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研究

2016-03-02 11:02黄瑞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黄瑞新

(河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0)

高校依据信息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从各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全面探索和改革,成效显著。在肯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国家的要求和师生的期待还有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索河南高校尤其是豫北高校思政课特色教学改革模式及其实践,为全面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目标和任务提供实证借鉴。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内涵界定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是指运用先进的“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即肯定在教学实践中,师与生“双主体”,教与学“双主动”,依托数字大学城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万维计算机自动考试系统,将内涵丰富的网络课堂和直观生动的实践课堂相结合,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时空延伸与效果强化,构建多种教学资源有机重组的“教——学——考——研——做——评”一体化的特色教学模式。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实质性改变“思政课瘫软无力”、“师教无激情”、“学生无动力”的局面,实现教师从“要我教”到“我要教”、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教学相长、研修相促。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特点

1.创建“教——学——考——研——做——评”整体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是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贯通教学各个环节的全新教学模式,涉及到“教——学——考——研——做——评”各个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重组,使各种资源在教育中发挥出更好的协同效果。

将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以“双主体”教育理念作为该模式的理论基础,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是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从教育领域分析,该理论更加强调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一般都是注重教师作用,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主体间性思想,改变过去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现状,强调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个主动性,由此带来教学过程的全面改革。

2.通过网络教育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实现网络教育的应用价值: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可避免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主要架构

探索和研究“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思路、新模式是一种范式和机制革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实效性。“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作为一种新范式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对“教——学——考——研——做——评”整体教学模式的研究。

1.教:教师教学模式上,减少三分之一课堂学时,增加相应网络学时;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上,创建“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网络自学+实践调研”教学方式。在前期试点研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研究和完善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表、学生网络学习制度和作业通知制度等教学文件。研究和建立与“双主动”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学案例库。

2.学: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由教师单方面来决定的,作为自主的个体,大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必定会提升趣味性和积极性。其次,利用大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实现学习到成果展现的全过程。最后,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打破面对面交流的障碍,摆脱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考:考试模式为“三三四”的过程考核制。30%考察学生上课情况,包括学生能否拥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确的态度;课上听讲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30%网络成绩由老师与学生交流及作业情况决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时事政治,确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数字大学城讨论板块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完成课外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完成情况,以相应比重给予分数。40%为学生期末上机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4.研:基于网络平台的“双主动”教学模式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题的问卷发放和调研报告的撰写,科研内容来源于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双赢,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内容的学术含量,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规范、制度化建设进程,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长远发展。

5.做:高校与教师要研究思政课第一课堂(面授课堂)、第二课堂(网络教学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创新手段的结合点,编写《学生实践手册》。在此基础上,规范学生网络选题、网上立项;教师网络指导,学生网络评阅结题,成果交流评比以及优秀成果网上展示的相关制度。利用网络技术和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走入社会,了解基层,与基层群众相互学习,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的科学发展。

6.评:首先,完善与“双主动”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量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相挂勾;其次,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量表和成绩评价量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同学间的互评。最后,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师生之外,家长、学校领导、教育专家等积极参与评价量表的制定,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合理。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构建的实践效果与建议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实践效果

豫北高校于2010年前后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双主动模式,已有近10年时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师生的配合下,“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基于网络平台的“双主动”模式实现了师生网络互动式教学,通过数字大学城师生和学生之间实现了即时交流、即时反馈,教师的教学对象既可以是虚拟群体,也可以是单独个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教学模式得到社会认可:近几年先后有湖北省、吉林省、山西省、贵州省等近20余所省内外高校到豫北高校进行关于基于网络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学习和交流,都对该模式给予较高的评价,大大改善了高校思政课的学科形象,提升了实施高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3.教师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该模式优势、特色、效果显著,不仅着眼于学生,更着眼于教师;不仅着眼于教学,更着眼于科研;不仅着眼于高校当下,更放眼于高校未来。这一模式必将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和革新平台、科学研究和交流平台。

(二)完善“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动”模式的建议

通过各种途径争取资金的支持。网络教学需要技术的支撑,而技术的支撑又需要资金作保证,因此没有学校的支持网络教学根本不可能实现。要想获得学校的支持,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在众多途径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从老师、学生、教学成果等多方面展现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显示出的优势。

完善网络教学的监控体系。网络教学从表面上分析减少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但从实际分析,教师如果按要求完成网络教学工作量,教学工作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因为网络教学从时间和空间都有了扩展。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前者需要教师自觉性的发挥,但网络教学的监控体系目前还不完善。

参考文献:

[1]莫茜.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条件,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111-114.

[2]唐爱琼.网络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的一种探索[J].高教论坛,2012(7):97-100.

[3]杨丽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5):103-105.

[4]张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体系和教学新模式构建探讨——基于网络教学平台[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194-197.

[5]叶家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71-73.

[6]康菊花.网络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24):54-55.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