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音乐表现的方式

2016-02-25 18:30严春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箜篌琵琶行琵琶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世的读书士子总是能将有声的音乐化为无声的韵律,让后代的读书人感到我们先人独到的生活智慧。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暗飞声”即音乐是看不到的。李白在夜间听到折柳乐,想起了故乡。在这首诗歌中,作为天才诗人的李白,他都回避了直接表现音乐。音乐本是一种抽象的听觉艺术,它过耳即逝,而把乐曲、旋律之美用语言表现出来,更是许多文人尚未突破的难度。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了一些以描写音乐见长的作品,并且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现将这些表现音乐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以声写声法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第一次用诗的语言,空前绝后地正面集中表现了琵琶乐曲历时性的起伏变幻的旋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呜。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弹奏的琵琶乐只有白居易听过,旁人如何与他共鸣。于是白居易用“急雨”沉重舒长,“私语”细促轻幽,珠落玉盘,圆润悦耳,“莺语”婉转流畅,“银瓶乍破”“刀枪鸣”铿锵雄壮,“裂帛”强烈清脆等这些我们熟悉的意象,用以声写声的方法给读者感官上带来极大的刺激。除此之外“铁骑突出刀枪呜”金属和瓷器的撞击带来了乐曲的动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声由原先的“冷涩”、“凝绝”变成高亢、凄厉,还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震撼感。不仅表现出了乐曲之美,还正面强调了过程性,乐曲中的连贯、停顿和骤然的起伏,这些都令人惊叹。

二、通感修辞写声法

乐曲本身是无形之物,如何成为生动形象可感的事物呢?《明湖居听书》中一段山东说书艺人的说书艺术堪为经典。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用想象出的视觉形象来突出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时,作者又用攀登泰山的景象来表现声音: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这段话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音本无形,用视觉上的形象化来形容,更显虚实结合。如《琵琶行》里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用视觉来表现听觉,使虚化的东西变得实在可感,正如唐代学者孔颖达所说:“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让人感到其妙不可方物。

三、侧面烘托写声法

所谓侧面烘托,就是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对比凸显来表现声音的写法。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悄无言”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虽然结束了,但听众仍然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琵琶声中,久久不能自已,忘了身在何处,意味深长地烘托了音乐的巨大魅力。“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通过听者听了此段音乐后的叹息和思乡流泪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凄凉哀婉。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俯耳谛听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再如《明湖居听书》中作者有这样描写声音的:“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里写的是听众听书的心理感受,强调听觉上的舒适感,侧面烘托了说书技艺的高超,音乐带给听众的独特享受。

近代文豪梁启超总结我国古代作品,“凡诗歌之文学,以能入乐为贵”,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也是我们古代文人对他们自己进行关怀与超越的有效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应努力挖掘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变得高雅而富有情趣。

严春红,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猜你喜欢
箜篌琵琶行琵琶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箜篌城
窈窕淑女琵琶妹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我的“反弹琵琶”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