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应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2016-02-25 02:13徐常来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长语言文字语文课

一位语文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 》时,以人物的“事情、性格、情感”为课堂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并把相关重点词语详细的写在了黑板上。整堂课师生互动较多,信息量很大,然而仔细琢磨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缺什么呢?

对照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发现,这堂课缺少了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因为新课标对于“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表明了语文课要突出“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核心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对于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让学生理解“阿长做的事情、阿长的性格和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这些作为课堂重点,则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围绕“语言文字运用”,学习一篇课文应该探究三个问题:作者运用了哪些生动的语言文字?(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来写?)作者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内容?(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运用什么方法组织这些语言文字?(怎样写的?)也就是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探究写法三个方面来学习作者高超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

打个比方,如果说语文课是一壶茶,那么课文就是茶叶。茶叶必不可少,但是喝完茶最后会倒掉茶叶,为什么不吃茶叶呢?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喝泡茶叶后的水。同样道理,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课文为载体所体现的语言、思维、情感、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语言的例子,是方法的例子。上面提到的那节课重视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知道”和“懂得”,只停留在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但没有品味言语、研究写法,没有发挥教材作为语言、方法例子的作用,忽视了对学生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所以只能说是一节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新课标在阐述语文课性质时,剔除“理解”,强调“运用”,可谓用心良苦。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方法来写人叙事的典型例子。例如第三段描写阿长的睡姿主要通过动词“伸”“摆”“挤”来完成。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大”字,好就好在这个“大”字的比喻。单说“伸开两脚两手”,还不清楚,打个比方,怎么个伸法就一清二楚。表现我对阿长的厌烦是通过动作描写“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来表现,十一个字句式整齐,一字不可少,一个字不可加。尤其“也”字把阿长睡之沉、睡之酣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照应首句“不大佩服”,又为下文“发生了新的敬意”做了铺垫。学习课文只有对关键词句“入骨入肉入神经”的品味推敲,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表达的无穷魅力,才能 “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又如第七段阿长是这样劝“我”吃福橘的:“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郑重”是神态描写,起强调作用,表现了阿长的倔强、严肃的性格特点。“就得”“要记着”“不许说”表现了阿长烦琐的特点、强硬的态度,为下文“空前的敬意”作反衬。因为鲁迅抓住了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特点来写,才使阿长的形象跃然纸上。欲扬先抑和抓特征写人这两种写作方法才是本课重点。

《中国石拱桥》也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假设让不同学科老师来教这篇课文会怎样做呢?数学老师会让学生记住赵州桥长、宽的数字;地理老师会让学生记住赵州桥的位置;历史老师会让学生记住赵州桥修建的年代;物理老师会让学生理解两个小拱和二十八道拱圈的作用;美术老师会关注“全桥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语文老师则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语言和恰当的说明方法。例如“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历史老师关注的是年代,语文老师研究的是“左右”这一词语的限制作用。像这样的语言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如“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可能”、“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的“几乎”等词语,都需要重点品味推敲。品味语言、理解内容以后就能写出一篇同样文体的文章吗?显然还不能,要想写好说明文就要掌握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等说明方法。语文课上学生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会写文章。可见,语文既姓“语”,也姓“法”。

语文课只有把语言运用确立为课堂重心,通过聚焦言语品味、彰显运用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完成新课标交给我们的“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主要任务。

徐常来,教师,现居山东平邑。

猜你喜欢
阿长语言文字语文课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语言文字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