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课:回归古典情怀探寻诗词本质

2016-03-01 17:34
今日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渝中区朱光潜本体

现代人教古诗词为什么难

王小毅(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小语教研员):面对古诗词教学老师有四难:难读、难理解、难入境、难学。我很好奇,王崧舟老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有没有觉得难呢?

王崧舟:古诗词教学非常难,我个人体会,最难的不是刚才老师们所讲到的技术层面的东西,最难的是我们已经丧失了这样的古典情怀。就用我刚才上的《长相思》一课来说,想问问各位,我们还拥有“长相思”这样的人生体验吗?没有!这是个什么时代?高速的时代。高铁、飞机、互联网,早已将天涯变咫尺。如果说,我们还有一点点的相思的话,已经早就被这些高科技消解掉了、遮蔽掉了,因此我们的思维、情感其实是碎片的。我们现在住在同一个村,这个村美其名曰“地球村”,所以我们现在不需要相思,不需要像纳兰这样的相思,这是我们最难的地方,我们已经没有这样的古典情怀了。这是本体的问题。刘再复先生说:文学的本体不是语言是心灵,文学的本体不是思维是情感。因此心灵本体、情感本体才应该是我们最关切的,我把这个称之为“道”,有了“道”,“术”其实是很自然的事情。

古诗词本质是什么

王小毅:古诗词的教学当中是诗性为重还是理性为重?意思为重还是意象为重?独感为重还是众感为重?

王崧舟:其实三个问题只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诗的本质,那么诗的本质是什么?我自己备课《长相思》的时候纠结了三个月。当时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感觉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后来又读朱自清先生的《论诗》,仿佛又看到了另一条通向诗的堂奥的曲径。然而这两者之间确实会形成一种矛盾、一种冲突,我把它称之为张力。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境界本质上是需要“见”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因此诗有“知”,知道的知、知识的知,但是这个“知”不是分析的知,不是理性的知,而是直觉的“知”。诗的意境需要当下去看见,用直觉去把握,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诗是不能分析的。另一方面,鉴赏诗时确实从感受到欣赏之间似乎要经历一段路,这一段路就是朱自清先生所讲的那也是需要解一解的,也是需要做一些条分缕析的工作。因此在“见”和“解”之间其实关键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只有“见”没有“解”,有时候这样的“见”会流于玄、流于空、流于虚;而只有“解”没有“见”,诗就破碎了、就不存在了,诗就可能变成散文、小说,那是诗的悲哀和不幸!所以,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语文老师其实要做的是在“见”和“解”之间,把握一个最合适的度。

古诗词教学策略感悟

王小毅:对于刚才这两堂课,各位老师在实践策略上有哪些感悟和体会?

戴崇结(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在举象中“借象悟情”。课堂上两位老师都多次用到了拓展想象,让学生、诗人置换角色,进行情境对话。

王小毅:提到了举象、入境、生情,还有吗?

刘小波(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王崧舟老师说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诗歌实际上就是一个“见”字,我们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策略,一个就是“读”,一个就是“见”。“见”的过程实际上包括了想象、移情、比较。

黄兰(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王老师在课堂上意脉贯通的时候使用的方法很简单而有效,您其实就是在读,在带着孩子们去想,在带着他们去问,把“身向榆关,心向故园梦不成”这一种重离别的长相思贯通下来了。

胡平(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咱们平常的那些招引导孩子在想象、在进行意象捕捉的时候,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要把一个个事物打开后再把它连起来营造成一个个的情境。

(因篇幅有限,辩课实录只是部分呈现,标题为编者所加)

猜你喜欢
渝中区朱光潜本体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渝中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重庆市渝中区噪声污染现状、问题及防治对策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开展个性化干部教育培训的创新策略探析——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