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的“着”词义新解

2016-03-03 15:21李长云
关键词:词义

李长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着火”的“着”词义新解

李长云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着火”的“着”,许多权威工具书都注作“燃烧”,这一注释,不仅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亦不符汉语的语法搭配习惯,故此注释恐未为妥当。文章从词义的历时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两个方面,考证出“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关键词:着(著);词义;新解

一、引言

“着火”的“着”, 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第三条义项释义:“着,燃烧。可带‘了、着、过’。可带宾语‘火’。”附例:小心点,着了火可不是玩的[1]581。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2]168、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新华字典》[3]648、徐中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缩印本)[4]386、周斌主编、胡中文主持修订的《新华大字典》(最新修订版)[5]1095等工具书也把“着火”的“着”注释为“燃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释“着火”词目为“失火”[6]1590,《汉语大词典》对“着火”词目的注释为“冒火;失火”[2]169。笔者认为诸家之说均未妥贴,故不揣愚陋,指陈原委,敬候方家赐教。

释“着火”之“着”为“燃烧”,不符合汉语的语言逻辑和语法搭配习惯。按《现代汉语词典》注:“火,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6]573可证,着火时被燃烧的不是“火”,而是物体。换句话说,火是来燃烧物体的,是施事者。把“着”解释为“燃烧”,那么,“着火”的意义就成了“燃烧火或火被燃烧”,这样的话,“火”就由施事者变成了受事者,显然不符合语言逻辑。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特引用以下例子加以分析。

(1)打麻儿香……火烧即着。(明马欢《瀛涯胜览蒲剌加国》)

(2)横亘路上的一个煤气罐着火,火势猛烈,元豹冲过去,把手伸进火里,关上煤气阀门。(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3)着火的时候,满天通红,乌鸦乱飞乱叫,火光照着侉奶奶的八棵榆树也是通红的,像是火树一样。(汪曾祺《故里杂记》)

(1)例中的“着”如果解释为“燃烧”,那么“火烧即着”的意思就成了“火一燃烧就燃烧”,不仅解释不通,听着也别扭,很明显这样解释是不符合语言逻辑和汉语语法搭配习惯的。(2)例和(3)例亦是如此。但如果把“火烧即着”解释为“物体一燃烧,就生出火焰或生起光芒来”,那么把“煤气罐着火”解释为“煤气罐起火”或“煤气罐生起火焰”,句子就显得合乎情理多了。(3)例中,“着火的时候”这句话,作者要表达的是火焰冲天的气势,显然把其解释为“火焰生起的时候”,更为贴切。故此,“着火”的“着”解释为“生出、生起”义,较为妥当。

二、“着火”的“着”新解依据

“着火”的“着”解释为“生起”义,主要是从词义演变和词的组合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论证的。

(一)从“着”词义的历时演变角度论证

从词义演变的历时角度来看,“着火”的“着”的“生出、生起”义,是由“明显、显露”义引申而来。纵观整个汉语史,每个词的词义都在不断地经历着发展变化。一个词的每一个义项的形成,都是词义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针对某个词的词义形成而言,只要从历时的角度加以考察,都可以梳理出其词义形成的线索,找出其词义形成的源头,“着火”的“着”亦不例外。

根据日本学者志村良治考证,“着火”的“着”,在字形上,早期写作“著”,到了敦煌变文、《祖堂集》中,才出现了“着”这样的书写形式[7]264。学术界也通常认为“着”是“著”的简写形式。

根据现有文献考证,“著”较早用于“(使)明显、(使)显露”义,后面可带宾语,亦可不带宾语,带宾语时,一般用于使动。如:

(4)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周易·系辞上传》)

(5)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矣。(《周易·系辞下传》)

(6)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大学》六章)

(7)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

其中,(4)和(5)例,用于“明显、显露”义,(6)和(7)例用于使动,义为“使明显”或“使显露”。

值得一提的是,“著”的“(使)明显、(使)显露”这一义项,在先秦典籍里并不常用。

这一义项真正得到普及应是在汉代,我们可以从汉代训诂学家郑玄对古书的注解中找到证据。如:

(8)受其入征者,辨其物之媺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入其金锡于为兵器之府,入其玉石丹青于守藏之府。(《周礼·秋官·职金》)

郑玄注:“楬而玺之者,楬书其数量,以著其物也。”[8]953意思是:把数量写在札上,放在物品的上面,使之一目了然。

(9)及刑杀,告刑于王,奉而适朝,士加明梏,以适市而刑杀之。(《周礼·秋官·掌囚》)

郑玄注:“谓书其姓名及其罪于梏而著之也。”[8]959

从“著”被汉代训诂学家在经史注解里灵活使用这一现象来看,“著”的“(使)明显、(使)显露”义,在这一时期应该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在北魏时期,“著”开始用于“生出、生起”义。如:

(10)火既著,即以扫帚扑灭之,仍打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小麦》 )

上例中的“火既著”,即火生起(生出)之后。

“著”的“生出、生起”义应是由“(使)明显、(使)显露”义引申而来。“(使)明显、(使)显露”和“生出、生起”这两个义项之间,前者很容易引申出后者。因为“(使)明显、(使)显露”是事物自身的突出性状给看待事物的一方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事物的性状显现出来,露出了头角,就观察事物方的视角来看,就是事物的某种性状变得明显或事物显露出了某种性状。而从事物自身的角度来看,其性状则是从事物自身生出或生起的。因此,“著”的“(使)明显、(使)显露”义完全可以引申出“生出、生起”义。上文(5)例中的“著”和“生(生出、生起)”对举,亦可看出“著”由“(使)明显、(使)显露”到“生出、生起”的词义引申痕迹。

到了唐宋时期,“著”的“生出、生起”义开始广泛得到应用。如:

(11)渔舟上急水,烈火著高林。(唐杜甫《初冬》)

王嗣奭释:“著,直略切,火焰起谓之著。”[9]358王嗣奭对“著”的解释较为准确,“火焰起”即“火焰生起”。“烈火著高林”的意思就是“高高的林木生起了浓烈的火焰”。因“著”前面有了“烈火”二字,那么,这里的“著”,毫无疑问就是“生起”义。

(12)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杜甫《秋雨叹三首》之一)

“著叶满枝”谓生出满枝的叶子。

(13)遥见清凉冷水,近著变作脓河。(《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救母变文》)

“著作脓河”义指生出脓河。

(14)圣曰:“这老汉著什么死急,话头也不识。”(《五灯会元》卷七)

“著什么死急”谓生什么急或起什么急。

(15)公对以偈曰:“休认风前第一机,太虚何处著思惟。”(《五灯会元》卷十二)

“著思惟”谓生出想法。

(二)从“着”与其他词的组合关系论证

从词的组合关系来看,亦可证“着火”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 “着”当“生出、生起”义讲,并不限于“着火”一词。宋元以后,随着词汇双音节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一批“着(著)~”形式的双音节词,这类词中的相当一部分构词语素“着(著)”和“着火”的“着”意义相同。如着(著)忙、着慌、着急、着昏、着迷、着气、着恼、着疑、着(著)花、着警等。下面分别举例以证之。

着(著)忙

(16)和尚著忙作什么?(《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六)

(17)那王小二听言,一轱辘爬起来,黑天摸地,又是着忙的人,捞着裤子当衫子,左穿也穿不上,右套也套不上。(《西游记》第八十四回)

该词条《汉语大词典》注:“着忙,着慌、着急。”[2]169此注欠妥。因其在此没有注出“着”本身的意思。我们认为“着(著)忙”应注作:因事情紧急或内心紧张而行动上生出忙乱。“着(著)”义当为“生出、生起”。

着慌

(18)兴儿道:“老兄不必着慌!银子是小弟拾得在此,自当奉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

(19)知县听了娄府这番话,心下着慌。(《儒林外史》第九回)

《汉语大词典》注:“着慌,着急、慌张。”[2]171此注亦不妥。原因同“着忙”。我们认为“着慌”的意思当为:因紧张而生出紧张、慌乱情绪。

着急

(20)路不唤君君自去,为谁着急不归休。(宋杨万里《晓闻竹鸡》)

(21)我也是年下着急,要打发人家帐里。(《醒世姻缘传》第六回)

《现代汉语八百词》注:“着急,焦躁不安。”[1]170此注不妥。王贵元、叶桂刚主编的《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注:“着急,犹云发急,着为发生之意。”[10]628王、叶之注较是。笔者家乡河南方城县方言称“着急”为 “生急、起急”, 亦可证“着急”之“着”即“生出、生起”义。

着昏

(22)拳着处早可扑的精砖上盹,看那厮眼朦胧正着昏。(元李文蔚《燕青博鱼》)

(23)不带伤也着昏,生逼人千里关山劳梦魂。(元贾仲明《对玉梳》一折)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注:“着,觉得、感到。”[4]389未为妥当。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释义:“著昏,发昏,神智昏迷。”[10]628则是紧扣词义做出较为妥当的解释,“发昏”就是“头脑生出或生起昏乱”,“着昏”的“着”应为为“生出、生起”义。

着恼

(25)哥昨日着恼家来了。(《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

(26)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茹志鹃《百合花》)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对“着恼”的“着”作注:“着,觉得、感到。”[4]389不妥。《汉语大词典》注:“着恼,生气、发怒。”[2]171较为妥当,此注亦可推出“着恼”的“着”意义为“生出、生发”。

着迷

(27)怪不着你正是遥授夫妻,你可甚步步相随,更作道秀才每忒上紧,忒着迷。(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

(28)那人原是贪花恋酒之徒,住的寓所,近着妓家,间时便去串走,也曾见过瑞虹是个绝色丽人,心内着迷。(《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汉语大词典》注:“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2]170此注较是,可推知“着迷”的“着”义为“生出、生起”。

着气

区域掩膜滤波方法保证了InSAR图像噪声集中处的大误差不会在最小二乘迭代解缠时被传递.但当解缠穿过相位不一致区域而非绕过时,整个图像的误差传递仍不可避免,同时最小二乘还存在平滑真实相位的缺点,使解缠相位出现峰削尖、坡变缓的趋势.

(29)夫人告诉说,编修公因女婿不肯做举业,心里着气。(《儒林外史》十一回)

(30)含悲便叫贤甥女,回家保重自家身;相劝母亲休着气,有便还当接你身。(《天雨花》第十二回)

《汉语大词典》注:“着气,犹生气。”[2]170即内心生出气愤的情绪。此注甚是。

着疑

(31)元普心下着疑,想道:“我哪里来这样远亲。”(《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汉语大词典》注:“着疑,怀疑,起疑心。”[2]172此注较是。起疑心,即内心生出或生起疑虑,可知“着疑”的“着”应理解为“生出、生起”义。

著(着)花

(32)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唐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33)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汉语大词典》注:“著花,长出花蕾或花朵。”[2]431此注较是。长出即生出。

着警

(34) 眼皮也很重,难睁得开,心里时时的着警,睁开眼睛,见是祖母坐在我身旁,还有点不能信。(王莹《宝姑》第三十四回)

《汉语大词典》注:“着警,惧怕。”[2]172不够确切。此处的“着”依然当“生出、生起”义讲。着警,即因戒惧而内心生出或生起警惕。

如把上述词语的词义链叠加起来, 大体上可以推断出“着火”的“着”的确切意义为:生出、生起。

(三)从“着”在方言中的用法论证

“着火”的“着”用作“生出、生起”义,还出现在一些地方方言中。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汉语方言大词典》, “着火”一词在扬州方言[11]4010和大同方言[12]5808中都是“生火”的意思,在福建厦门方言中“着火”是“发怒”的意思[12]5808。而在黎川方言中“着了火”意思是“火生着了”[11]4009。由这些用例可以看出,着火的“着”在这些地方方言中都用作“生出、生起”义。

在全国各地方言中,“着”作为构词语素,当“生出、生起”义讲,同样不只限于“着火”一词。《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了“着烟、着病、着脓、着气、着狂、着窒、着炉子”等词(词组),这些词(词组)中的“着”都用作“生出、生起”义。下面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着烟

(35)快看,那里着烟了!(江西瑞金方言)

《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烟,冒烟。”[12]5810此注较为准确。冒烟,即生出烟雾(浓烟)。“着”在此用作“生出、生起”义。

着病

(36)煮无熟了物件食了会着病(煮不熟的东西吃了会生病)。(福建厦门方言)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病,生病、患病。”[11]4013此注较确切。“着”在该词中用作“生出、生起”义。

着脓

(37)疮着脓了。(云南建水方言)

《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脓,化脓。”[12]5810注释不够精确。此词中的“着”应为“生出、生起”义,“着脓”即“生脓”。

着气

(38)这件事不值娄(不值得)着气。(山西忻州方言)

(39)她这个人顶会着气,跟她说话小心些。(江苏盐城方言)

《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气,生气。”[12]5807《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着气”和“发气”互训[11]4012。注释都较为准确。“着”在该词中当“生出”义讲。

着狂

(40)伊佫咧着狂咯(他又在发狂了)。(福建厦门方言)

《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狂,发狂。”[12]5809《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着狂”和“起狂”互训[11]4011。注释都较为确切,此处的“着”即为“生出、生起”义。

着窒

(41)公文送到顶头煞着窒(公文送到上面出了问题),到当野(现在)无批。(福建厦门方言)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窒,出了故障或问题。”[11]4013注释较为准确,“着”在该词中用作“生出、生起”义。

着炉子

(42)你淘米,我着炉子,可好?(江苏东台方言)

《汉语方言大词典》注:“着炉子,生煤炉。”[12]5813此注较是。生煤炉即为煤炉生火,“着”在该词中应为“生出,生起”义。

此外,在笔者家乡河南南阳方言中,“着”也用作“生出、生起”义。如“麦秸垛着火(起火)了”“你是着啥急哩”“小孩儿打头容易着灾(生灾)”等例子中的“着”都用作“生出、生起”义。

三、结语

词义的引申就像锁链一样,一环紧扣一环。如果想当然地对词义进行解释,就会人为地破坏这种关联性,使词义之间的联系出现中断,从而导致各类工具书对同一词语的不同注释。鉴于上述考察,本文认为《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似应在“着(著)”这个词目下,列出“生出、生起”这一义项,而对“着火”“着忙”“着慌”“着恼”“着昏”“着急”“着警”等相关双音节词的解释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9卷)[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第5册)[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8.

[5]周斌.新华大字典(最新修订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订补第3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日]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M].江蓝生,白维国,译.北京:中华书局,1995.

[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唐]杜甫.杜少陵集详注(上册)[M].[清]仇兆鳌,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10]王贵元,叶桂刚.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K].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1]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K].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2]徐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K].北京:中华书局,1999.

(责任编辑:韩大强)

·语言学研究·

A New Interpretation on "Zhao" in "Zhaohuo"

LI Changyu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rgue that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着"(zhao) in the phrase of "着火"(zhaohuo) since it is interpreted as "burning" in many authoritative reference books. This note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Chinese logic, nor does the note match the Chinese grammatical collocation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meaning evolution history and combinations of the words, the author proves that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着"(zhao) should be " to make" or "to rise".

Key words:zhao; meaning; new interpretation

作者简介:李长云(1975—),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BZW09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GH-494);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14122002)

收稿日期:2015-10-20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6)01-0084-04

猜你喜欢
词义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隐喻手法帮你理解词义
西行学院成语班
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
“好”的核心语义和词义系统探讨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好太王碑中“烟户”、“鸭卢”词义考
“学霸”词义发展与演变探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