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

2016-02-28 11:24李雪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

李雪萌 吴 然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

李雪萌吴然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近日,媒体大肆报道了一则“深圳女教师坐滴滴顺风车被杀害”的新闻,此事件表面上是新鲜事物更具有媒体话题性,但背后却是人们对共享出行安全性、信任度的担忧。信任问题是在不能保证和承诺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故本文主要从信任的三个来源——可知性、可控性、可预测性,来分析共享平台规则约束的建立。

关键词:共享经济;滴滴顺风车;信任机制

2016年5月2日,媒体大肆报道了一则“深圳女教师坐滴滴顺风车被杀害”的新闻,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而笔者在网上搜寻到,传统出租车侵害女乘客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但并未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此事件表面上是“顺风车”这种新鲜事物更具有媒体话题性,但背后却是人们对其安全性、信任度的担忧。

其实,信任问题一直存在,在走向后工业社会这种新的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正在生成一种合作型信任。[1]特别是在共享经济模式下,这种合作型的信任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共享经济是通过陌生人之间的高度信任,使得闲置资源被充分利用。信任在每笔交易中均起到了核心作用,不仅促进了交易的达成,而且有效地减少了交易费用,从而有利于帕累托交易的达成。[2]

信任问题是在不能保证和承诺的时候才会出现的,所以为了防范不信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借助于法律、道德、习俗、规则等约束机制来建立和维持信任。本文从规则约束机制出发,主要从信任的三个来源——可知性、可控性、可预测性,来分析共享经济下信任机制的建立。

一、可知性

可知性是交易双方对对方的个人信息、能力、资源、兴趣等的知晓,并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一)信息的全知性

在线下,我们信任一个人通常情况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与谁认识,我们也能从朋友那里听到一些关于他们的介绍。所以,信任是基于信息的全知性,也就是我们对对方知根知底。

在共享平台上,信任更是需要以稳固的身份作基础,所以我们首先要保证实名制。例如,Airbnb利用社交网络,让住户可以方便地链接自己的Facebook和LinkedIn账户,另外,它还引入了政府ID的验证,类似于中国的身份证信息验证,住户通过给房主提供详细的个人信息来增加房主同意的可能性。

(二)双方的社会相似性

社会相似性产生信任,根据他人与自己在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来说,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之所以如此,是基于如下的信念: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有相近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达成共识。[3]例如,CouchSurfing,它们在设计信任功能时,有一个信任工具是用户的账户资料描述,他们用设计问题来代替用户随意的描述,如“你在那里长大?”“你生命中做过最有意思的事是什么?”这样交易双方都会相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信任度也会相应提升。

(三)建立“信誉央行”

在信息流通性较弱的线下,违约的人可以逃离名声被破坏了的某个圈子或网络,然后东山再起。而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张网罗个人所有行为的大网,不会因为平台的转移而丢失之前的行为数据。未来的“信誉央行”可以构建一整套更全面的个人信誉追踪机制,如我们的在各平台上的评分、日常行为习惯等都将纳入“信誉央行”的账户中,成为一个评价我们是否可信的重要的参考依据。

信誉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回报,还将带来实际的经济回报,可将其称之为“信誉资产”。《小即是大》中写道:“线上信用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范围的信用机制,将会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石。”[4]所以这种“线上信用系统”即“信誉央行”的建立尤为重要。

二、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对交易双方可能的所有行为,共享平台能够有足够的应对策略。

2011年,当Airbnb刚刚火起来的时候,一位租房者发现自己的房子被租客洗劫一空。当时的Airbnb并未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开始表示“不会进行任何赔偿”。之后,随着媒体的发酵,其CEO的态度变为“会在资金上帮助房屋拥有者”,并表示已经启动安全应对措施。

而在中国的PP租车的共享平台上,也发生过用户将租的车辆用于抵债的情况。PP租车有着一支风控团队,专门解决相关事端,如果共享车辆发生意外,会有一套代步补偿和赔付体系的支持。

所以,共享平台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它能给交易双方带来安全感和信心,使得用户在状况发生之前有保险,状况发生之后有保障。

三、可预测性

在电影《少数派报告》开始的场景中,华盛顿区警局预防犯罪组的负责人通过预测逮捕了一名即将在当天谋杀其妻的男人。虽然电影中的预测依靠的不是数据的判断,但是大数据的确可以预测用户未来的行为。[5]

当不端的状况发生后,共享平台给出一系列应对策略只是亡羊补牢,而事先将不端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才是令人满意的解决之道。像PP租车的方案,是给车主发放“智能盒子”,它基于车载系统、GPS等功能来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信息,一旦出现异常,马上就会有人跟进。但这种将用户违规的行为“扼杀在摇篮中”的做法,会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这还有待研究。

总之,信任问题是共享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很难想象在信任指数很低的情况下,我们会安心地坐到陌生人的车里或住进他们的房子里。然而,这个由互联网催生出来的共享经济,使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它亦可以提升整个社会人们的信任指数。我们可以预想,在一个高度信任、人人都守规则的互联网社会中,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经济交易也会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张康之.在历史的坐标中看信任——论信任的三种历史类型[J].社会科学研究,2005(01):11-17.

[2] 洪名勇,钱龙.多学科视角下的信任及信任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01):190-194.

[3] 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J].社会学研究,1999(02):55-6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059-01

作者简介:李雪萌(1991—),女,山东蓬莱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吴然(1990—),女,湖北黄石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
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及构建
共享经济时代电信运营商的发展策略
论共享经济模式的规制路径
共享经济环境下空间共享的定性及法律规制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
旅游共享经济的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与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