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商发展

2016-02-25 02:13吴国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1期
关键词:智商情商语文课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少语文教师不能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

一、无情之殇

1、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过于注重语文的实用功能,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功能。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学生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的培养。条分缕析、支离破碎的语文课多,充满审美教育、人格熏陶的语文课少。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缺少心灵的触动,缺少情感的陶冶。

2、重应试,轻体验。

在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大环境下,语文教学也未能幸免。为了追求分数,我们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为提高分数安排,所有的教学手段都为提高分数设计,所有的教学智慧都为提高分数孕育。因此,备课、上课的重点也不再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与情感体验上,不再把课堂上得机智灵动、情意昂然、踏雪无痕、圆润流畅。而是一味地、生硬地、枯燥地去与考试对接,与考点合拍,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因此也变得无比的单一,预设就无限可能地接近考试的设问,生成也就粗暴地统治着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无情地剥夺。

3、重理性,轻感悟。

当下,连语文作业竟也变得铺天盖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把充满人文性、情感性的语文学科当成了数理化在教,语文不是没有逻辑思维,也不是不要理性,但完全用理性的思维来教语文显然是与语文的本质背道而驰的。君不见,我们的老师们硬是将一篇篇完整的美文拆卸成了一道道面目狰狞的语文中的“数学题”,要求学生进行重复性的强化训练。君不见,我们的老师们还将作文的训练也进行了理性的处理,归纳出了所谓的写作套路。这样,纯理性地教语文,学生的语文情感被完全掩埋,“情商”无从谈起。

二、无情之源

1、教师对语文教育功能认识缺失。

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近年来语文教学大纲的修订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表明,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新的教学大纲对语文的教育功能做了明确的解释与界定,要求语文教师切实改变教学观念,增强人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锻造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拨正学生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不少教师对语文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全,单纯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热衷于大量字、词、句、篇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让“情”字与语文的距离越来越远。

2、教师将提高语文“智商”与发展“情商”割裂了开来。

其实,语文的“智商”与“情商”是和谐统一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智商”与发展学生的语文“情商”之间并不矛盾。前者多是逻辑判断与理性思考,后者多是价值判断与情感认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智商”是掌握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基本驱动,“情商”则是运用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进行情感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水平与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智商”是基础,而“情商”则是基于“智商”基础上更高层面的发展,“智商”的高低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情商”的发展水平。语文教学注意提高学生的“智商”,但不能忽视发展学生的“情商”,应当使提高学生语文“智商”与发展学生“情商”有机融合、齐头并进。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将两者人为地割裂了开来,甚至对立了起来,认为学生可提高的只有智商,而情商是先天的,与智商无关。甚至还认为“智商”高了,“情商”必然低;“情商”高了,“智商”必然受影响。最终导致语文教师重“智商”而轻“情商”。

3、学生在教师长期的“话语霸权”下“噤若寒蝉”。

在当下的不少语文课上,话语权完全掌控在教师嘴上,形成了不折不扣的“话语霸权”。究其原因,除了教师个体的专业素养、教学功底与教学艺术外,主要还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完全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事物的见解、对情感的认识、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去影响学生,去要求学生,去单方面地迫使学生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敢随便发言,不敢随意发表自己的认识,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判断。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课上就没有了灵气,没有了主见,没有了兴趣,对语文宝贵的好奇心和情感认识丧失殆尽,最终变成单纯接受语文知识的机器,那么,他们的“情商”又从何而来呢?

三、情归何处

1、让教师自己“有情”。

要发展学生的“情商”,语文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情商。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思想认识。应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和谐统一的,语文教学的应试诉求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是对立的,语文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不矛盾的。总言之,提高学生的语文“智商”与发展学生的“情商”都是语文教学目标与要求。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有人文意识,应加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为此,语文教师需通过阅读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文化品位,一个语文教师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有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腹有诗书气自华”,对语文教师而言,读书不仅能“气自华”,也能让自己“情更浓”,提升自身的“情商”水平。

2、激发学生“有情”。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语文课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跳出“话语霸权”的怪圈,适当地将“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应关注课堂师生倾听的生存姿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不同的思想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应适度宽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用自己的人文情怀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呵护学生的“情商”发展。

其次,教师要处理好语文课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绝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师当是“艺术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教学智慧、教学艺术,去关注课堂上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语文“情商”在教师无痕的智慧中发展。

第三,教师应处理好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学生从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可以和各种名人对话。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这里的“志向高远”“追求执着”不也是学生“情商”发展的重要层面吗?

3、挖掘教材之“情”。

发展学生语文“情商”,毋庸置疑,教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如能挖掘好语文教材,让其“有情”地开口说话,让学生在倾听教材语言中收获情感、升华感悟,那实在是事半功倍之举。

一方面,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文章的情感因素,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不少的文学作品,对其人物情感、主题倾向、价值取向的解读本来就不是唯一的,在这种情形下,教师武断地采用某一种说法,对学生的其他说法加以无情地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禁锢了学生宝贵的个性体验,改变了情感体验的本义,使情感体验程序化。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本读好,在课上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深入地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生成丰富的情感体验。

吴国林,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猜你喜欢
智商情商语文课
你过得不好,是因为“假情商”太高
低情商的6个原因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没有表达,哪来的情商?
智商欠费的男友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