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与文化的传播*

2016-02-20 04:09张静华刘改琳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网络媒介音译文化传播

张静华,刘改琳

(西安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21)



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与文化的传播*

张静华,刘改琳

(西安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21)

摘要:为了重新认识边缘化的音译尤其是中译外的音译问题,细化音译符号所指的文化意义的媒介传播方式,本文以“中新网”和“中国文化网”英文外宣网站为例,探析了网络的超文本、超链接、跨时空、跨文化等媒介优势与文化词的音译有机融合,对中国文化具有更强的外宣传播效应.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音译语言符号与图像视频、民族背景、受众语境共现融合,以这些方式外显民族文化意义,实现文化意象形象化,民族文化趣味化,受众认同国际化.在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作为一种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化平等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从本质上可以避免因语言、文化障碍导致的文化误读,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网络媒介;文化词;音译;文化传播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由此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在网络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涉及语言、翻译、网络等多元素、多方位的文化交流活动:语言是基石,翻译是工具,网络是平台.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网络体系[1],包括新闻媒体英文网站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版网站,发挥网络媒介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中的优势,是一个热门话题.其中,中译外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必备的一个手段、工具.网络平台上的中译外水平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之一.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在现代网络媒介的优势作用下,文化词的音译是在考虑异域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保留民族文化的翻译策略之一.

撰文之时中国知网文献检索表明大量的文献都站在外译汉的角度来分析汉语中外来词的音译,以“音译”为主题检索找到上万条结果,而以“汉语音译”为主题检索只找到上千条结果.关于汉译外的音译文献数量有限,更为关键、值得一提的是“音译方法边缘化,未给予足够重视”[2],“现在很多翻译方面的著作和教材,介绍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林林总总,但论及音译时,要么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要么连影子都找不到”[2].在文化平等的对话呼吁中,对音译的重新认识迫在眉睫.在中西交流中,为了传播、保留源语文化异域色彩,音译是一种解决语言不可译的首选方法.有部分文献仍在积极探讨音译与文化传播,文献[3]在外宣权威报刊《中国日报》和 《北京周报》中选取译例,从六个方面分析音译效果,认为音译是一种考虑外域读者理解并能彰显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的重要手段,而且对争取话语权利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献[4]论述音译、直译等汉英异化翻译最大化地保留和传递了中华文化,是中西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文献[5]对文化词与文化负载词加以区分,认为文化词是构建在文化负载词之上的一个“更为上位的概念术语”,把音译的研究拓宽至文化词的音译,文化词的音译可以完美地“传真”源语民族的独特文化,是名副其实的“传真机”.文献[6]对音译规范分类探讨,包括人名类、地理类、职官典制类、哲学宗教类、文学艺术类、工艺美术类、器物和建筑类,适当采用音译可以保留中国文化中一些概念或事物的特色,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

以上的文献都在突出强调“未能成为主流” 、“边缘化”[2]的音译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但是对音译本体的研究即音译语言符号本身内化的意义如何借助某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媒介实现民族文化传播鲜有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文献[7]在研究音译时提出了“意义转换媒介”的概念,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之间进行意义语际转换时要依托媒介来实现,包括词义媒介、词音媒介和词形媒介,译者要针对具体译例分清主次,采用不同的意义转换媒介来实现语言文化交流,其中音译和形译是意译的补充,音译和形译有特定的使用范围,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此文献在探讨音译语言符号本体,对言语媒介分析非常透彻,然而就媒介而言,媒介也有广义的媒介,广义的媒介指“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7].音译在传播中起作用必然涉及言语媒介,而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媒介更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旨在探析网络媒介下的音译与文化传播方式,认为在中国文化传播中,中国文化的音译符号通过言语媒介在异域文化中传递文化意义,在此前提基础上,网络的媒介优势更能促使音译符号“传真”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大力构建外宣传播的网络体系,由此文化词的音译借助网络的现代媒介优势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着(1+1)〉2的作用.

文中以“中新网”和“中国文化网”英文外宣网站为例,探析网站上的音译译例在因特网媒介作用下的对外传播效应,即文化音译词如何在网络媒介环境下对中国文化传播限度进行消解.在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的音译是异化翻译策略使用中的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有利于积极传播、弘扬真实的中国文化,避免因语言和文化障碍导致的文化误读.

1文化词的音译

当今,国家对中译外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对外传播举措.在现实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是两大片文化.美国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创始人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提出在翻译时要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或者一种“抵抗式” 翻译,一种陌生化的、打破译入语规范的译文能够彰显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遏制民族中心主义,推动文化间的平等交流,促使世界文化保持多元化态势.“写《译者的隐身》的目的就是要反传统而行之-在译文中看得见译者……并且提出把译文看作译文,把译文看作有自己独立性的理论依据”[8].韦努蒂提出的异化翻译或“抵抗式”翻译旨在解构英美文化霸权主义,打破英美文化的中心、权威地位,同时对译者的地位重新审视,促使译者从传统的隐身地位到现实的显身地位转变.在中国传统译论中没有明确的归化、异化概念,但唐玄奘法师的“五不翻”说法、鲁迅先生允许保留原作丰姿、洋气,可以理解为异化翻译思想的雏形[9].音译是一种陌生化的翻译,是“不翻之翻”[10],能够保留原语文化风格.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翻译鼎盛时期,马祖毅在《中国翻译简史》中指出第一时期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第二时期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第三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的翻译活动,“在每一次翻译高潮过程中都有对音译的重视,都有对音译的相关理论探索和争论;反过来说,对音译的重视和理论争论会反过来推动翻译实践的进展,从而有助于翻译高潮的到来”[4].当前,“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11],“正当日本人诸如karate(空手道)或judo(柔道)之类的音译词在全球流行的时候,我们却出现了把气功译为breathing exercisers 或把武术译为martial arts 之类的笑柄”[12].由此看来,音译的研究尤为重要,富有现实的时代意义.

音译有相对的局限性,在译文读者文化缺省的状态下,容易使人望文生义,产生有偏差的文化意象联想,但一般在翻译中如果没有久已通行的音译参考,可以采取音译附加释义以弥补音译的弊端.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外媒在报道涉及中国的新闻时,也会采取汉语直接音译的词语表达,比如在报道中国人口多男少女的现象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把“光棍”直接翻译为guanggun;中国大陆新一代的“愤青”,美国《纽约客》直接使用fenqing一词;guanxi “关系”一词在英国《卫报》等媒体中屡见不鲜,还有dim sum(点心), mahjong(麻将), yang(阳), yin(阴), tuhao(土豪)等文化词的音译出现在外媒报道中,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使国际受众准确而全面地了解中国[13].

2网络媒介及其优势

上世纪末至今,人类传播史上出现、崛起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媒介,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介”.网络是一种现代传播手段,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能直接传播,能开展跨语言的国际传播,有利于传播形式和载体的创新[14].目前,我国中央级的以及地方性的英文网络媒体的构建,拓展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把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世界每一个互联网连接的地方,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了解更为真实的中国形象.比如中国国务院英文网站新版2014年上线,中国文化部官方英文网站中国文化网新版2015年上线,目的是顺应互联网新技术和发展的趋势,主动向全球传递中国的声音,加强各国民众的交流互动,大力推动中国文化的外宣传播.近年来,各地方级的英文网也在陆续构建,比如北京市千龙新闻网,上海市东方网、广东省南方网、“福建全球英文网”、成都外宣英文网站“Go Chengdu”.各级政府、外宣办、网络办、报社等都在积极打造与世界交流的网络平台,以英语为主要传播语言以更好地推进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强大的优势,“网络的超时空性、交互性、超文本、开放性、多媒体和易检索性等特征,使媒体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时效性强、传播形式丰富及双向互动的优势”[15]. 由此,网络传播影响力非常强大,最近,一首以描绘西安景点的英文歌曲《唐诗》(A Poem of Tang)在网上热传,一张张简短的MV画面展示了西安文化的点点细节,据悉这首原创英文中国风歌曲在短短的10余天就收获了超过1 500万的点击量.在网络媒介的优势作用下,“Tang”所指的意义突破了语言的界限向海内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以上事例表明,汉译外音译词“Tang”在网络媒介的视域下,其内涵的唐文化意象、中国文化元素更容易进入译语接受者的文化视野.可见,文化词的音译可以与图像视频、民族背景、受众语境有机融合,使音译译名内涵外显,音译可行性更强,是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对外真实地传播,使译语受众了解中国文化现象.

3网络媒介视域下文化词音译的传播效应

3.1民族文化形象化

网络媒介具有超文本、超链接的优势,图文并茂、影音结合.在英文网络媒介下,文化词的音译与图像、视频共现可以促使中国文化意象形象化,加强受众感染力.单纯的音译文字在没有传播认可之前,容易让人产生文化误读,而在网络媒介下,图像、视频更能突破时空、语言、民族的界限易于世界人民接受认同.“www将这些文本、图画、图形、声音等多媒体信息集成一体,通过浏览器使读者能获得图文并茂、声像俱全、赏心悦目的信息.其影响力远大于过去的任何一种曾经使用的手段”[15].中国文化网(www.chinaculture.org)首页有一个栏目叫Culture A-Z,介绍中国绘画书法、语言文学、中国哲学、音乐舞蹈、戏剧演出、民间艺术、影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园艺等,每篇介绍里都配有精美而形象的摄影图像,形象直观,非常易于世界各国人民理解.比如在Trends栏目里,文化词“武则天”的音译名“Wu Zetian”,在“What did Empress Wu Zetian look like?”一文中意象非常突出,限于篇幅可参见网站栏目原文,文内附有几张武则天的图像,包括画家张悬画中的武则天,关于历史人物形象书中编辑的武则天,位于四川省的武则天原始石像以及修复石像,以及奉贤寺的雕像佛像,英文文字和这些图像有机地融合,详细地讨论范冰冰主演的武则天在历史中的具体形象.由此,“Wu Zetian”带来了一种视觉的冲击,以一种视觉意象化的传播途径吸引着英文读者的眼球.又如,民族文化词的音译名“Jino”(基诺族),“Ewenki”(鄂温克族),在网络媒介下,关于基诺族彩虹服饰、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图像展示使得音译名“Jino”和“Ewenki”栩栩如生,更易接受;少林功夫直接音译为“Shaolin Kungfu”,大量关于少林功夫的事件报道都是图文并茂,甚至出现在关于中国地理和文化的“鸟瞰中国”(China from Above)视频中.中国文化网首页还有一个栏目叫Photo & Video,图像、视频的直观呈现更能使浏览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当中的音译译例更易被人理解、传播、认同和接受.

3.2民族文化趣味化

网络媒介的信息容量巨大,其超时空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包容了民族的、地域的、高雅的、通俗的等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文化信息”[16].文化词的音译与民族背景语篇共现可以增添中国文化的趣味性.例如在中国传统节气报道中的立夏、小满,中新网上(www.ecns.cn)标题部分采用音译附加释义的方式,立夏为“Lixia,summer begins”,小满为“Xiaoman: Bumper crop”,而中国文化网上立夏意译为“Start of Summer”,小满意译为“Grain Buds”.事实上,中新网上音译词立夏“Lixia”、小满“Xiaoman”能够传递节气的文化内涵,而且陌生化的译名也外显了趣味浓厚的节气内涵,因为在报道立夏时融入浙江、江苏、上海的地域文化,包括立夏在战国、周朝、三国时期历史渊源,当今流行的斗蛋大赛,以及立夏时令养生;在报道小满时融入中国南北农业差异和时令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苦菜和茭白在小满时的养生作用.由此,“Lixia”,“Xiaoman”译名在网络跨文化传播中因含有丰富的民族背景,内容丰富、有趣,音译符号能够逐渐被西方读者所理解接受.又如,中国文化网上有一篇关于中国纹身的英文介绍,标题为“A history of Chinese tattoos and Chinese tattooing traditions”,但在正文文内使用“刺身”音译名“Ci Shen”或者纹身音译名“Wen Shen”,附加释义“Chinese Tattoos”或者“puncture the body”,文字追溯了《水浒传》里梁山英雄好汉有三人纹身,历史上南宋岳飞刺身“精忠报国”(文内出现音译名 “jin zhong bao guo”),以及古代的“刺配”( 文内出现音译名“Ci Pei”附加释义“Tattoo/ Exile”),随之娓娓道出独龙族、傣族、黎族的纹面习俗以及西方纹中国汉字的人文风情.由此,“Ci Shen”或者“Wen Shen”音译名传递着内涵丰富、原汁原味的文化民俗,西方群体在浏览有趣的历史、习俗之时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新鲜的音译名.

3.3受众认同国际化

网络媒介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文化词的音译与受众语境共现可以消除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鸿沟,促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进而促使受众认同国际化.王岑指出“文化融合与多元民族文化应该是统一的,我们承认变动性和稳定性、差异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在走向文化融合的时候,必须尊重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未来的世界文化,应该是趋向世界一体化的共同性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的多元辩证统一的文化”[15].中新网、中国文化网均有粽子文化的传播介绍,粽子音译为“Zongzi”,中新网在英文介绍中把吃粽子和端午节纪念屈原相联系,并且配以摄影图像呈现出粽子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中国文化网也有关于粽子文化的介绍,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化网视角更为广泛,在外宣中融入受众语境,更易于文化传播.其中有一篇标题为“Zongzi(rice dumpling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regions”,音译附加释义“rice dumplings”.还有一篇标题为“During Duanwu Festival”,直接音译端午“Duanwu”.上一篇文章先跟踪了粽子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盛行情况,包括越南、日本、朝鲜、菲律宾、哥斯达黎加,比如粽子是菲律宾庆祝圣诞节的饮食习惯之一,再展现粽子在中国瑶族、畬族的盛行方式.下一篇文章报道端午节之时有一张图片特写首都医科大学海外留学生在北京大观园学习手工制作粽子.中国文化网站在全球视角的高度,其叙述报道使音译名“Zongzi”和“Duanwu”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外显,“Zongzi”和“Duanwu”远比“rice dumplings”和“Dagon Boat Festival”文字简洁,同时在异域受众群体中也容易产生语境共鸣,得到接受者的认同,进而音译译例有机会逐渐沿着国际化方向扩大受众群体.

4结 语

韦努蒂大力提倡“抵抗式”翻译或异化翻译,适当保留源语文本的异质性,反对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通顺的归化翻译策略,希望把其他民族文化译入占主流地位的英美文化中,实现文化平等交流.文化词的音译最大化地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意义,而其意义的传播必须借助一些媒介.网络媒介本身具备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包括超文本、超链接、信息容量大、跨文化开放等,在网络媒介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词的音译符号与图像视频、民族背景、受众语境有机融合,进而外显所指的文化意义,实现文化意象形象化,中国文化趣味化,受众认同国际化,有利于多维度、多视角地传真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文中选取了中新网和中国文化网部分译例,对究竟有哪些文化传统适合音译外宣有待进一步系统研究,对于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参与构建的英文网站中关于文化词的音译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效应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陈晓蓉.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网络体系[J].对外传播,2013(11):20.

CHEN Xiaorong.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System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J].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2013(11):20.(in Chinese)

[2]刘祥清.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中国科技翻译,2008(2):41.

LIU Xiangqing.A Review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iteration Study[J].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08(2):41.

(in Chinese)

[3]赵明.论中国英语对外传播中的音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3.

ZHAO Ming.On Transliteration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English [J].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2):93.(in Chinese)

[4]蔡耿超,阳光.作为汉英翻译的中国英语——铺设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48.

CAI Gengchao,YANG Guang.Chinese E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Paving the Road for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6(1):148.(in Chinese)

[5]丁立福.论文化词的音译与民族文化的“传真” [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86.

DING Lifu.On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and Transference of National Culture [J].Journal of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2013(1):86.

(in Chinese)

[6]项东,王蒙.中国传统文化文本英译的音译规范议[J].中国翻译, 2013(4):104.

XIANG Dong,WANG Meng.On Transliteration Norms in the Tex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13(4):104.(in Chinese)

[7]刘祥清.意义转换媒介与意译、音译和形译[J].中国科技翻译,2015(2):45.

LIU Xiang-qing.Medium of Meaning Transference,Free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J].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15(2):45.(in Chinese)

[8]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49.

GUO Jianzhong.Venuti and His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0(1):49.(in Chinese)

[9]蒋骁华,张景华.重新解读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7(3):39.

JIANG Xiaohua,ZHANG Jinghua.A Review of Venuti’s Foreignization Translation Theory [J].Chinese Translators Journal,2007(3):39.(in Chinese)

[10]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CHEN Fukang.A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in Chinese)

[1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LI Chang-suan.Non-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M].Beijing: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4.(in Chinese)

[12]岳峰.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54.

YUE Feng.On Transliteration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J].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0(1):54.(in Chinese)

[13]21英语网.外媒谈:中式英语风靡网络[EB/OL].(2014-09-30)[2012-01-31].http://elt.i21st.cn/article/9769_1.html.

www.i21st.cn.The Talk from Foreign Media: The Popularity of Chinese English Online[EB/OL].(2014-09-30)[2012-01-31].http://elt.i21st.cn/article/9769_1.html.(in Chinese)

[14]郭可,毕笑楠.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大学,2003(Z):69.

GUO Ke,BI Xiaonan.Network Media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J].Journalism Quarterly,2003(Z):69.(in Chinese)

[15]王岑.互联网与传播媒介的嬗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党报,2004(10):77.

WANG Cen.Internet and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cation Media [J].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2004(10):77.(in Chinese)

[16]夏光富.网络媒介与社会文化整合问题探析[J].现代传播,2007(3):27.

XIA Guang-fu.On Network Media and Integration of Social Culture [J].Modern Communication,2007(3):27.(in Chinese)

(责任编辑、校对张立新)

【相关参考文献链接】

张志昌.论强势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J].2005,25(5):504.

闵德龙.科技英语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应用[J].2005,25(5):499.

张华.语言迁移现象中的英汉词汇信息不对称性研究[J].2006,26(3):303.

张邈,王蕙.英语新闻标题的主位结构研究[J].2006,26(4):400.

王彦.英汉语言中的设问与倒装[J].2006,26(4):405.

闵德龙.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的影响[J].2006,26(6):612.

宋燕.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的实证研究[J].2012,32(9):770.

刘改琳,王瑛,李定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学习词典的编撰[J].2014,34(1):83.

张卓,尹丕安.原型范畴理论的英语现在完成时态习得认知研究[J].2014,34(11):941.

史潘荣,刘改琳.中国高校名称英译范式研究[J].2015,35(9):745.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by Network Media

ZHANG Jinghua,LIU Gai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mis to study the marginalized transliteration,especially transliter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and to specialize in what medium environment the meanings of the phonetic symbols can be transmitted.In the case of websites Chinaculture.org and Ecns.cn,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 can be integrat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media,such as the features of hypertext,hyperlink,time and space limitlessness,and cross-culture,so as to convey Chinese culture much better.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network,the linguistic symbols of transliteration are figured out to co-occur with photos and videos,national elements and receptors’ context.In such ways the meanings of linguistic symbols of transliteration can be transferred due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cultural images,the aesthetic interes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world-wide acceptance.Under the vision of network media,the transliteration of culture words,as a strategy of foreignization,plays an active role in equ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So,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can be avoided because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barriers and Chinese culture can also be helped to step out.

Key words:network media;culture words;transliteration;cultural transmission

DOI:10.16185/j.jxatu.edu.cn.2016.05.014

收稿日期:2016-02-15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5JK1370);西安工业大学教改立项 (14JGY24)

作者简介:张静华(1979-),女,西安工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E-mail:jhzhang1979@163.com. 通讯作者:刘改琳(1965-),女,西安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文学与翻译.E-mail:luga888@163.com.

文献标志码:中图号:H315.9A

文章编号:1673-9965(2016)05-0425-06

猜你喜欢
网络媒介音译文化传播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城市老年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基于字形与语音的音译单元对齐方法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基于网络媒介的中医药信息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