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红崖》新媒体情景嵌入的审美意境

2016-03-02 03:52山东省临沂市群众艺术馆276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组歌沂蒙情景

吉 斌 (山东省临沂市群众艺术馆 276000)

《沂蒙红崖》新媒体情景嵌入的审美意境

吉 斌 (山东省临沂市群众艺术馆 276000)

新时期,为弘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的沂蒙精神,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励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奏鸣崭新的阳光乐章。山东省临沂市政府邀请全国和全军深具实力的词曲作家,四赴沂蒙拥抱红色沃土,和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工作者一道采风创作,让抗日英雄浩气长存,让中华儿女血性永驻,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军民团结共谱抗日交响、鱼水情深同铸沂蒙红崖,唱崖美、歌崖壮、赞崖红,真实再现渊子崖村浴血抗日的忠勇壮烈,真挚讴歌爱党爱军、奉献牺牲的沂蒙父老。

《沂蒙红崖》;新媒体情节嵌入;审美意境

一、《沂蒙红崖》的创作之路

(一)渊子崖村·红色文化的历史回顾

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此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

1941年初冬发生在沂蒙大地的渊子崖保卫战,是中国抗日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规模最大、最为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乡村自卫战。渊子崖上与日军浴血奋战而牺牲的147名渊子崖村村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篇。他们的抗战事迹被写入了共和国的军史,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

74年间,这147名牺牲的渊子崖村村民,是中国唯一一个刻在抗日革命烈士碑上却不是烈士的英雄群体。也正因为如此,“渊子崖村”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抗日楷模村”。2015年8月,渊子崖村抗日英烈被国家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雄群体。

(二)《沂蒙红崖》的作品内容简介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民心与民气永远是捍卫国家尊严巍然屹立的伟大长城。《沂蒙红崖》整部情景组歌采取由“点”及“线”,继而到“面”的演绎方式,唯美抒情地切入,却又新、亲、深,接地气地讴歌了小村庄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在歌词与音乐语言方面:追求质朴准确地描摹沂蒙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以具有听觉标识意义的《沂蒙山小调》《谁不说俺家乡好》等,作为贯穿组歌的主题元素,震撼再现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

在内容结构方面:整部组歌始终追求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历史性、时代性的统一,彰显了高起点、可持续、经典化的品质追求。采用“康塔塔”式的声乐套曲结构形式,辅以情景还原等手段,由序曲《沂蒙摇篮曲·渊子娃》、第一乐章《崖上人家》、第二乐章《气壮山河》、第三乐章《沂蒙红崖》三个主体章节、尾声《红色中国梦》五部分,共16首曲目构成。囊括了混声合唱、领唱合唱、小合唱、独唱及讲述串联等多种形式。既有童声合唱的摇篮曲,又有混声合唱的田园牧歌,更有穿插其间的、具有鲜明歌剧气质的宣叙调和咏叹调。

多样性的音乐风格,或磅礴恢弘,或细腻温婉,色彩绚烂的交响性管弦乐语言,继承中求创新,充分照顾各个受众层面的欣赏需求,在为沂蒙留下新的符号化听觉作品的同时,也给当代中国提供了爱国主义歌曲新的审美向度。

总之,红色沂蒙爱国主义情景组歌《沂蒙红崖》,是当代中国抗战题材原创音乐的史诗宏作,是推动“红色沂蒙”建设,弘扬沂蒙精神的里程碑作品。

二、新媒体情景式嵌入的气氛营造

(一)还原历史的壮烈场面

1941年12月20日凌晨,到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八路军的1000多名日军, 经过莒南县渊子崖村北,准备返回新浦驻点。渊子崖村附近的小梁家驻点的汉奸谎称渊子崖村驻有八路军,引领日军奔袭渊子崖。鬼子兵先是用密集的炮弹轰炸围墙和村庄。围墙被攻破后,村民们用大铡刀、铁锨、菜刀、锄头同敌人展开了惨烈的巷战、肉搏战。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天黑……

这场战斗共歼灭日本鬼子112名。有147名渊子崖村村民及赶来增援的板泉区区长冯干三、区委书记刘新一和40多名八路军战士、县区中队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情景组歌《沂蒙红崖》的开场,巧妙地运用了新媒体技术,以场景式的画面切入还原了1947年渊子崖保卫战的悲壮场面,铁索桥的记忆,多媒体互动式的背景与舞台上演员大刀阔斧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巧妙地再现当时渊子崖村民在雨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情境,渲染了战争年代人们向往和平、殊死搏斗、勇于同敌人抗战到底的民族气概和浓厚的革命气氛,同时台上演员的表演,多媒体技术的还原互动式技术运用,也将台下的观众带入了当时的场面,有利于观演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铭记历史的心灵震撼与共鸣

历史的记忆总是让人荡气回肠,站在今天幸福的国度回望历史,总有一丝丝感动,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谁不向往和平?谁不希望过着上山采药,下地干活,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的崖上日子呢?可是战争的年代这一切犹如梦幻一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沂蒙渊子崖山上的渊子娃们,早当家。

花喜鹊,叫喳喳,喳喳叫醒渊子娃。

想要人参自己挖,勤快爹娘早上崖。

采一把,崖上花,娃给娘戴在耳鬓下。

泡一壶,崖上茶,香香香醉满天霞。

由序曲《沂蒙摇篮曲·渊子娃》与“神仙崖、君子崖、闺娘美、识字班”构成的第一乐章“崖上人家”以及“渊子劫、保卫家乡、百姓大英雄、忠门烈、贞女殇”五部分构成的“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活不愧祖宗,死也为鬼雄!”的第二乐章“气壮山河”新媒体技术的画面切入激起了人们铭记历史,不忘悲痛的心灵震撼与共鸣。

(三)富有教育意义的人文关怀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周易》贲卦的彖辞里面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由“忠魂祭、再生爹娘、红崖颂、信仰永恒、全民皆兵”五部分构成的第三乐章:沂蒙红崖和尾声“红色中国梦”回顾历史、缅怀先烈、共同谱写了沂蒙历史的新篇章。新媒体技术的融入,在给人以情感震撼和心灵共鸣的同时由赋予了教育意义的人文关怀。

重上巍巍井岗,热血永远滚烫;

又回延安窑洞,力量永远浩荡;

拥抱大爱沂蒙,情义永远担当;

再走清风柏坡,人间正道永远是沧桑。

从1941到2015,中国抗战史上农民村自卫战规模最大、最壮烈、最能展现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精神的渊子崖保卫战虽已过去了74个春秋,可是沂蒙人的心底和共和国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忘记用鲜血染红沂蒙的先烈们,是他们,让历史告诉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不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更是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铮铮脊梁。我们祭祀忠魂,不仅是为了告慰先烈的九天之灵,更是为了当有朝一日神圣的祖国再次对决强敌,有血性有气节的沂蒙儿女,还会全民皆兵、保家卫国,还会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三、新媒体情境嵌入的美学效果分析

(一)观演视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如上图1所示:互动新媒体技术在舞台中的运用,能够形成上表中的观演关系。台上演员人屏共舞、人屏共唱,台下演员观看视角呈现至少三种的观演视角,正中观演视角,左侧方观演视角,右侧方观演视角。同时,前排、中排、后排的位置也将影响到观演视角以及观演感受。新媒体技术在舞台中的运用实际上拉近了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虚景与实演之间,现场情景与演员内心之间,观众观演与演员表演之间,都是一种情景交融之境。

(二)观演互动——和谐统一·情景再现

如上图2所示:在新媒体技术场景烘托下,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观演关系分为三种关系,演员与演员之间的互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同时在此种互动关系下,又形成了两股双向、与两股单向影响的力量,两股双向影响是:演员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观众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两股单项影响是:演员的表演对观众的欣赏形成的单向影响,观众观演的反应对演员台上发挥形成的单向影响。

在上述的影响之下,新媒体技术的还原历史情景,使得观演关系变得融洽而不拘谨,从而形成在人屏共舞、共唱基础之上的观演关系良性循环,和谐统一。

(三)观演感悟——渲染气氛·情景共鸣

通过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在观演前的观演视角与观演中的观演互动两个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达到的效果,以及观演后的调查,可得出上图3。在观演前和观演中环节,观众只是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演员表演,透过视角观看表演,被演员的表演和新媒体技术的情景切换,带入情景之中,产生的共鸣会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观演后,观众通过之前情景的带入和大脑皮层的记忆,可以将整部情景组歌进行情节串联,从而产生观后的共鸣与反馈,这种共鸣与反馈不仅是情景组歌想要表现和达到的效果,更是现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情景还原与再现的所有舞蹈、舞剧想要达到的一种引发观众共鸣的效果。

在此种情况下,新媒体技术所起到的是渲染气氛,达到观演感悟的情景共鸣效果。

四、结语

总之,整部情景组歌《沂蒙红崖》的亮点,就在于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原战争历史场面,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与演员形成的人屏共舞、共歌;与观众形成的人屏共享的效果,渗透出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以最终达成了演员、观众、屏幕共享的和谐统一。

注释:

1.引自:《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2.引自:通行本《周易·贲卦》彖传.

吉斌,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馆员,长期从事舞台新媒体技术工作,现为山东省临沂市美术馆馆员,主要研究领域:新媒体舞台装置艺术及美术馆管理运营。

猜你喜欢
组歌沂蒙情景
情景交际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孙子兵法》组歌
《这就是我们》组歌十九首
《喊一声幸福跟我走》组歌十二首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楼梯间 要小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