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2016-02-17 06:59吴志明廖映烨单娥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配穴针灸

石 瑜 吴志明 廖映烨 单娥仙 王 鲽

(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昆明 650500)



论《针灸甲乙经》配穴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石瑜吴志明廖映烨单娥仙王鲽

(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昆明650500)

摘要:《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其取穴的特点体现在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以及单穴的应用和特定穴的应用等方面。在配穴上,有特定穴相配、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特点。这些取穴和配穴的方法对针灸临床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针灸甲乙经》;配穴;取穴;针灸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皇甫谧在魏甘露四年(259年)编撰的,它在中国针灸医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1]。《甲乙经》引用《针经》(即《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为蓝本,进行深入地研究,同时还广泛吸取了秦汉时期针灸临证实践的经验,来丰富其《甲乙经》的内容,正如编著者皇甫谧在序文中说明的:“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12卷”。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系统、临床丰富的针灸学专著,也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它被后世的人们称为“中医针灸学之祖”。至今国际针灸经络穴位委员会还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2]。

《甲乙经》全书共有12卷,128篇,用了近一半的章节记述了针灸的临床应用,全面而较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的脏腑、经络、腧穴以及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针灸治疗等[3]。该书拓展了《素问》、《灵枢》的针灸内容,对腧穴的记载,从这两本书记载的160多个腧穴增加到了349个[4],整整补充和扩大了一倍多,并且阐释了各部穴位的别名、穴位所在位置、取法、何经所会、何经脉气所发等。此外对五输穴理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有较为详实的论述。《甲乙经》还首次对十六郄穴的名称进行命名,并确定具体的位置,这对指导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另外《甲乙经》还记载了大量的针灸治疗处方,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实际效果,为后世针灸工作者在治疗中如何选穴配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结合笔者对《甲乙经》的学习研究所取得的一点心得体会做一浅显的阐述。

1 取穴的特点

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不论是在运用药物还是针灸治疗疾病,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在《针灸甲乙经》中,其取穴的方法与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精髓。例如在第七卷第一篇中记载有头痛的辨证取穴如“善嚏,头痛身热,颔厌主之”;“热病头痛,身重,悬颅主之”;“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5]”。颔厌穴是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引起的头痛;悬颅为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穴,具有通络消肿,清热散风之功,用于治疗外感风湿热邪所引起头痛身重;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也是督脉与足太阳经之交会穴,善于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因其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而得名,用于治疗外感风寒,经气不利而致的头痛。从这些经典条文中可以看出,虽是相同的“头痛”症,但由于产生的病因不同,选穴也不同,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

1.2局部取穴在《甲乙经》中局部取穴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在卷10中记载“肩背痹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头目瞳子痛,不可以视,挟项强急,不可以顾,阳白主之”。又如在卷7中记载“头痛目眩,颈项强急,胸胁相引不得倾侧,本神主之。”局部取穴的方法在临床上常常运用,如针对面神经麻痹,我们会选取面部的穴位,如阳白、四白、地仓、颊车及下关等穴;肩周炎选取肩髃、肩髎、肩贞等穴。局部取穴在临床中的运用还有很多实例,它是指导临床取穴的常用方法。

1.3循经取穴循经取穴包括循本经和循表里经取穴,在《甲乙经》中对一些疾病的针灸治疗就是运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在书中记载“颌痛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刺人迎,立已”;“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腰痛不可以俯仰,中膂内俞主之”等均可以得到相应的佐证。循经取穴的方法在临床治疗中也是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

1.4单穴的应用在《甲乙经》中记载有349个腧穴,单穴49个,双穴299个[6];载方1045个,其中单穴处方就有873个,占83.4%[7],由此可见皇甫谧擅长运用单穴。如卷八记载“寒热骨痛,玉枕主之”;“寒热懈懒,淫泺胫痠,四肢重痛,少气难言,至阳主之。”

在《甲乙经》中突出了单穴的主治作用,它具有取穴少,疗效好,同时还可以减少因针刺产生的疼痛,减轻病人治疗时的痛苦感。由此可见《甲乙经》对单穴的运用及历代医家对单穴的认识,都是我们临症取穴的准则。有学者以现代神经生理学的视角,研究多穴位刺激与单穴位刺激对机体的作用,认为“多种刺激达到中枢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其结果可互相抵消,或彼此增强而产生另外的后果”[8]。作为临床医生在临症取穴时既要做到少而精,减少患者的疼痛,同时还要提高疗效。

1.5特定穴的应用特定穴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9]。在《甲乙经》针灸配方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111个腧穴,其中93个是特定穴,占83.8%[10]。可以看出特定穴在《甲乙经》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至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如足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它主要是治疗大肠经的疾病,在卷九第七记载“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又如卷八第一记载“肺气热,呼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卷八第五记载“风水面胕肿,冲阳主之。风水面胕肿,颜黑,解溪主之”等经典论述。

特定穴在临床中主治规律较强,且应用广泛,它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配合应用[11],单独使用如对于一些内科痛症多选郄穴来治疗,在卷九第七记载“肠鸣而痛,温留主之”;卷九第二记载“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其它一些痛症也采用郄穴来治疗,如卷九第五记载“大惊乳痛,梁丘主之。”特定穴也常配合使用,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和募穴等的配合运用,如卷八第三记载“肝胀者,肝俞主之,亦取太冲”。“脾胀者,脾俞主之,亦取太白”。现代临床上脏腑有病常采用俞募配穴法,其它还有原络配穴法等。在临床上观察到六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下合穴出现压痛等阳性反应点,如胃脘痛在足三里穴可有压痛;胆绞痛、胆石症可在阳陵泉周围出现压痛。针刺这些有特殊反应点的穴位,可以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故有“合治内腑”之说。

1.6郄穴的应用郄穴,也称为十六郄穴,位于四肢部位,分布于十二正经、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每经一个郄穴,合称为十六郄穴。《甲乙经》中首次提出了十六郄穴,并对其进行了论述,除了对郄穴进行定名、定位外,还阐明了郄穴的主治规律及临床病症(中都空缺),如在《甲乙经》记载:“养老,手太阳郄,在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养老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对脏腑的病症,也常取郄穴来治之,如“孔最治热病汗不出,厥头痛”;“溏瘕,腹中痛,脏痹,地机主之”;“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等,从而使后世医家提出了“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阴经郄穴多治急性血症”的论点[12]。对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2 运用穴位主治病证的配穴特点

2.1特定穴相配在《甲乙经》中特定穴的互配应用,又以五输穴互配最常见。如卷九第二记载“厥心痛,暴泄,腹胀满,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取大都、太白”;“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厥心痛,如锥刺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然谷,太溪。”背俞穴与原穴的配伍使用,在卷八第三记载“肾胀者,肾俞主之,亦取太溪”;又如卷七第四记载“痉,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冲阳)主之”,是选用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太溪与足阳明胃经原穴的冲阳两两相配,治疗痉病。在卷十一第四记载“霍乱逆气,鱼际及太白主之”,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与足太阴脾经原穴(太白)相配,是不在一条经脉上的五输穴相配,用于治疗霍乱气逆。在《甲乙经》中应用特定穴与五输穴相配的实例还很多,在今天对我们的临床配穴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2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亦叫“腹背阴阳配穴法”,《灵枢·官针》称之为“偶刺法”。其曰:“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下痹”。后在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在治疗脏腑疾患时,把胸腹部的穴位与背部的穴位相配伍。如在卷九第七记载“腹满不能食,刺脊中。腹中气胀引脊痛,饮食多,身羸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章门穴)”。由此可见皇甫谧是把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脾俞与足厥阴肝经募穴章门相配,来治疗“食晦”(肝郁脾虚)之病的。在临床应用中对于脏腑的疾病,取穴方法上多采用前后(俞募)配穴的治疗方法。前后配穴法在临床取穴上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如胃痛,前面取中脘、梁门穴,后面取胃俞、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檀中穴,后取肺俞、定喘穴。这些都是临床病症治疗中常用的前后配穴取穴法。

2.3表里配穴法即是运用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腧穴进行配伍的取穴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在卷九第八记载“腰痛不可以久仰,京门及行间主之。”京门穴是足少阳胆经的募穴,行间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二者相配,即为表里配穴,用来治疗“腰痛不可以久仰”的病症。“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二者互为表里。又如在临床上,胃病取足三里(胃经)与公孙(脾经)相配;喉痛取鱼际(肺经)与合谷(大肠)相配,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者也称原络配穴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取穴法。

2.4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在《针灸甲乙经》中也是一种常用配穴方法。如卷九第十一记载“气癃溺黄,关元及阴陵泉主之”。关元穴属任脉,位于脐下3寸处,与脾经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的阴陵泉相配,即为上下配穴法,治疗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沥色黄。又如卷九第十记载“大便难,中注及太白主之。”即大便干燥而难下,应取肾经的中注穴和脾经之原穴太白主治。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还有:治疗胃病,取穴选择手腕上的内关配小腿处的足三里;治疗牙痛,取位居手背的合谷配足背部的内庭;治疗脱肛或子宫脱垂,取头顶处的百会配臀部的长强等。

2.5远近配穴法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相通的特点,将距离病位较近和较远的腧穴配伍组合的方法。在卷十二第六记载“齿痛,颧窌及二间主之。”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与手阳明大肠经荥穴二间相配,即为远近配穴,可治疗牙龈肿痛。又如“衄血不止,承浆及委中主之。”鼻出血不止的,应取任脉的承浆穴与足太阳经的合穴委中主治。《针灸甲乙经》中的远近配穴法,对针灸现代临床配穴同样取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总结

皇甫谧所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对针灸学从理论阐释到临床运用的一次重要的总结,正如李志道、王德琛总结,它是祖国医学在针灸方面的第一部经典专著,也是一部影响针灸学发展划时代的著作,在针灸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13-14]。《针灸甲乙经》用了近一半的章节记述了针灸的临床应用[15],在书中用穴多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配穴上是以五输穴相配较多,书中记载了特定穴与五输穴相配,

前后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上下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多种配穴法。正如王氏在其《甲乙经》针灸处方考总结:针灸处方的基础理论在甲乙经时代已经形成[16],至今它仍然是指导针灸临床治疗取穴、配穴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魏稼.皇甫谧对针灸学的贡献[J].广西中医,1982(4):10.

[2]张宝文.《针灸甲乙经》的成因及对后世的影响[J].医古文知识,2004(1):23.

[3]张善忱,张登部.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

[4]刘延祯.走皇甫谧成才之道路,兴中医针灸之伟业[J].甘肃中医,2006,19(专刊):1.

[5]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甲乙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929-930.

[6]徐国仟,田代华.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8(2): 34.

[7]张胜春,赵京生.《针灸甲乙经》中处方用穴特点[J].中国针灸,2002,22(7): 494-497.

[8]杨骏.试论《内经》针灸处方中的用穴特点[J].江苏中医杂志,1986(5):30.

[9]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3:181.

[10]程燕,李家康.浅谈《针灸甲乙经》之经穴处方特点[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2):4906.

[11]张永臣,张春晓.浅论《针灸甲乙经》对特定穴的贡献[J].江西中医药,2011,42(10):46-47.

[12]王湃,孙瑜,高碧霄.浅析皇甫谧对郄穴的贡献[J].《四川中医》2001,19 (4):5-6.

[13]李志道.《甲乙经》腧穴对祖国针灸学的贡献[J]..甘肃医药,1983(增):28.

[14]王德琛.关于《甲乙经》的成就[J].甘肃医药,1983(增):25.

[15]宋兴.《针灸甲乙经》研究述要[J].中国针灸,1995(6):37-40.

[16]王宏才.《甲乙经》针灸处方考[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3,10(3):40.

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oint Matching Method of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SHI Yu,WU Zhiming,LIAO Yingye,CHAN Exian,WANG Die
(College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Tuina and Rehabilitation,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corded a lot of acupuncture prescrip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lecting points were embodied in the point sel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local points,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poi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points.On matching point,there is a particular points,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combination, superficies-interior points combination,superior-inferior points combination,distal-proximal points combination etc.These methods have a good guiding rol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Keywords:A-B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point matching;point selecting;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收稿日期:(本文编辑:苏玲本文校对:石瑜2015-10-0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No:2013C969)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4.020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4-0043-04

猜你喜欢
配穴针灸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三 为什么治疗眼病也需要针灸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因地制宜的中国针灸——“糖针——舒适化针灸”后记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三才配穴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