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2016-02-21 14:11陆秉姚革是俊凤潘晨麟
现代医院管理 2016年1期

陆秉,姚革,是俊凤,潘晨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上海市 200092)



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陆秉,姚革,是俊凤,潘晨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门急诊办公室,上海市 200092)

【摘要】随着医学学科的不断细分,传统的诊疗模式存在的自身局限性,容易造成患者盲目就医和多次往返就医。多学科协作诊疗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积极倡导的重要医学新模式,其能给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针对的诊疗,综合性医院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上海新华医院的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服务管理模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运行模式的得与失,为我国今后多学科协作门诊诊疗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治疗;诊疗模式;门诊管理;层级预约制;特需门诊

随着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疾病治疗更为专业的细分,专病化已经成为我国各家医院门诊的主要诊疗模式,但是专病化诊疗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直接导致“有些疾病抢着看,有些疾病没人看”现象,三甲综合性医院更多接诊复杂、危重的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多个脏器,由此牵涉到多个学科,患者就要往返多个科室,诊疗过程遭遇困难,不同科室医师给出的治疗方案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给患者就诊带来诸多不便并产生困惑,患者无法得到对疾病的全面评价和考量,达不到最优的诊疗效果。

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积极倡导的重要医学新模式,其目的是使传统的个体式、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小组协作、决策模式,最终以质量控制系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并进一步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1]。上海某三甲综合性医院结合优势学科群和专病中心建设,创新属于医院自身特色的联合门诊服务模式,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进而避免单一治疗、重复治疗和过度治疗等问题,同时还可打破专业偏见和科学壁垒,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2]。笔者通过对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服务管理模式进行现状分析,总结运行模式的得与失,为今后多学科协作门诊诊疗的发展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1医院门诊情况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新华医院(以下简称医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拥有47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8个医疗技术与服务平台,全年门诊量超过336万人次,日均门诊量1.3万人次,单日门诊量超过1.7万人次。从2009年起,医院已逐步开展联合门诊和多学科协作诊疗新模式的探索工作。6年来针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已成功开设10余个联合门诊,涉及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人工听觉植入、儿童肿瘤、肝胆胰肿瘤、肺结节、疼痛药物治疗、眩晕、甲状腺结节、呼吸睡眠障碍鼾病、结直肠肿瘤联合门诊等。近20余个临床科室参与,2014年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接诊556人次,方便了患者就医,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2015年上半年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共接诊415人次,同比增幅近50%。

2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管理运行模式

2.1高品质的召集模式

建立医院的名医馆及符合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服务的专家库,要求必须是各专业领域具有副高职及以上职称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每一个联合门诊的运作都由2个以上科室联合申请开设,有2个以上学科的专家共同合作为患者会诊。医院同时配备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固定时间和地点开诊。在召集申请时,明确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大致分工,设立首席门诊专家,首席门诊专家一般由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发起科室或主要治疗科室专家担任,负责牵头组织讨论、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2.2层级预约制的就诊模式

在患者就诊流程的选择上,医院多数的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采用了层级预约制,要求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召集人所在科室开设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相对应的专科门诊,患者需要先至相应科室专科门诊就诊,由召集人的下级医生接诊,负责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筛查判断,完善相关辅助检查,书写诊疗病历,若患者符合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就诊条件,再为患者确认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时间,以预约专家的形式,预约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多数的多学科诊疗门诊在开诊时仅接诊预约患者,并不为初诊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2.3特需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在特定区域设置联合门诊专用诊室,营造候诊区宾至如归的感觉,放置候诊沙发、饮水机,提供一次性水杯和糖果等小零食,布置阅览架,有宣传册、报纸、杂志等供候诊患者阅览,为整个候诊区营造温馨的环境.让患者得到家的温暖和安慰。

经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确定的大型仪器检查、床位、手术可优先安排,尽早实施;召集人的助手负责给患者建立一份健康档案,记录个人资料、疾病史、饮食、睡眠、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等信息,就诊后为每位患者发放健康信息,告知日常注意事项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

2.4丰富宣传途径及拓展服务半径模式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已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学习生活的时尚方式。医院多学科诊疗门诊宣传工作不拘于传统纸质及口头方式,充分利用爆炸式增长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推送各联合门诊的详细介绍,利用新技术“短、平、快”的传播优势和形式丰富、互动性强、覆盖率高的优点,为医院和患者架起沟通联系平台。

引导科室举办与多学科诊疗门诊疾病相关的义诊活动或干预学习班,筛选潜在的患者,向患者介绍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内容、开诊时间、预约方式及其特色,展示医生照片、简历、专业、特长,配套设立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24小时预约电话的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就诊。

2.5建立长效机制模式

医院院门急诊部负责管理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考核,并加强发挥院内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对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日常监督、考核,定期分析,提出改进意见,特需门诊专管护士负责每月对多学科诊疗门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听取患者意见,了解患者的就医体验;不定期倾听各位出诊专家需求,反馈想法,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质量的目的;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列入科室门急诊医疗质量考核,门急诊部将考核情况每月反馈给科室及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牵头人。同时要求医院从社会效益和满意度出发,对开展多学科诊疗门诊的科室和人员在考核及分配上体现倾斜政策,调动好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3]。

3讨论

自2009年申康中心下发《市级医院开展专病整合门诊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来,医院重视、落实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几年来,根据患者的需求开设多个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并调整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逐步形成适合医院自身的联合门诊管理模式,得到了患者的普遍认可。各门诊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自开始对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至今,满意率高达99.9%,未发生一例投诉。

3.1综合性医院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优势明显

综合性医院专业优势明显、学科门类齐全,但由于专科划分过细,存在相互衔接的缺陷[4]。为了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些缺陷,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有效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所带来的创新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医院相关科室建立固定的协作关系,从机制上建立长期和稳定的合作机制,为解决疑难杂症、确定治疗方案等门诊问题提供保障,更可以促进学科进步,持续加强医学相关学科的融合式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科创新和医院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3.2层级预约制对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发展至关重要

长期形成的常规就诊方式患者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由于患者自身的医疗知识有限,极容易发生患者看错科室的情况[5],即便是通过预检护士,也会因为某些疾病专业程度高或涉及科室比较多而给出并不完全正确的分诊意见,造成患者徘徊于多个科室之间,如直接引导患者去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也可能因为特需费用问题增加患者的就医负担。因为初诊患者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当患者检查结果出来后,需要再次预约一次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层次性预约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虽然缺乏一定的便捷性,但是可以通过医生进行初诊分诊,普通专科初诊完善检查的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患者的疾病符合率,让患者找到想找的专家,让专家看到想看的患者,用就诊预约保证患者足够的就医时间,保证专家不会空耗时间[6],提高门诊就诊效率,改善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服务,扩大影响力,确保患者的满意度。

3.3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发展瓶颈和存在的问题

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就诊模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困难与问题。比如,相对老百姓的需求,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在患者中的知晓度还不是很高,同时医院开设的特需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挂号费用相对较贵,患者对这种新颖的就诊模式也属于简单尝试状态。各医院则必须以患者实际的疾病或症状为导向,利用自身的各类优势重点学科,着重培育相关临床项目,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来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有效提升医院在该领域的综合诊治水平。同时希望有关主管部门能够对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收费价格给予政策指导。若这些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的发展,因而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雪辉,康利鸽.MDT护理新模式下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3,(3):954-955.

[2]刘新亚,刘翔.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3,(9):154-155.

[3]高解春,赵蓉,杜宁.开展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提供整合门诊服务[J].医院院长论坛,2014,(1):14-17.

[4]桂永浩.转化医学:用多学科交叉策略促进医学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6-91.

[5]周凌明,汪春晖,杨国斌,等.综合性医院专病化门诊管理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10):1077-1079.

[6]张银娟,杨国士,陈珏,等.综合性医院多学科联合门诊探索[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8):715-716.

修回日期:2015-12-19

(编辑曹晓芸)

【中图分类号】R197.3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32(2016)01-0067-03

【DOI编码】10.3969/j.issn.1672-4232.2016.01.022

通信作者:姚革(1967-),男,本科,正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医院管理、公共卫生管理。

收稿日期:2015-10-28

Analysis on Present Clinical Management Model of Multiple-discipline Cooperat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LU Bing,YAO Ge,SHI Jun-feng,PAN Chen-lin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Office of 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With the subdivided medical disciplines,traditional mod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hows its own limitations,which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patients blindly seeking medical treatment or frequent and repetitive visits to doctors.Multiple-discipline coordinated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 has been a new medical mode advocated in international medical field,which provides the patients more comprehensive and more targeted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It is imperative to practice multiple-discipline coordinated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The authors analyze outpatient service management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discipline coordinated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 in Shanghai Xinhua Hospital,and summari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operation model,which provides the bas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discipline coordinated diagnosis and medical treatment in China.

【Key words】MDT;outpatient management;mod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hierarchical reservation system;special outpatien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