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转型研究

2016-02-28 09:14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深度受众互联网+

刘 娴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舆情研究中心)

“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转型研究

刘 娴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舆情研究中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度报道面临着影响力降低、传统操作模式被解构、记者离职成潮等生存困境。同时,深度报道行业也呈现出传统纸媒深度报道衰退、商业网站原创深度报道发展迅速以及移动新闻平台深度报道兴起等新变化。在整个传媒行业都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度报道亦亟需转型,可在丰富报道形式和内容、迎合受众阅读习惯和提升用户粘性等方面进行新尝试。

互联网+;深度报道;转型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制定的宏观战略意味着我国真正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传媒产业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会走上怎样的转型之路,曾被誉为将“拯救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又该何去何从?本文进行了如下探讨。

1 “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生存困境

自互联网诞生后,传媒产业与互联网就处于不断冲击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而传统的深度报道更是面临着生存危机。

1.1深度报道影响力降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中心”的传播格局被打破,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便捷和多样,脱离了由媒体设定的空间和时间局限。现今的互联网就好比一个“自助超市”,信息商品永远供大于求,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任意挑选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大众媒体无法通过设置议程提高深度报道的阅读量,受众关注度降低,导致其报道影响力减小。

1.2传统深度报道操作模式被解构

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受众逐渐养成了碎片化阅读习惯,更倾向于获取“短、新、快”的消息。在受到碎片化信息的长期“轰炸”后,受众的阅读思维受到了影响,只想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去探究“为什么”和“怎么做”。在用户需求的导向下,传统的深度报道操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记者一获取有新闻价值的资料,就立刻编辑成稿发送至媒体官方微博、微信、APP等平台。特别是在热点事件或者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往往在“抢”新闻,以碎片化形式,用最快的速度将事件进展呈现给受众。

1.3记者离职潮成行业发展隐忧

一篇深度报道得之不易,但其中大多数都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之中。长此以往,深度报道记者容易缺失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产生疲惫心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媒体经营呈断崖式下滑状态,部分媒体甚至撤销了盈利情况不佳的深度报道部门。同时,一些新媒体公司不断向有经验的记者抛出橄榄枝,其提供的待遇比记者现有的薪资高出很多,极具诱惑力。一系列原因引发了深度报道记者的离职潮,成为行业发展隐忧。

2 “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行业变化

2003~2013年,被誉为中国深度报道“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传统的报纸媒体推出了大量的深度报道,起到了良好的舆论监督作用。此后,在新媒体日益激烈的冲击下,传统的深度报道受众逐渐减少,影响力逐渐降低,深度报道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1传统纸媒深度报道开始衰退

中国深度报道十年黄金期之后,传统深度报道似乎进入了瓶颈期。由于政策调整,报刊进行深度调查的范围和数量受到了限制,一些领跑深度报道行业的媒体,开始弱化甚至是撤销相关部门。例如,2013年初,《大河报》特稿部被并入了社会新闻中心;2015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撤销了“特别报道部”;3月31日,《南方都市报》改版,取消深度周刊……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纸媒收益普遍下降,而采写深度报道的成本又较高,不少媒体原有的深度报道操作方式有所改变。在面临重大事件时,开始更多地采用综合网络信息、电话连线等经济快捷的方式进行调查采访。这种模式虽然大大压缩了成本,但是,由于记者未深入现场调查、没有获得切实的感受,所写出来的新闻不管是深度还是质量,都大打折扣。另外,从深度报道行业整体上看,传统纸媒具有深度采写经验的记者也大量转行或转型,深度报道人才缺口很大,甚至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不得不由刚入行的实习生独自去采写,导致优秀的深度报道越来越少。

2.2商业网站原创深度报道发展迅速

近几年,为吸引用户,商业网站纷纷试水深度报道,在原创深度内容上展开竞争,最直观的表现是开设定期更新的深度新闻栏目。如网易于2004年推出的《今语丝》栏目,成为商业网站“拼角度”“挖深度”内容生产范式的开端。此后,商业网站又开始尝试做突发事件的原创深度内容。如在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中,网易先在BBS热帖中发现了华南虎年画,于是派人寻找目击网友、采访相关人员、联系年画厂商,并设法获取了40张照片,联系专家做了鉴定,发布了多篇独家新闻,影响力广泛。这样的采访报道方式,已经有了深度报道的雏形,是商业网站做原创深度新闻的有益尝试。

近几年,商业网站越来越重视原创深度内容,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深度报道栏目。例如,网易的《路标》、腾讯的《棱镜》、搜狐的《新闻当事人》、新浪的《新知》等栏目。这些集合了平台、渠道、资金、人员等先天优势的门户网站,在原创深度报道领域发展迅速,影响力不断扩大。可以说,商业网站把深度报道作为了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出品优质的深度报道内容吸引固定用户群、提升品牌知名度,所做出的深度报道质量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有了和传统媒体抗衡的趋势。

2.3移动新闻平台深度报道兴起

目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又一增长点是移动互联网终端。大量数据显示,新闻受众已经大量转向了移动互联网端,这种新型的阅读体验方式,又为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在字数上显得“长篇累牍”的深度报道则首先受到冲击。

新的现实需求激发了新的生产力。由于吸引了巨大的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深度报道逐渐兴起,并做出了不菲的成绩。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先后推出了两大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和“界面新闻”。作为上海报业集团调整转型期间的力作,这两个平台都致力于做深度原创内容,着力打造深度移动阅读产品。自上线起,“澎湃”和“界面”就引起了大量关注,并引发了业界对深度报道是否不再需要纸质载体的讨论。

除此之外,近两年,一些由团队或个人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也在移动互联终端的原创深度内容上进行了实践。如刺猬公社、传媒大观察、灼见、平说等微信公众号,主打深度原创内容,以独特的风格、优质的内容和有效的运营模式,获得了大量受众,其盈利状况也十分可观。

3 “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转型的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正在受到新技术和新传播方式的挑战,深度报道的转型不只体现在单一的内容或渠道上,还需要在运营模式、技术升级、平台搭建、内容融合等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3.1丰富报道形式和内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他认为,电视和印刷品作为媒介本身,并不具有思想,但其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却可利用对文字与图像的不同偏好,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显然,尼尔·波兹曼强调了媒介技术的重要性。技术革新对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合理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将推动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和发展。

首先,音视频技术已被广泛运用。不少媒体已将音频、视频、交互技术、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新技术手段与报道内容结合起来,推出内容丰富、视觉表现力强的深度报道,广受读者喜爱。例如,腾讯在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中,已多次成功运用无人机航拍手段进行现场直播,并运用视频、动画特效等技术手段,还原事件发生过程。

其次,新闻可视化技术日趋成熟。近两年,多家商业网站纷纷试水新闻可视化,将长达万字的深度报道内容浓缩到一张图片中,系统、直观地呈现深度内容,逐步形成了以热点事件、重要政策、生化服务、交互数据等系列为主的数据新闻体系,创新了深度报道的表现形态。如财新传媒在报道周永康案件时推出的数据新闻可视化产品《周永康的人与财》,以人物关系动态图的形式,展现了新闻事件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呈现出的效果令人震撼,成了2014年数据可视化的标志性产品。

再次,HTML5技术开始被应用于深度报道领域。澎湃新闻在上线一周年之际,推出了特别报道——《三峡》。值得注意的是,该报道以目前社交平台上最为前沿的HTML5技术来呈现,是首家在深度报道领域尝试该技术的媒体。这篇深度报道是澎湃新闻记者历时一年,走访三峡得出的考察报告,报道信息丰富、图表直观、数据详实,还综合使用了视频、动画、图片等手段,给用户带来了“全景式”深度体验。

3.2迎合受众阅读习惯

目前,随着移动端的迅速发展,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其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同时,也正在部分消解深度报道的价值。

因此,为了迎合用户现有的阅读习惯,媒体在转型时应注重从受众需求出发,生产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的深度报道内容。腾讯《棱镜》栏目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将万字以上的深度报道拆分为三篇短稿,以其核心内容分别拟定好标题,并在每篇中补充必要的铺垫与背景,让每一篇报道都可以独立成文,再以一个专题中系列报道的形式进行推送。这样的报道方式既能满足受众对“篇幅短”的要求,又能完整地呈现整个报道内容,比单纯地缩减深度报道字数要好得多。

3.3提升用户粘性

在碎片化阅读、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公众深阅读的注意力“门槛”在提高,一件热点事件发生后,公众持续关注的时间较短,其注意力很快就被纷繁复杂的其他信息或者是新的热点事件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固定的、有粘性的用户群,对媒体来说尤为重要。

一是要打造“王牌”栏目。尽管现有的商业网站多数涵盖了时政、社会、财经、体育、娱乐等多样化信息,但每家媒体在制作深度报道时都应有所侧重,打造符合自身定位、展示自身特长的“王牌”栏目,以此吸引具有相同兴趣点的用户,培养固定用户群。

二是要注重用户交互式体验。当今社会是一个服务型社会,各行各业都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媒体不再将“内容为王”作为提升深度报道传播效果的唯一途径,而是逐渐树立了“内容+用户”为王的理念,注重与用户互动。有学者认为,在今天数字新闻生产过程中,媒介所提供的内容与方式同样重要,内容质量与服务质量同样重要,满足内容需求和满足服务要求同样重要,内容获知体验与服务全程体验同样重要。目前,不少媒体在用户交互式体验上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发动用户参与观点讨论、意见调查、资料搜集等。其中,网易的“跟帖盖楼”模式,通过独树一帜的新闻跟帖方法,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粘性,值得借鉴。

[1]王莹.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的重构空间[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45.htm.

[2]张鹭.南方传媒研究:门户网站如何做原创深度报道[EB/OL].(2015-07-28) [2016-04-06]http://media.163.com/15/0728/12/AVK340RV00762H8M.html.

[3]易观智库.2015中国移动互联网数据盘点与预测专题研究报告[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227/21/20625683_451327084.shtml.

[4]刘中盛.社交媒体时代,网媒如何做深度报道——以《棱镜》为例[EB/OL].(2015-05-27)[2016-04-06]http://www.nfmedia.com/cmzj/cmyj/jdzt/201505/t20150527_366852.htm.

[5]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徐锐,万宏蕾.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

猜你喜欢
深度受众互联网+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深度观察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