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它真正实现了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的开放融合。[11]

在开放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吸纳、优化、创新培训方式并将这些方式有选择性地应用于教师培训中的任务;授课教师主要承担搭建培训平台、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引导和帮助受培教师完成培训的任务;受培教师则是根据培训任务(包含基本任务和扩展任务,基本任务是每个受培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扩展任务则是受培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可以进行选择的任务)参与分层培训,通过自主探究、接受授课教师辅导和其他受培教师互助完成培训任务。可以说,“互联网+教师培训”不只是技术的一种突破,更重要的是让教师培训从原始培训观走向了生态培训观。

(三)“互联网+教师培训”创新之三:师生关系得到重新定位

“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逐步走向开放、协调、协作、自主、探究、实践、创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也越来越强,授课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导师”,受培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者”,教师培训的生态学习观逐渐得到彰显,教师培训的生命力初步得到绽放。

一方面,授课教师的职能发生了变化,所扮角色得到重新定位。授课教师不再是“演员“,而是真正的“导师”,由培训资源的提供者演变成数字化培训资源的整合者:根据培训大纲、培训内容的要求搜集资料、组织整合、完备各种线上资源,架设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创设适合教师培训的学习情境,随时为单个受培教师或学习小组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大家一起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12]他们由原来知识与经验的传授者演变为如何教会受培教师理解、掌握知识的推动者,从传统的“教书匠”逐渐演化成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知识接受的启发者、引领者与合作者,授课教师的功能更体现在培训引领方面。

另一方面,受培教师所扮的角色也同样得到重新定位,他们也不再是“群众”,而是培训的主人。实体培训课前,受培教师可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在线自主学习、探究授课教师布置的培训任务,完成布置的在线作业,并与授课教师和其他受培教师共同完成在线讨论,实现知识的传输。在线下的实体培训课堂中,受培教师接受授课的面对面个性化辅导,聆听授课教师对重点难点的梳理和讲解,注重查漏补缺,受培教师之间还可以开展互助互学、共同探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疑惑点,最后接受授课教师的总结与测试。

四、“互联网+教师培训”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教师培训”给传统的教师培训带来了源头活水,让教师培训焕发出勃勃生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师培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有些挑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相当严峻的。

(一)授课教师与受培教师、受培教师与受培教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陌生

“互联网+”技术让“偌大的”地球变得不再“庞大”,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人人都生活在互联网架构的“地球村”中,彼此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也正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又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遥远”。“互联网+教师培训”让授课教师与受培教师之间的关系变得渐行渐远,越来越陌生,传统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面对面授课、听课关系逐渐被有线或无线连接的“互联网+”中的虚拟授课和听课所取代,失去了传统培训中授课教师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很难再感悟到授课教师的人格与魅力,原本就松散的受培教师与受培教师的关系因为缺少实实在在的面对面接触与沟通变得更加疏远。因此,“互联网+教师培训”必须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保证授课教师与受培教师之间、受培教师与受培教师之间定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并把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作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训行为不连续、思维产生跳跃,培训深度下降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用于培训的时间和空间已去“中心化”,呈现“分散化”,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单一性和连续性,培训行为呈现多样化。[13]这种多样化的培训行为有别于常规的、传统的、正式的培训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采用任何途径(Any Way)接受培训。[14]很明显,这种培训行为具有高度的不连续性,受培训者的思维也具有高度的跳跃性,培训深度不可能非常深入。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加强引导与监管,只有在“统一”与“开放”并举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培训深度不下降。

(三)海量教师培训资源对受培教师学习能力提出了很大挑战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中,知识内容相对较少,知识内容复杂度不高且相对稳定,再加上授课教师的引导,培训都是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而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资源异常丰富,涉及面非常宽广,知识内容变得非常复杂,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受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才能让他们很快适应快速增长的知识与信息?如何让他们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知识与信息?如何让他们学会加工、整合、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等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必须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受培教师感受到“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各种便利。

(四)教师培训存在被“互联网+”技术奴役的风险

“互联网+”技术从培训生态、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培训格局等方面给教师培训带来了变革,让教师培训走进了新的历史时代。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背景下,不少授课教师在构建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作业提交、作业的批阅等环节中过度依赖互联网,离开了互联网便无所适从,授课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受培的学习也过度依赖电子设备,手机拍照、U盘拷贝代替了课堂记录笔记,遇有学习障碍有时不经思考或探究就直接到网上搜索,与传统培训相比培训效果有明显下降趋势。[15]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应该要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将虚拟培训与实体培训进行有效融合。

五、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创新工具,一种追求。“互联网+教师培训”不只是两个概念简单地相加,它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创新思维形式。教师培训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培训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互联网+”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必然会成为教师培训的主流教学模式。因此,广大培训机构及授课教师应主动去面对、迎合、研究、应用这种模式,也只有这样,教师培训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参考文献:

[1]马化腾.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16(3):38-39.

[2]尹亮.中国有了“互联网+”计划[EB/OL].[2015-03-06].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06/c_1114544768.htm.

[3]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2015-05-23].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23/c_1115383959.htm.

[4]张烁.“互联网+”时代,教育什么样[N].人民日报,2015-04-16(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R/OL].[2015-03-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5165.html.

[6]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7][14]王俊秀.即使在最远的山区,也能请到名校家教[N].中国青年报,2014-06-16(9).

[8]许霞,王利平.“互联网+”对大学教育教学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

[9]蔡伟.“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4).

[10]尹恩山,邱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生态重构及教师角色嬗变[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04-106.

[11]李海龙,李新磊.“后MOOC”时代基于分布翻转的SPOC体验式学习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44-50.

[12]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13]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5]胡乐乐.论“互联网+”给我国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26-32.

猜你喜欢
互联网+培训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