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网络评论的表达与实践
——以“人民网评”的内容分析为例

2016-03-02 08:24赵慧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主题传播

赵慧杰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主流媒体网络评论的表达与实践
——以“人民网评”的内容分析为例

赵慧杰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信息技术带来媒介发展的巨大变革,在这个全媒体、开放性的时代,新闻评论也从传统到新潮,从单一到多元,尤其是网络新闻评论,逐渐发展成为主流。本文选取“人民网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主题、形式、网友互动做内容分析,进而总结其在表达与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在未来的网络评论生产空间中,以“人民网评”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应当不断拓展主题、丰富形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更好地发挥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功能,强化媒体公信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效用。

关键词:“人民网评”;评论;主题;传播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发声最为直接有力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评论也不再拘泥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应时而起。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作为新闻门户网站的佼佼者,人民网更注重以评论提升影响力。2000年4月,人民网“观点”频道正式上线,被认为是我国新闻网站首个言论频道。“观点”频道下设多个栏目,2001年3月,针对时事热点的评论“人民时评”上线,被誉为“网络第一评”。2011年6月,人民网进行改版,推出“人民网评”,而“人民时评”成为《人民日报》的专属栏目,这也开创了网络时评栏目“移师”报纸的先例。

一、“人民网评”文本分析

“人民网评”围绕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问题评论,选题丰富、事件性强、风格明快、语言犀利,而其党的传声筒的本质也使评述更权威,因而点击率高,影响力大。笔者选取2015年10月1日~2015年12月31日3个月的时间进行全样本内容分析,包括主题选择、形式表达、网友互动等方面。

在时间选取上,这3个月既无“9.3阅兵”等仪式性事件,也无两会召开,国庆期间未发文,因而可以较好地代表“人民网评”的真实风格。3个月中“人民网评”共发文81篇,平均每日发文1~2篇,节假日不发文。

(一)选题分析

新闻评论的议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的所要评价的事务和论述的问题,选题只有触及社会现实,具有针对性,才能打动和吸引受众,切实发挥舆论引导的社会功用。

笔者将评论主题编码成7个指标,分别是政策解读类、反腐倡廉类、社会民生类、文化类、环境类、医疗安全类、外交类。与通常的划分方法不同,笔者将政治经济类分解为政策解读类与反腐倡廉类,存在一定合理性。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发实招、出重拳,“老虎”、“苍蝇”纷纷落网,反腐倡廉进入新常态,自然也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人民网依托《人民日报》形成网络媒介平台,具有中共中央机关媒介的性质,对反腐倡廉方面十分关注。因而笔者将其单独列出,从数据来看,反腐倡廉类评论共12篇,占比15%,排第三位,相关评论不在少数。

具体到其他各类,政策解读类最多,共29篇,占比多于1/3,社会民生类紧随其后,共18篇,文化、环境、外交类数量差不多,共占比23%,而医疗、安全类则相对较少,只有3篇。

政策解读方面,《专车改革,应以老百姓是否方便为标准》、《莫以“双提高”弥补“养老金窟窿”》以及《治理“城市病”正其时》等,或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解读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或分析民意集中的热点和焦点,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及政治民主进程,有力地引导了舆论走向。

社会民生方面,多选取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共性、反映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矛盾激化的议题,如12月25日的《“杀人保姆”事件折射养老服务之殇》,对保姆为提前拿到工钱,前后毒杀了10位老人这一热点及时评论,震惊、遗憾的同时,质问养老服务体系,既从道德上引导网友陪伴家人,又呼吁养老服务的法制建设。此外,《用理性扳正“城管=打人”的惯性思维》、《理性看待浙江诸暨“冒用医保卡获刑”事件》等评论均围绕公众焦点进行评论,深度了解社会心理动向,在情绪疏导的同时有效引导舆情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民网评”以往的研究中,均未提到这一类,然而近期,环境类评论却榜上有名。究其原因,与空气污染有必然联系。“人民网评”作为人民的发声筒,多次喊出“再也不能这样呼吸了”、“盼着喝西北风根治不了雾霾”等。

由此可见,“人民网评”在选题的选取上注意把握时事、紧跟重点,以制度政策、反腐倡廉、社会民生为主,生动地体现了其媒介定位。此外,这些评论文章不仅注重新闻性(多发布于新闻报道1~2天内),更注重宣传价值,不仅是针对某一事件或社会热点的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析,引导受众观念,倡导积极的生活风尚,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和宣传作用。

(二)评论形式

81篇评论文章中,77篇采用文字形式呈现,只有4篇配有图片,分别是《让每一朵梦想之花都有绽放的机会》、《干事创业,拿出“短帽轻衫汗透衣”的劲头!》、《“同志加兄弟”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走亲戚式访问”提升中韩关系高度》。整体来说评论形式较传统,语言风格书面化,在字句表达方面显得比较大气、稳重而又谨慎,虽然内容丰富、层次多样,但是依然显示出手法较为单调,缺乏音频、视频等新兴形式,活泼性有待提高。

(三)网友互动

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最典型和最频繁的传播模式是一种长时段的双向关系”。“人民网评”在每篇文章后都设有评论版块,作为与受众双向互动的平台,值得肯定。然而,其并未起到理想的作用。

笔者将留言数量以“十条”为一组,共分为9组。其中最后一组划分方法与前7组略有差异,因为个别评论的留言数较多,但若按10条一组划分又会存在中间很多为0的情况,故笔者划分为“80条以上”。

据笔者统计,81篇评论中,留言数量占比最大的一组是0~10条,共23篇,占比超过1/4,而留言在40条以上的评论只有19篇。

网友互动数量100条以上的评论文章共7篇,其中6篇留言条数在100~160条之间,最高的一篇留言是《“好客山东”输给青岛一只虾的警示》(402条)。7篇评论中,4篇是关于反腐倡廉类的内容,占比超过一半,说明网友对反腐的事情比较关注。留言数量最多的是“天价虾”,是关乎百姓生活的一类评论,说明网友对自身利益相当关注。鉴于此,笔者建议强化此类评论,使网友有话想说、有话要说,从而增强双向互动,形成传播中的良性循环。

二、“人民网评”的未来生产走向

(一)主题选择多元化

时事评论,要立足现实,善于从现实中发现并选取典型题材,而经济事件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这就需要主流媒体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做出事物发展走向的预测,并要表达指导性意见。“人民网评”在评论内容方面分布不均衡,建议在今后的网络评论中适当多增加一些涉及国际话题和经济类的时事评论,从而方便受众更好地把握国际形势,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二)评论形式多样化

网络具有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多媒体和交互性等诸多特点和优势。诞生于网络的“人民网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借助网媒优势,在评论形式上多做创新和尝试,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新闻评论形式,促进网络新闻评论多元化发展,使新闻评论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和图片,而是在文字表达的基础上,通过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进行解说,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声画同步”,使受众在听和看的过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欣赏时具有立体感和鲜活性。

(三)评论传播双向化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媒与人际传播,兼具两者的优势,又有超越之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只有建立与受众反馈的渠道,加强网络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交流和反馈,才能促成传播过程的良性循环。目前,许多网站都设有留言板块,以方便网友在线留言,提高了网友参与度。网评专栏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积极借鉴,只有给予民众表达和探讨的空间,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民众的普遍想法,才能正确辨别舆论的方向,进而为评论工作的改进提供有益参考。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新闻评论频道掀起新的浪潮。而作为“网络第一评”的“人民网评”,对各种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社会现象,自由自主发表评论和提出深刻见解,并通过互联网实现快捷广泛传播。在未来的网络新闻评论生产空间中,笔者建议,“人民网评”要继续注重内容质量,配合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丰富议题,改进技术,完善评论呈现方式,注重与受众的双向互动,真正实现评论栏目作为公众表意平台的载体功能,进而起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涂光晋,吴惠凡.从“党的耳目喉舌”到“公众话语平台”——“人民网”意见表达与整合研究[J].现代传播,2012(1):24.

[2] 王兴华.新闻评论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58.

[3]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

[4] 丁法章.新闻时评的复兴及其他[J].新闻记者,2008(4):2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37-02

作者简介:赵慧杰(1993—),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14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新闻业务。

猜你喜欢
主题传播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