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人”机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016-03-03 06:27邵磊
新课程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全面发展

□邵磊



“五育人”机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邵磊

【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五育人;全面发展;实践育人;科研育人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育人”机制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完善了大学生培养的理论体系,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教书、实践、科研、管理、服务等五方面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五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

“五育人”是对过去“三育人”的继承和发展。在1996年的全国教育工会上,首次提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概念。2015年,新增了“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目的在于转变传统的育人模式,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创新研究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大学的功能,不仅仅是授业,更需要传道;既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学生踏入社会后爱岗敬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国之栋梁的大学生,要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怀疑,积极发现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之。

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形势下,“用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原先重理论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社会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以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这就需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

4.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以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为39%。而世界各国科技贡献率平均为45%左右,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70%以上。2006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人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更需要高校在育人方面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显著提升。

二、高校在育人工作中面临的现状

新形势下,网络信息的快捷化、思想的多元化以及90后成长环境的新变化,都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了很多的新挑战。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创新、创业不足等问题已经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凸显。这就需要从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视角,总结出国内外著名高校在育人方面经验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创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育人上重理论、轻实践

前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认为:“中西方教育最大的差异是,西方教育倾向以学生为中心,中国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当今的中国高校课堂上,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进行授课,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似懂非懂地听。缺少互动和实践,使得课堂气氛很异常沉闷。最近几年国家发布的就业数据显示,注重应用实践的高职高专就业率一直超过本科生和硕士生,多少反映了高校本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实。

2.教师忙科研、轻教学

杨福家认为:“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老师的评价标准,普遍是论文第一。大多数大学老师是以教书、写论文为本,每年到了年末,学校就以你写过多少论文来评判你。这样的评判标准,让老师怎么去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

目前,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方面,科研占到了决定性的比例。很多老师整日忙着申报课题、写论文、报账,很少有时间认真地备课、专心地上课、耐心地与学生互动。师生关系日渐疏远,也使得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师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师生之间关系的冷淡可见一斑。

3.课堂上重灌输、轻互动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认为,“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国内的大学课堂,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即使有互动,也只是提个简单的问题。在港澳、欧美地区高校,老师讲课就比较灵活,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可以把课桌打乱,大家围成一圈讨论,也可以去田野里去现场实践教学,时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工作重管理、轻服务

国内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为学生处,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国外大学的学生管理部门为学生事务处,注重对学生事务的服务。在国内,因为考虑到安全稳定,高校对大学生管得太多,以至于高校辅导员成了“高级保姆”和“救火大队长”,像平时学生迟到、旷课、学生课外活动等本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都要去干涉,结果辅导员整日忙于学生事务,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领。

5.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2014年700多万人的毕业生,真正实现自己创业的学生,仅仅占1%左右。而这1%的大学生中,创业成功率不足10%。这个比例与国外的大学毕业生相比,已经是很低了。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传统的育人模式里,很少对大学生传授真正有用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场地。仅靠就业指导课的理论知识,是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另外,被动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薄弱等现象,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6.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科研能力差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入校后,适应不了没有家长和老师管教的生活,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本科生中,能写学术论文者极少,能发表学术论文者更少。就是硕士研究生,很多人也是连最基本的科研方法、论文格式、行文思路都不懂,这就导致“学士不学、硕士不硕、博士不博”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学生就是来混文凭的,并不打算走科研之路;另一方面,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研究生的过程中把学生管得太死,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结果培养出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学生。

三、“五育人”机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用

“五育人”的提出,使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观念方面,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在170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育人”长效机制的提出,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中认真去落实,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建设者。

1.做好教书育人,促进学生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

2015年12月3日,北京大学举办通识教育讲坛,校长林建华为学生做第一讲。他说,知名的教授要以给本科生上课为荣,学生的激情对教师的学术创造非常有益。要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联合为低年级开设前沿和跨学科的课程,鼓励教师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的重点应当放在研讨和探究问题上。

如果高校有越来越多的教授愿意投入到课堂授课中来,既给年轻的老师带好了头,又能“保持学生对任何新事物的好奇,确立探究根源的动力、信心和能力”。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地备课,搜索和课本内容相对性的最前沿的知识,以弥补课本知识的滞后性;上课时要精神饱满地授课,理论联系实践,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中心,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性;课后,要认真批阅学生的作业,全身心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使大学生掌握过硬的科技知识,增加社会责任感。

2.做好实践育人,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大学毕业生走进社会,有很多学生在工作方面并不顺利,原因之一就是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从以前培养考试型的学生,转变到当前及今后培养理论和实践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来,把教学从以室内课堂教学为主,转变到与实践场合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上来,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做好科研育人,促进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研究思维

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1he1m von Humbo1t)明确主张:在现代社会里,大学的职能不仅仅是从事教育,它还同时必须从事研究,应该以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来给学生提供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

我们的大学非常重视教师的科研,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在教师的晋升和职称评审方面,占到了支配性的地位。但大都不重视学生的科研,特别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基本上都是拼凑的、复制的,有的学生学士学位里,没有一个创新点,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因为论文的查重不过关而没能及时获得学位证书。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建议,为新生开设更多的研讨课程,鼓励学生尽早尽可能多地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科研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它对于正在学习从事这一活动的人来说,具有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特殊功能。科研活动作为一种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认识活动,对人的思想观念无疑具有很直接的影响。因此,大学老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围绕教学搞科研,鼓励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吸收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的科研育人作用。

4.做好管理育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管理,对于学生日常事务性工作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新课题。怎样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来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但有管理,就会有对立情绪。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需要学工队伍的老师们具备正确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高超的应变素质、娴熟的处理技巧、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渊博的知识素质、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超前捕捉信息的能力,以面对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做好服务育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学者查尔斯·范海斯(Char1es Van Hise)认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在港台和欧美的高校,学生事务处的主要职责是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服务育人工作。学校的各级机构里,都有学生代表,征求学生意见,倾听学生的心声,学校很少干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只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于帮助,让学生养成自我活动、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好习惯。我们的高校,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服务理念,在后勤管理、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心理干预、资困助学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五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一起形成了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合力,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完善。

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在转型期,国内很多著名的大学,在世界高校的排名,正快速地上升。很多地方高校,也正在制定“十三五”的育人目标,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努力地提升着自己的综合实力。“五育人”机制的提出,为高校在“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也是我国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相信,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踏入社会,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合作中,为祖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努力奋斗着。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发明创造学[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4.

[2]徐蓓.中国教育打败了英国教育吗[N].解放日报,2015-10-23.

[3]徐博,何雨欣.我国大学生创业率仅有1%左右[N].中国青年报, 2014-6-1.

[4]黄红芳,潘智琦.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0%[N].新华日报,2015-5-27.

[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马海燕.北大校长:著名教授要以给本科生上课为荣[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5/12-03/7654963.shtm1,2015-12-3.

[7]秦节荣,赵华主编.耕耘与收获:中共中央党校第二十二期一年制中青班一支部从政经验交流文集[C].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8]刘建军.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6).

[9]王李金,杨彩丹.转变观念强化科研育人理念[J].中国高校科技, 2012,(Z1).

[10]茹宁.大学学术场域论:府学关系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编辑:秦俊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5-0110-03

作者简介:邵磊,硕士,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全面发展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