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2016-03-03 13:30张海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二中
新课程(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预设教学

张海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二中)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张海滨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二中)

摘要: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就对立而言,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容易被课前精心的预设所束缚,变成机械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生成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成,预设便失去了意义。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与基础,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调节和重建,是预设的终点与归宿。预设和生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不同的目标预设决定了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知识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如果把过程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就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与思维习惯养成上。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与上课进程推进上指明了方向。在进行目标预设时,我们要注意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展开,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备课时首先明确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能力及情感因素能得到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2.学习材料

新教材从总体上讲,非常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呈现方式也非常新颖、活泼,适用性强。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或重新创设情境、或调整呈现顺序、或增减学习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对知识进行重组,使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成。

3.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应该有弹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4.练习准备

针对各知识点及能力训练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学情,应准备形式多样、内容精炼,并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二、动态生成,让预设美丽升华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预设来一次美丽的升华。

1.创设情境,在引导中生成

大家都知道,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密度的概念之前,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今年暑假我回老家去探亲,一天,隔壁一位大娘急匆匆地拿着一枚戒指走了过来,她说这是一位做生意的人来推销的,价钱比较便宜,但不知真假,怕上当受骗,希望我能帮忙鉴别一下。

亲爱的同学,你能否帮这位大娘鉴别一下这枚戒指的真假?

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有人提出用牙齿咬,也有的说用火烧,但很快就被一些人否定了,因为这样要损坏戒指;接着有人提出测质量,质量大的话就是黄金,我及时地提醒大家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有大有小。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终于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质量的大小。此时引进密度的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情境讨论,生成的效果要比直接讲密度的概念好得多,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这一物质的特性。

2.适时思辨,在错误中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学生由于在知识、经验、思维等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学习中会产生一些认知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有一次我在上液体的蒸发公开课时,当讲到蒸发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时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课堂实验,要求学生拿一支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后拿出来,观察示数的变化,我问道:“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后它的示数怎么变化?”“下降。”“那么蒸发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放热。”学生的这一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预设之外,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却产生了认知偏差。但我知道我不能简单地说学生回答错了,因为那样根本没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不能让它轻易流失。于是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问道:“为什么是放热呢?”“因为温度降低呀!”听学生这样回答,我的心里有底了,于是继续问道:“谁的温度降低?”“温度计。”“那么是谁在放热?”“温度计。”“好的,既然是温度计在放热,那么蒸发的过程应该怎样?”学生齐声回答:“吸热。”“对,你们真行。”我由衷地赞叹道。接着我进一步解释:“蒸发过程吸收的热量不仅来自于温度计,也来自于空气和它自身。”经过这样的思辨,学生对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教学机智和临场发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捕捉“意外”,在偶发中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处理一些偶发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有效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敏锐判断这些事件是否有利于教学,然后再即时转移、顺学而导,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按照探究的过程,在提出问题后我让学生猜测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事实上除非学生预习过,否则他们根本不会猜到导体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因为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中,根本没有这样来思考和探究过问题,学生都猜测可能和密度有关、和体积(质量)有关。对于这样的猜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不能那样猜,或者说他们猜错了。因为猜测本来就是任意的,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都是可以的。这样的“意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指着拿来的铜线和锰铜合金线(两根线的粗细、长短均相同)说:“这两根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但一根是纯铜的,一根是在铜中加了少量的金属锰,他们的密度基本相等,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也相等呢?”我这样一问,学生对自己的猜测发生了动摇,然后我现场测试了两者的电阻,发现它们的差别很大,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材料有关。

接着我又问道:“两个相同材料的导体体积相同,但它们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可能不一样,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一样呢?”这时有的学生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看到学生争论不休,我说:“那就让事实说话吧。”于是我随手拿起了一根导线,说道:“这根导线我把它展开和对折,它的体积是一样的,我们来测试一下它的电阻是否一样。”测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又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和横截面积有关。接下去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控制变量法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4.联系生活,在应用中生成

科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信息、材料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而且这样的资源比那些枯燥呆板的理论要生动得多。

有一次我讲完了发电机,正要接着讲下面的内容。走进教室,却发现没有电,教室里的光线很昏暗,这完全打乱了我课前的预设,因为我的预设是这节课要用多媒体的,没有电可怎么行。于是我便问道:怎么会没有电?学生说可能是电风扇的原因,昨天墙上的壁扇坏了,叫电工师傅来修,但他没有修好,说今天还要来修,刚才有人把开关一揿,结果整个楼层就都停电了。听学生这样说,我便看了看墙上的壁扇,又看了看开关,心里明白了。原来电工师傅为了安全起见将电线裸露部分用胶布包了起来,但他可能是疏忽了,竟然将火线和零线包在了一起,当学生将开关一揿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空气开关跳闸,所以整个楼层就停电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生成资源,绝对不能轻易放过,于是我决定临时调整我的教学预设,简单介绍一下家庭电路的组成。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停电的原因我知道了,你们看,昨天电工师傅没有修好电扇,临走时可能是心急疏忽了,竟然将两根电源线包在了一起,当控制电扇的开关一闭合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总开关跳闸了,所以就停电了。现在我只需要把控制电扇的开关断开,然后再去把总开关合上,就会有电了。听我这样说,学生将信将疑。于是我果断地断开电风扇开关,然后迅速跑到配电箱旁合上总开关,当我走到灯光明亮的教室时,学生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有同学说:“老师,我可真服了您了,这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我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事故而做的临场处置,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短路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而且也使自己原来的教学预设能够按计划进行,可以说是演绎了生成的“精彩”。

三、不断反思,让生成更广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捕捉和运用教学资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做到“变”中有“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让动态生成更广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2005 (05).

[3]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09).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编辑范昕欣

猜你喜欢
预设教学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语用预设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