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2016-03-01 17:37余厚默
今日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余厚默

摘 要: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求。深刻认识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策略,对提高其学业成就和维护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核心素养;心理健康

行为习惯是指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方式,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培养良好学习行为习惯既是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中之重,又是中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亟须教育者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充分认识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适应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

目前,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父母的期望给当代中学生带来了巨大学习压力,使得中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其根源在于学习行为习惯不良引发的厌学心理,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重因素,需要多方共同应对[1]。

(二)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它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后天教育习得[2]。了解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探索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策略,可以为科学有效实施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策略方法。

二、科学有效地培养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一)探索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中学阶段属于青春发育期,学生易出现各类学习心理障碍,教育者需客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外在积极的学习行为塑造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行为强化论,学习行为的正强化效果优于负强化[2],因而在心理品质的培养上应避免否定、批评与惩罚,多用积极的表扬与鼓励。一方面,实施积极心理品质专题训练。针对心理品质核心成分(学习适应性)进行重点培育,使他们能尽快适应中学生自主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实施学科渗透训练。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渠道,各科任教师应把良好心理品质培养渗入各科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又培育他们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

(二)营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勒温(Lewin)的“心理动力场理论”认为,个体一切心理与行为活动都受制于外在特定情境条件的变化,外在环境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磁场[3]。班集体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班风),将成为中学生互帮互学和自主学习的强大心理磁场。第一,树立教师威信。第二,采用民主型领导风格。第三,加强学科教学监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既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等方式调控教学氛围,营造学风浓厚、合作分享和积极向上的课堂学习气氛,又可采取在每周评选文明班级和每月评选校园学习之星的方式激励学生形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助推中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发挥榜样示范的积极感召力

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榜样对青少年学习行为塑造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主要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进而替代强化自身的学习行为,其中榜样的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4]。一方面,伟大科学家和身边优秀学习标兵的先进事迹能有效激励中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对于中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应及时在班内对他们进行表扬奖励,促使班级其他同学效仿这些积极学习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做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表率。

(四)构建学习行为习惯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成效如何,需要建立健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果测评,使之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第一,建立和落实目标责任制。明确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分级目标,将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与领导自身发展和教师业务工作相结合,使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评价体现出可操作性。第二,研发学习行为习惯测评工具。根据中学生各年级段的学习心理特点,注重加强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相结合,体现出连续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第三,构建学习行为习惯评价指标体系。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策略,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稳定的行为品质。

(五)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合力

中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靠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主观努力,还要靠家庭与社会的密切配合。一方面,通过“家校结合”规范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一是成立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家庭讲座,达成共识。二是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定期就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教育的工作重点向家长通报,增强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开展学校开放日和亲子活动。推广家庭在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上的成功经验,保持家校合作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通过“社校结合”规范良好学习行为习惯。一是充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拓宽教育途径;二是以社区为舞台,关注并指导学生双休日和寒暑假生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向大社会、大自然学习;三是积极寻求与社会机构建立联系,让中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家校社在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上的沟通协调,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安福.中学生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Ferster, C.B., & Skinner, B.F. (1957).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M].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3]Lewin, K. (1935). A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Selected papers [M]. New York: McGraw-Hill.

[4]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alysis [J].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