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6-03-02 08:23张维宪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意识情境思维

张维宪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张维宪

(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局,聊城 252000)

问题意识在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本文就如何培养中小学生问题意识展开研究,概述了目前中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现状,阐述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剖析了中小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介绍了培养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

问题意识 薄弱 科学方法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很多,但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他们的少很多.著名学者杨振宁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缺少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目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淡薄,主要表现在:不会提问、不敢提问、提问水平不高,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目前,中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现状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正确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创新人才的思维动力.

1.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对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欲望会促使人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扩充自己的知识.问题意识强的学生会常常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学习中会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时也能不断提出新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学生运用多个知识,他们会对已有知识进行重新理解、分析,使自己的原有知识结构更为完善.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提出问题,并在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产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使学生摆脱对书本、教师的盲从,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善于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出新的思路与解题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自觉、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保持好奇心和求异精神,主动从新角度去发现、探究问题.

5.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问题既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又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意识强的学生多具有好问、善问的特点.在发现、提出问题的同时,他们又在积极地思考、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逐渐学会发现、探究新的技巧和方法.

二、中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

1.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根深蒂固

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儿童想象力的培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作用,强调师道尊严,信奉“严师出高徒”,轻视人文教育.

2.教材内容及其呈现形式滞后

多年来,中小学教材过于注重经典知识的传授,内容比较抽象,不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知识点偏多,能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创设得太少.

3.办学条件长期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基础设施等条件的欠缺,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4.教学评价滞后

教学评价强调的是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形式大多以笔试为主,评价方法数量化,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知识化,这一状况至今未有实质性改善.

5.巨大的升学压力

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几乎全社会都把升学看成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首要功能.近年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又使素质教育的推进遭遇了严冬.

6.自抑型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过于注重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不鼓励独立见解,不鼓励异想天开,不鼓励竞争,不鼓励个性化.缺乏独立性的人,思维往往容易僵化,问题意识淡薄.

三、培养中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方法

缺乏问题意识,思考和感悟就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不可能存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外,重点要做好如下工作.

1.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

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说,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造的两个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目前,许多教师只注重思维训练,而忽视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教师要在思想上把自己当作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位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教师与教材,发表个人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去操作.认真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引导,对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学生要表扬,对于提出没有思考价值甚至错误的问题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当鼓励.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问

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让学生探寻事物背后的规律.可从创设问题情境上质疑,从新旧联系中质疑,从问题证明推理上质疑,从知识应用上质疑,从表象与本质中质疑,从内容的矛盾处、对比处质疑,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比较、归纳、筛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可结合教学实际,采用以下方法: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问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问题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可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在探究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创设教学情境要基于生活、体现学科特点、内含问题、融入情感.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他们对规律的探索.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让他们在好奇的探索中产生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获得结论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问题.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尽量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

不良思维习惯会阻碍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很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是问题意识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议题,从多角度考察问题的合理性,注重评价的价值和意义,预测事物可能的后果.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和勇气.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注意新的事物,它是问题意识的前奏,也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必要条件.勇气体现在认知过程就是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个体只有在勇气的支撑下,好奇心才能逐步转化为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提升认知水平.

5.深化课程改革,增强评价机制的激励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创新热情的培养.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要多样化.不仅是评价学生做法的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发展水平以及探索创新的过程.这种注重过程的评价体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也不用在分数面前患得患失了.

6.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问题意识的形成打好坚实基础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越牢固,就越有利于能力的发展.同时,能力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知识越丰富,学生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教师要创造多种有效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提问的能力统一起来,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培养学生自觉、敏锐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广大中小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争让自己早日成为“问题专家”.

[1]王海莹.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N].中国教育报,2014-02-28.

(责任编辑:李 珺)

猜你喜欢
意识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