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俱来的和习得的心理特质*

2016-03-02 20:57爱德华桑戴克刘万伦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天性特质心理学

[美] 爱德华·桑戴克 刘万伦 译

与生俱来的和习得的心理特质*

[美] 爱德华·桑戴克 刘万伦 译

个体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出生和他后天的经历.而他的出生又取决于生命开始之时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和以后受精卵的成长.我们很难用普通的词来描述生命开始之时受精卵所具有的特征,让我们称它们为与生俱来(original)的品质或特质或能力.我们用出生前的(antenatal)和出生后的(postnatal)这样的词汇来区分出生前改变人天赋的因素和出生后的影响因素.由于我们很少考虑出生前的习得,所以我用环境、教育、经验或者习得这类词来指代出生后的事件.

人是由出生前的天性和出生后的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合金”.

教育科学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天性和环境在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各起多大作用.是否一个特定的环境作用于任何一种生物都可能产生心理特质?不管它是一个原生动物还是哺乳动物,是蝴蝶还是人?对于这个秋季进入城市学校的成千个学生中的任何一个来说,是否在所有事件上配有同等设备的环境都能产生同样的心理特质?是否天性差异会使得处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一个成为生物学家,而另一个成为化学家?总的来说,天性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准备了多少?而另一方面文化传媒对于人的生活环境又有多大的影响?

这不要与另一个问题相混淆,即天性在多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体的总体心理成长.天性可能使得处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一个人成为生物学家,而另一个人成为化学家,但仍不能阻止在不同环境下,一个成为化学家,另一个成为生物学家或者两个都成为野蛮人.环境通常能增加或缩小先天差异,但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或缩小还是个问题.环境能改变或者掩盖这些固有特质,但是却无法否认这些固有特质的存在.这些固有特质的存在以及它们的具体范围和程度只有通过对同一环境中成长的个体进行比较时才能发现.

关于天性的具体范围和程度这类一般性问题的一个具体方面就是,人的特定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个人是否从一开始就被构造成一个作家,或者仅仅是一个小说家,或者仅仅是某方面的艺术家,或者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认为我们的内在本性仅仅被勾画成一个轮廓,我们当前的心理活动仅仅在大方向上被确定下来,而剩下的由特定环境所决定,这个说法似乎是正确的.但是这个说法或者任何相反的说法都必须精确地说出多少、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情况下,能在理论上成立或者实际有用.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获得和测量这些情况,尽管这不容易.目前还不能够获得和测量这些情况.

如果我们能以特定的方式招集足够多的孩子在相同的环境中训练,那么他们在相同环境下训练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可以看成是天性和胎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确定胎儿期所形成的具体特征在所有情况下起的作用相同,那么我们就能有理由单独测量出天性的贡献.天性的贡献再加上未知常量的作用就构成了一个独特个体的特质.天性差异所起的作用真的非常重要,它将导致所有能发现的差异.比较理想的实验是在孤儿院里进行的,在那儿,环境对所有人是相同的.但是还没有人做过.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在天性和胎儿期影响方面完全相同的儿童,然后观察环境对一部分儿童所产生的影响与对另一部分儿童所产生的影响有何不同,我们就有理由测量到环境的作用有多大.能够完全地测量出环境所造成的差异有多大,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对同卵双生子的研究得到,而这样的研究已经由弗兰西斯-高尔顿做了粗浅的尝试.*“双胞胎的历史”,载《对人类才能的调查》(Inquiries into Human Faculty),伦敦,1883;在师范学院资料室中有复本,第二卷(3).前卷已经绝版且很稀有了.——原注

不幸的是,到现在仍然没有人再重复它.

也许有人不同意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所选择的环境的缘故,或者不同意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与不同心理特质间相关的缘故而造成普通人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吸引人的问题显得异常错综复杂.有比较确切的证据证明天性在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面充满活力,虽然没有测量出它的活力有多大,但是当我们相信家族相似性的时候,这种活力就体现出来了.这个事实也部分回答了天性的特殊作用,因为它至少像遗传一样起特殊的作用.

由于高尔顿的研究是关于天性潜能的最好的和真实的定点研究,所以我将从他的文章中引用一段来说明天性的作用.高尔顿研究了婴儿期非常相似但生活环境不同的一对双胞胎和婴儿期明显不相似但生活环境大体相同的一对双胞胎.如果在前一种情况下两者仍然是相似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两者仍然是有差异的,那么就可以得出天性的影响.

在前一种情况下,有证据表明他们有相同的心理习惯、味觉、观念的联结和对心理疾病的敏感性.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表现出不同,那也是由于疾病或营养不良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基本的心理特质所引起的.

在第二种情况下,对20对双胞胎的观察所得到的证据表明没有一个例外,在相似的养育环境下,所有儿童出生时的差异都没有被削弱.以下是一些家长观察所得到的典型结果:

1.一对父母说:“他们从出生到现在受到完全一致的养育;他们都很健康和强壮,然而他们在身体、心理和情感上表现不同.”

2.“我可以肯定地回答这对双胞胎从生下来到现在,在性格、习惯和喜好上都表现完全不同,虽然他们由同一个妇女抚养,一起去学校,而且他们在十五岁前从未分开过.”

3.“他们从未分开过,他们最不一样的是对待事物、衣服或者教育上的差异;他们同时出牙,同时患过麻疹、百日咳和猩红热,都没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他们都有很健康的身体和很好的能力,然而像我们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不同一样,他们之间在心理面貌方面也是不同的.”

4.“在身体和心理上是大不相同的.一个相当腼腆、缓慢但是坚定,脾气好,但是当受到挑衅时会生气;——另一个性急、活泼、冒进,记得快也忘得快,脾气暴躁,但是很快就忘记和原谅了.他们一直在一起受教育且从未分开过.”

5.“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一点儿都不像,而且他们间的差异与日俱增.他们受外在的影响都是相同的;他们未分开过.”

6.“姐妹俩在能力和性情上差异很大.一个是腼腆但坚定和决断,对音乐或绘画没有兴趣;另一个是活泼、兴奋的气质,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敏捷和才能,且酷爱音乐和绘画.从婴儿期开始,她们很少分开,即使在学校也同样在一起,她们连拜访朋友也经常一起去.”

7.“他们受到同样的护理,都是我一手带大的;他们从出生后就受到同样的护理和养育,他们都非常喜欢对方.他们之间逐渐增大的差异是由心理和性格上的自然差异引起的,因为在他们所受到的待遇方面无法解释这种差异.”

8.“他们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不同.(这两个双胞胎的性格特征由他们的爸爸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分析.这些分析是非常值得去读的.即使他们的所作所为碰巧被他们的父亲看见的话,但是在没有确定是否会伤害到他们其中之一的感情之前,也是不会对他们进行惩罚的.)他们都是我一手带大的,也就是都喝着同样的牛奶,由同一个保姆用同一方式养育的.”

9.“家庭训练和影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认为他们的差异完全可以由内在倾向和我们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

10.“我认为这个案例有点儿引人注目,他们在体魄上和性格上明显不同.在整个生活中,他们的身心特征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在同一个乡村房屋中成长,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直到16岁.”

根据高尔顿的观点,综合这两组证据可以说明以下的一般性结论: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相似的生活条件下的人们所受到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当疾病和一些意外事故导致身体虚弱才会对成年人的性格产生显著的影响.……所有这些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这也是最想知道的几个方面之一,教养是否会决定一切,会超过教学和职业训练?当教养的差异没有超过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和社会阶层的人们通常所见的那样大时,天性将远胜过教养,这一结论是普遍正确的.”

在我所从事的一些关于双生子知觉和联想能力的测验中可以看出,高尔顿从性格的基本特质中所发现的卓越的先天禀赋并没有形成更独特的习惯和能力.我的测验结果也不适合解释所有结论,但是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相关是根本不可能超过0.70的.

了解先天禀赋及其影响生活改善的相关知识,对于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试图塑造是徒劳的,且在儿童出生之前就假装去塑造已经确定的或不存在的能力和兴趣是愚蠢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所起的作用不是作为一个塑造力量,而是作为一个刺激和选择的力量.我们之所以安排教养条件,是为了通过不给这些不当行为以表现的机会来减少许多不适当的行为,也通过给予它们合适的刺激来增加那些适当的行为.通过我们人为地增加他们的聪慧、能量或同情心,我们就能帮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但是我们努力的结果将永远被进展缓慢的先天禀赋和个体出生时的优势与缺陷的差异所限制.

从事教会、图书馆和学校这样有组织的教育工作的思想者尤其要记住以下三点事实.

第一,像精力、能力、毅力、领导能力、同情心和高贵这样的更原始和更基础的人类特质,整个世界都会为它们提供发展的刺激,一种可谓无处不在的刺激.如果一个人先天禀赋没有满足这些特质发展的需要,没有为它们做好准备,那么指望通过学校里那些无意义的训练而获得更好发展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第二,人类赖以发展的渠道很少由先天特质所决定.通过这种渠道,人的精力得以继续保持,人的能力将在具体的智慧活动和道德活动中获益.学校应该在提供天赋资本的有效益的企业中投资.我们不能创造智慧,但是我们必须防止由于学校墨守传统教条而引起的令人惋惜的浪费.我们不要再使同情的基金加倍,我们要使感情的慈善更清晰.

第三,重要的道德特质看起来似乎比能力的发展和欲望的激发更重要,由环境所引起的道德不良似乎比智慧和效能的影响更大.尽管由于教室的生活空间异常狭小,学校教育至今没有挽救半知识分子的美德(the semi-intellectual virtues),然而学校教育对它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当今的教育理论家似乎把精力和能力的发展看作是学校的最重要责任,然而至少这也是学校和其他教育力量可以做到的.

有人不时地抱怨教条(即把心理特质当作先天特质经由祖先遗传的)阻碍了美好的雄心壮志的实现,减轻了由于受到蔑视而产生的失败感.然而每个人都同意,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只有在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限定是否有些缩小对于实际态度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如果问题是天性与教养的问题,那么它会使人更相信成功取决于遗传素质,而不是完全指望在生活中所拥有的优势.因成为别人属下而体验到的失败比单纯由于运气不好而体验到的失败更能使人感到受蔑视.这两种情况下的任何一种,无论是否受到蔑视,我们都将以我们的一般观念而不是从探讨行为原因的心理学理论去对待蔑视和指责.

感恩分享

爱德华·桑戴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包括一系列学习的定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等.

桑戴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文摘选自其著作《教育心理学》,该书被视为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在该书中,桑戴克系统地探讨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他强调心理学研究中要运用实验、直接观察等客观化方法和测量、统计等量化研究手段,这不仅对于心理科学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意义,而且受此影响,许多研究者开始使用定量的方法以获取科学、精确的有关人类行为各个方面的信息.该书中体现的许多观点,如重视环境的影响、关注心理特征的性别差异,对于今天的教学和心理学研究仍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作为一本教育心理学的著作,该书在中小学教师以及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桑戴克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概括出三条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他依据对动物及人类学习的研究,建立起一个他称为“联结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此外,桑戴克还开创了学科心理的研究,制定学习量表以及成人的学习研究等.虽然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其联结说是以本能作为学习的基础,忽略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所提出的学习规律也很简单,这些都不能完善地说明学习的根本规律,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其中的一些规律以及其运用科学的实验进行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研究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推荐人:本刊编辑李佳)

* 本文选自爱德华·桑戴克《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的第五章.[美]爱德华·桑戴克.教育心理学[M].刘万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猜你喜欢
天性特质心理学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