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2016-02-25 02:13庄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祖国美的文本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也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语文的朗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事情,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

一、勤学多读练技能,以美读激发爱读

朗读既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可以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语文老师如何能在课堂开始就将学生带进情感的天地,为新课的教学开好头,为新课打好情感的底子?此时指导学生阅读成为关键,教师可以采用文本对照的选取方式,将文本与学生的成长相对比,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情感的调动和激发,深入地走进文本,深入体验文本中的丰富意蕴,品味文本情感,创设情感空间。用深刻的思考、优雅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世界,启迪和熏陶学生的心灵。阅读的开始,就是感情酝酿的开端,上好每一个课的开头,用情感将学生带入语文教学的情境之中,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这样的情感阅读体验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温暖,从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真、善、美的标尺。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先读了不下20遍,最后背了下来。当我再次聆听一些朗读录音后,又揣摩了多出节奏、语气、语调的处理技巧,最后配合《春野》这曲优美的背景音乐流畅的进行背诵。学生听后,明显,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收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巧设妙法品美文,恬吟密咏出灵感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内涵的重要方法。在美文或者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联想、想象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记得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一诗时,笔者就其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进行了仔细地推敲。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山水比作一只白银盘,皎洁的月亮比作一只青螺,想象令人啧啧称叹。课堂上,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反复吟咏,看看还可以把平静的洞庭水面比做什么,把圆圆的月亮比作什么?这样一来效果就逐渐显现了。又如,在教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学生必然对祖国心生敬爱。此时,老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活动,将伟大祖国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重新演绎出来。老师可以将《我爱你,祖国》这首民谣唱给学生们听,在深情饱满民谣的背景烘托下,在学生快乐的吟诵中,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通过学生吟咏,不仅清晰地了解了这段历史,而且从中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少年能力强大,则这个国家才能够强大,祖国强大,心中才会涌动浓厚的爱国之情和自豪感。通过参加老师精心安排的这个吟诵,初中学生也对自己国家心生浓浓的爱意,也逐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埋下振兴祖国的种子。通过老师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语文课本上的不再是干瘪的汉字,而是或喜或悲的生动的故事。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诵读,逐渐会对语文产生由衷的热爱。

三、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诵读好习惯

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还有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情境创设几乎贯穿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仅靠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还有教材中有限的诵读范本,显然难以满足创设情境的要求,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创设直观、形象、丰富、感动的课堂情境,更可以把这个空间延伸到课堂以外,在课堂之外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世上至真至纯的美的情感。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尤其是在表现美的时候。为此,我们可以选择适宜的文章,引导孩子们进行课外书的大范围阅读,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升华那绚烂多姿的心灵。在课外,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系列的名著,让学生在享受阅读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莫大的快乐,同时也用行动真正诠释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这一文章主题,让诵读真正成为自己的一个好习惯。朗读课外作品,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等得到显著提升,朗朗上口的语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睿智、鲜活的思想,俯瞰到深刻的生活哲理,学会做人的道理,达到读书使人明智的真正作用。

只要我们语文老师转变教学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把朗读教育放到实处,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是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的,随着这些能力的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越来越棒的。

庄茁,教师,现居吉林吉林市。

猜你喜欢
祖国美的文本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我爱我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