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成因的思考

2016-02-22 08:11李景会
科技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力源正离子负离子

李景会

“四种力”创立了浩瀚无际的宇宙,造就了茫茫无数的星系,也造就了太阳系各星球间相对平衡、相对稳定的运转环境。地球上出现的小、中、大、特大地震,是一种不稳定因素,也是“四种力”在地球上的一种反映(银河系群星球受银河系中心星球控制,太阳系各星球受太阳支配)。也就是说小、中、大、特大地震都属自然现象。

地球上的地震所以出现小、中、大、特大的级别,是因为“力度”的差异造成。“力度”取决于“力源”,在地球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力源”可分三类。这三类“力源”的形成,既有物理的作用,也有化学的作用,还有二者的共同作用。

第一类,“力源”是来自地球自身的向心力、吸引力的作用,使天然大洞腔坍塌引发地壳抖动(不包括人类地下施工——爆破或爆炸作业引发的地壳颤动)造成小、中地震。

第二类,“力源”是太阳上释放出来的冲击力向太空、向地球袭来(太阳和地球都在各自的轨道上不停地向前运行,运行中各自又不间断地调整各自相对运行角度……),与地球的“五种基本特征(浮在高温、可流动的液态岩浆上的地球各板块就像一艘艘巨型轮船,向心力、吸引力把一千多公里大气层,广阔的地球水,极不规范的地表连在一起形成了巨型风帆)结合形成的。这个冲击力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当太阳风暴发生时,冲击力以每秒600-700千米的速度离开太阳,冲向太空或地球。第二个方面,当太阳耀斑发生爆炸时,冲击力以每秒1300-1400千米的速度冲向太空或地球。虽然这个“力”来的很猛,速度大于太阳风暴一倍,但也冲不破地球正、负离子保护层,也只能把地球正、负离子保护层冲击得千姿百态。有时会使地球上形成许多局部气候;有时会推动巨型风帆运动,带动巨型轮船——地壳运动,形成小、中地震。

第三类,“力源”是离子运动、转化、接触形成的。这个接触即是正、负离子运动、转化、吸引、结合的过程;也是正、正离子运动、转化、排斥、汇合的过程。这个两过程,既有在地球表面出现的可能,也有在地球板块内出现的可能。也就是说,这两个过程,又各有两个方面组成。第一个过程的第一个方面,当太阳上释放出来的正离子群【太阳上正离子有三大类:(1)光离子体积小、速度快、灵敏度高,是正离子之精华,但它同其它正离子很少、很难融合。当光离子经过一千多公里的大气层来到地球,与地球上的负离子“吸引”结合,产生振动,形成温度,创造和营养了地球上的植物、生物、微生物循序发展,并侵蚀着地球的外表。(2)太阳上两极释放出来的正、负离子在太阳赤道上空结合,构成太阳正、负离子保护层之后,还有许多正离子找不到结合对象。(3)由于太阳上的极度高温,把各种物质分解的极度微小后,并陆续挥发出来,在它们来到太阳正、负离子保护层内外时,随着温度的降低,陆续重组生成正、负离子,生成、中合后,还剩余下许多正离子找不到结合对象。在电流接触地表前的瞬间,会激活地表上的广大负离子,形成电流】转化成的高能高强电流,与地球上被激活的负离子转化成的电流在地球表面结合前的瞬间,会产生出巨大的吸引力,吸引力带动大气流,形成巨大的旋转气流柱。随之,太阳上正离子群转化成的电流与地球上的负离子转化成的电流结合,结合会产生出吸引力高频振动,能产生出数道强光、硕大火球,暴发出巨力,推动旋转气流柱,推动地球水,推动巨型风帆,带动巨型轮船——地球板块运动,形成小、中地震。如果正、负离子所转化成的能量的结合点在深水区或海底,结合时产生出的巨力,能掀起来几米、几十米高的巨浪,使几百千米的海岸线受到冲击。

第一个过程的第二个方面,当太阳上释放出来的正离子群转化成的高能高强电流袭来(由于物质运动和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但造成了电场出现、存在的不稳定性,电流产生、运动的不确定性,还能造成不可能出现的可能性成为必然——由金属导体、非金属导体、自由电子、暗物质导体、水溶性导体、熔融性导体在某个区域的板块内,一旦连接组成电流通道时,太阳释放出的正离子群转化电流就会被导入地球板块内的几千米、几十千米)与地球板块内负离子转化成的电流在地球的板块内(它发生的几率较低,仅占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十)几千米、几十千米、甚至更深处(这个“处”正是地球岩浆上板块内的几百米至上千米处,温度在几百度至几十度之间,不但囤积着大量的负离子,还囤积着大量的膨胀气体、可燃性气体、自然聚合的一定量的核能)结合时,会产生吸引力的高频振动,能产生出炽热火球,能产生出高温高压,使膨胀气体更膨胀,点燃可燃性气体,使自然聚合的核能裂变,会产生出非常巨大的爆发“力” 。这个“力”会向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发力,浮在高温、可流动液态岩浆上的地球板块随力而动,阻力越小,动得越凶,阻力越大,反弹越厉害。上下推动会引发地球板块错动、跳动,向下推动会反弹向上二力合一,可能会击穿地表;前后推动会引发地球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左右推动会引发地球板块摇晃、扭曲。一般来说,这几种情况几乎同时出现,有时会造成震中地表翻滚、倾轧,甚至会引发多次爆炸,造成山体倒塌,板块内许多洞腔坍塌,使一部分地表隆起,江、河、湖、海变成高原、山地。使一部分地表沉陷,高原、山地变成深沟、湖泊;村庄、桑田、城镇被淹没或埋没。甚至会使一些地壳开裂,形成裂谷,地下水溢出或岩浆冲出地表,形成高达几十米、几百米、甚至几千米高的火山喷发,能使一部分地表化为火海或焦砺,形成大地震、特大地震。如果正、负离子所转化成的能量的结合点在地壳内,结合时与其他能量共同作用击穿的地壳是海底。巨大的余力仍能把亿万吨的海水托起,形成几米、几十米高的巨浪,使几千千米的海岸线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第二个过程的第一个方面,当太阳上释放出来的正离子群转化成的高能高强电流袭来与地球上正离子(在整个宇宙间虽然排斥力大于吸引力,但由于物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暗能量的相互作用,使“力”分布很不均衡。使地球上出现了收缩力大于膨胀力的状况,但这也改变不了宇宙发展——“膨胀”的总趋势。地球发展的总趋势也绝不会因某个区域内暂时出现了膨胀的现象而改变)转化成的电流相遇在地球的地表时,会形成很大的“排斥力”。 二者在汇合中连续磨合,会发生高频振动,释放出多道强光和火球,散发出的高温高强压,暴发出巨力,有时会打乱地球气流运动规律,形成多股强气流乱窜,能把整片树木的树冠、树杆折断,使冷、暖、雨、旱异常,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非常不利。

第二个过程的第二个方面,当太阳上释放出来的正离子群转化成的高能、高强电流向地球某个地方袭来,地球上某个地方由金属导体、非金属导体、自由电子、暗物质导体、水溶性导体、熔融性导体连接组成的电流通道一旦形成,就能把外部来袭的高能高强电流导入板块内的不同深度,与板块内的正离子转化电流汇合,汇合中会出现不间断的排斥力的高频振动,会出现强光和火球,产生出高温、强高压,使这个区域内的膨胀气体更膨胀,并点燃可燃性气体,使自然聚合的核能裂变。当地球板块的压力小于热膨胀气体和各种积蓄的“力”时,这一巨力会撕裂地表,造成大范围的地壳移位,使地表出现纵横不同、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裂谷带,并使裂谷带周边出现悬崖峭壁,山峦连绵。

总之,地震是诸多因素所致,绝非某一种因素造成。大地震、特大地震出现偶然、发生突然,并不是无规律可循。只要人们能全面客观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掌握地震或大地震发生规律,准确预测地震或大地震是大有希望的,有效地预防地震或大地震也并非天方夜谈。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力源正离子负离子
森林公园负离子浓度及负离子物质量和价值量研究
例讲奥赛考点
——碳正离子的产生及稳定性比较
电解液导电与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微观机理相同吗
负离子人造板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
“童心向党”征集作品展示
Asymmetric coherent rainbows induced by liquid convection∗
静电对负离子地板测试的影响
关于有机化合物中碳正离子构型的讨论
高压脉冲电刺激下龙舌兰释放负离子的研究
有机化学中的p-电子云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